回想几年前,临时有个急事出门,只能打出租车,但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增加,有企业开始在这方面动脑筋,网约车的雏形就诞生了。网约车基于共享经济发展而来,说简单点,私家车主可以利用已有的汽车资源,发展出租车业务,而对于乘客而言,付出比出租车低或类似的价格即可享受一样的服务,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一拍即合的买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约车的发展在近几年可以用势如破竹来形容,也带动了像滴滴一样的企业发展,创造了行业内的神话。但是新事物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为缺少监管带来隐忧。比如乘客的人身安全,投诉无门等等。最近上海市交通局披露,今年上半年关于网约车的平台诉求中,投诉占比80.3%。可见目前的网约车管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实际治理中如何避免网约车一管就死的状况发生,让网约车治理变得更加棘手。

曾经的出租车乱象 网约车全中

根据上海市交通局的信息,全市网约车平台受理投诉量排名前五的网约车平台为:“滴滴打车”“美团打车”“嘀嗒拼车”“易到用车”和“首汽约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阶段投诉热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未履行订单,表现为预约未至或中途甩客;多收费,表现为绕道、随意加价,同行程价格不一,多渠道重复收费等;回访服务质量,表现为行程中司机态度不佳或者速度过慢、过快、走错路等情况;马甲车,表现为实际服务车辆与平台预约车辆信息不符。曾经发生在出租车的市场乱象,网约车竟也发生。但是出租车市场经过多年的治理后,情况大为改观,网约车的种种表现,莫不是历史的重演。

网约车维权难 也不好管

网约车不仅投诉占比高,维权更是难上加难。前几年曾有滴滴乘客维权10个月,终于获得赔偿。虽然在近几年可以看到网约车公司在不断改进监管,但这些改进似乎在成效上并不如预期,而且常常是在某一方面出现问题并引发社会舆论的声讨后,网约车公司的整改行动才比较有效率。

网约车市场确实不好管,无论是对于哪一方。7月1日起,《北京市查处非法客运若干规定》正式实施,提高了对“黑”网约车、“黑”巡游车、克隆出租车等非法运营行为的处罚力度。伴随治理办法出台,最直接的感受是乘客无车可打或者需要排队打车,网约车的便捷属性不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约车的出现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但是现在它出现了几条难以理清的发展问题。从前的网约车市场监管滞后,司机素质良莠不齐,乘客权益难以保障;而网约车平台自带企业属性,盈利面前可能会出现监管疏忽;监管部门发现问题,并出台政策,但是难以把握市场活力与秩序的平衡。民众的个性化的出行需求是实实在在的,关于怎么改,借用著名的黑白猫理论,“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