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仲夏的夜依旧燥热难安,我照例早早陪着刚满一岁的儿子酝酿睡意,顺手拿起《梁家河》一书,开启今晚的夜读生活。当我看到封面上的那段话时,情不自禁地大声读出来“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此刻的我反复给小家伙读着这句话,即便他不懂,但是我还是想把美好的东西与他分享。不一会儿他睡着了,留我一人探寻着梁家河里的大学问。

掩卷已经是子夜时分,暑气退却不少,可是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感慨万千。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生活的场景历历在目,不禁自问起来“是梁家河成就了习总书记,还是习总书记成就了梁家河”,仔细思考一番,突然觉得应该是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在梁家河这种艰苦环境下的不断追求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梁家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梁家河质朴憨厚的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小村庄里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教会了总书记今后要做什么,并为之不断奋斗。我想大学问之一便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持之以恒地在苦境中练体魄、砺胆气,才铸就了一代伟人超凡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信念。

学会正视苦难。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年轻人要把艰难困苦作为历练,要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60年代的陕北高原风沙漫天,缺衣少粮,一个北京来的小青年能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生活,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同村民一起劳动生活。苦是奋进人生的一种补药,吃苦能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补才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

学会苦中磨练志气。“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辛磨砺。正是这样的人生淬炼,才使思想跃然升华、信念愈加坚定、毅力不断坚强、人格日臻完善,从而实现远大的人生抱负。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艰苦岁月中,坚定信念,立志献身信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打水坠坝,修建沼气池,成立铁业社…… 矢志投身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经历了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才有了“在这个小村庄里,习近平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吃苦励志,苦生芳华。

学会苦中修身。学习,是人进步的一门必修课。习近平在梁家河始终保持一颗求学之心,读书、修身。他一面向农民群众学习生活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精神、思想上的营养。田间地头休息时不忘阅读,夜深人静熬油点灯阅读书籍,读书学习对于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才不惧苦,就能苦出才学,苦出功底,苦出硕果。

但是,在当今社会中,总有一些人既想舒心获得,又不愿苦心付出。有的只想舒适生活而不想吃苦受累,让梦想成了泡沫;有的想出彩而不愿出力,让愿景成了纸上文章;有的想升迁而不想作为,让机遇成了“危机”。只可惜,天下没有坐享其成的美事。但天下事只要有吃苦开拓精神,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