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可以帮我确认一下您的邮箱吗?我刚刚发了一封邮件过去。」

没错,发了邮件要打电话确认,是联系印度受访者、智库、公司与政府机构的必要动作。不要怀疑,如果不打电话很可能就没有收信这件事!你的邮件很容易就此石沉大海,直到你醒悟打电话给对方,他还很可能会说:「你又没有打电话来确认。」我什至曾遇过明明收到也看过邮件了,却非得我打通电话过去,才真的开始处理的机构。

发过信也要电话再确认「为什么不传简讯给他呢?」见我因为受访者不接电话也不回邮件而苦恼着,印度制作人Sapna 疑惑地问我。

「可是用简讯提出正式访问邀请,对方不会觉得没有礼貌吗?」

听到我的回答,Sapna 噗哧笑了出来,「怎么会呢?只要可以联系到对方,都是可以使用的。」

我又追加了一封简讯,对方同样没有回覆。

「看看他有没有在WhatsApp 上吧。通常会在,就发个讯息给他。」Sapna 一副稀松平常的样子,我却心惊胆跳,害怕就此失去采访机会。

「没有经过对方同意加为好友,就用通讯软体联络,应该会冒犯到人家吧?」

Sapna 又笑了。

在印度当记者的这六年,「如何联络印度人」对我来说极其重要,找不到人就什么也没有。如果要做个简单总结,那就是地毯式搜索,手机、简讯、邮件、WhatsApp、办公室、家用电话、脸书、Twitter 多管齐下,只要能找到的联系方式,统统不可放过。

为什么?难道对方不会觉得被打扰吗?没有问过对方,直接以通讯软体或社群网站传讯息,不会很失礼吗?已经用了一个方式联系了,为何还需要用第二个、第三个方式呢?

「您好,可以帮我确认一下您的邮箱吗?我刚刚发了一封邮件过去。」

「请问您的邮件主旨或寄件人资讯?啊!看到了,那我再帮您确认。」

没错,发了邮件要打电话确认,是联系印度受访者、智库、公司与政府机构的必要动作。不要怀疑,如果不打电话很可能就没有收信这件事!你的邮件很容易就此石沉大海,直到你醒悟打电话给对方,他还很可能会说:「你又没有打电话来确认。」我什至曾遇过明明收到也看过邮件了,却非得我打通电话过去,才真的开始处理的机构。

除了是工作方式的差异之外,某种程度或许也和印度人喜欢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关。华人世界的「见面三分情」在印度也适用,就算不真的见面,打通电话听见声音,也能感受到更多诚意与亲近,拉近了关系就一切好办,立刻从堆积如山的邮件被放到最上方。

此路不通就找别条路走当然,印度人的淡定是闻名全球的,「Sab Theek Ho Jayega!」是印度人常说的一句话,意思是「一切都会好起来」。每当我们着急有如热锅上的蚂蚁,又或希望赶快把行程确定下来,以便安排其他的工作,印度人总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毕竟在印度,混乱、失序、不按照计划进行都只是一般日常。在他们眼里,我们才是太过大惊小怪了;我们的大事是他们的小事,我们的小事则是他们的没事。「Sab Theek Ho Jayega!」你急的时候他不急,你不急的时候他当然就更不急了,一催再催、制造急迫感于是成了必需。要想快马加鞭,只要一个沟通管道不通,就得赶快换到另一个管道。

「教授您好,因为您的手机不通,所以我打了您的家用电话!」

「看来妳已经很了解印度了!我的手机确实没有讯号。」

印度落漆的基础设施,也是需要保持多种联系方式的原因。我最常拜访的新德里尼赫鲁大学,地位大概就像是台湾的政治大学,然而这个以绿地森林著名的学校,总让4G 讯号一进校区就完全消失,师生只能仰赖室内电话与校内无线网路,而访客就得自求多福。因此,主动用WhatsApp、家用电话或办公室专线联系受访学者,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也不会有人问:「你有问过我可以加好友吗?」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无论在WeChat、WhatsApp 或LINE 上面,很多人会发现「摇一摇加好友」,出来的都是一堆印度人。或是给了对方电话号码,发现所有相通的通讯软体也都被加成了好友,讯息如雪片一般飞来。这种联系管道与通讯软体的隐私与界线,某种程度在印度并不存在。

回想起印度制作人Sapna 当时的笑,我想,明明握有各种联系方式却犹豫不决的我,在印度人眼里看起来也是极度荒谬的吧!

在这样资源与建设都仍待发展的国家,此路不通就找别条路走,哪里有不能走的路呢?这个印度的生存之道,在联系通讯上也适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