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系网易桂林出品,每双周周三准时更新。

出品 | 网易桂林《有态度°桂林人》栏目组

编辑 | 莫显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畔边,树影下,“咚咚”的渔鼓敲打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清脆明快的说唱吸引着小编的步伐。走近一瞧,凉亭石凳上游客们看得入神,有的趴在栏杆上看得入神,有的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表演者彭承红老师俏丽的短发、明亮的双眼、活泼的神情,这或许与她表演了半个世纪的渔鼓有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承红出生在广西资源县两水乡烟竹村,是桂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桂林渔鼓”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她代表桂林市群众艺术馆参加自治区曲艺大赛主唱表演桂林渔鼓“二姐做梦”和零零落“桂林欢迎你”,分别荣获铜奖和银奖,2017年代表桂林市群众艺术馆主唱表演,桂林渔鼓“雷锋送钱”参加全国第三届“和平杯"曲艺票友大赛获“双十佳节目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桂林漁鼓具有300年的历史,以伴奏乐器漁鼓而得名,是广西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斜抱一只蒙上蛇皮的竹筒鼓,夹一块竹板,就能自敲自唱。渔鼓唱词短小精悍、方言叙事、通俗易懂,曲调朴实轻快又不失优雅,多变的板式变化演绎出丰富多彩的人物故事、深受百姓喜爱,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渔鼓用竹筒制作,筒长65-100厘米,鼓面直径13-14厘米,一端蒙以猪皮、羊皮或油膜(猪膀胱膜)等而成。演奏时,演奏者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渔鼓结合碟子、酒杯等敲击乐,又融合了一些伴舞造型等,形式丰富,好听又好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2003年12月从桂林市秀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退休之后,彭承红就担任了桂林市老年文化艺术团团长,用“退而不休、活力焕发”来形容彭承红再恰当不过了。彭承红说自己现在就是要做一个快乐的老人,她的理念就是传递开心渔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桂林市群众艺术馆桂林渔鼓山歌传承基地成立,发展至今,团员已有20余人,这其中有老师、工程师、公务员等,大家都是渔鼓的爱好者。不论刮风下雨、春夏秋冬,每周二至周六晚上8点到10点,彭承红都会带领戏曲曲艺团的演员们,在桂湖边的桂林市群众艺术馆桂林渔鼓传承基地演出五场渔鼓曲目,至今已经表演了近千场演出,成为了桂湖边的一道流动文化景观。被问起这样做辛不辛苦,彭承红说道:“我们都觉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来都不觉得累,也没有一句怨言,哪怕下雨,都穿着雨靴表演。有一次有几位客人,晚上游船的时候经过,没看过瘾,于是第二天继续留在桂林,冒着大雨专程找到这个地方,就是想再听一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她,心里只有渔鼓文化。每场演出她都认认真真地对待,竭心尽力地把表演做好,做精,彭承红笑呵呵告诉小编:“为了保护好嗓子,平时好多好吃的都不敢吃啦。”彭承红这样做了,她的队友们也做到了,这群都过了知命之年的演员们,只要一上舞台,就是她们青春的焕发。手抱渔鼓打竹板,手执竹筷敲碟子,身形轻盈蹁跹,眼波流转万年,给中外游客带来一场场文化的盛宴和声乐的洗礼。常常有外地游客来听她们的渔鼓,都说桂林渔鼓很好听,好有特色,纷纷加入桂林渔鼓的传唱队伍。一曲唱毕,彭承红就会根据现场需求,手把手地指导到场的游客学习渔鼓敲打竹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旧社会的渔鼓艺人,身份低微,多不识字,桂林渔鼓只靠口耳相传。随着王仁和等老艺人相继离世,许多传统曲目也濒临消失。上世纪80年代,桂林市群艺馆成立研究室,派人进行桂林渔鼓等民间曲艺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2013年,自治区文化厅资助的《桂林渔鼓传统曲目、优秀作品集》正式出版。2014年,桂林渔鼓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然而,桂林渔鼓不能仅停留在纸页上,只有在人身上,它才会永远鲜活。彭承红知道,除了表演渔鼓曲目,她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将渔鼓这种艺术传承下去。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喜欢渔鼓?彭承红开始了另一项工作:到各中小学和高校讲课,普及桂林渔鼓等曲艺知识,跟小学生、大学生打起交道,一方面为高校学生进行曲艺知识普及,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接触,继而喜欢这种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她还将渔鼓填词编成各种短小的儿歌,让小学生们在寓教于乐中传唱,激发小朋友们学习渔鼓的兴趣。彭承红说,最开始进校园时,觉得挺难过的,因为她发现,这么有魅力的艺术,这些孩子却对此一窍不通。但不教永远不会,教下去后,彭承红发现了闪光:“了解学会之后,孩子们都很喜欢,他们现在都是我们传承基地的常客,一到节假日就把这里围坐得满满的。有一次一个小学员感冒了,但是还是坚持要来学习,让我很感动。”功夫不负有心人,自退休之后,彭承红自愿到各中小学和高校给学生免费传承桂林渔鼓60余次,共计辅导学生1500多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桂林渔鼓,积淀着几代人的故事、情感和乡愁。鼓声咚咚,像是在击鼓传花,想把接力棒交到下一个的手中。临别时,彭老师拉着小编的手说:“如果我们不继续传承,那么将来大家可能会完全忘记,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做,就一定能够出成果,我一坚持就是几十年,一天不唱就不舒服。只要你周围有朋友想来,我都可以免费教,只为能把桂林渔鼓传承下去。”在她看来,50多年前从师傅手里学到的这门绝活,要传授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来传承我们桂林的渔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