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4月,一艘大清的轮船从天津塘沽港驶出,目的地,是日本马关。4月正是樱花绽放的时节,距日本渐近,沿岸的青山上便多了好些樱花树。粉红色的樱花,远望如团云缭绕,近了才看得清星点花瓣,层层叠加环绕在细腻的花蕊外延,盈盈浅浅,一片馨暖祥和的模样。海面湛蓝激荡,朗润群山急退,片片花瓣随风散落开去,如露滴一般飘然飞举。轮船上站立的那个人,显然没有观赏风景的雅兴。他眉头铁青,满目悲怆的神色,和他身上艳黄的马褂,和海上蓝粉交糅的美景,都极为不衬。因为,他这次来马关,要代表曾经雄踞世界的天朝上邦,向一个蕞尔小国,讨饶议和。他——便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
甲午战败,李鸿章负最大责任,被拔去三眼花翎,褫去了象征荣耀与权势的黄马褂。得知日方的想法后,朝廷赶紧又恢复了他的荣誉和官职,责成他亲赴日本。这才有了李鸿章此番马关之行,明知前方是艰难和耻辱,他却不得不去。碧蓝的海面上,点缀着碎金,他听见海水在很深的地层翻腾,送上来一些亡灵的声音,心底的刺痛,像浪花般一层层拍打上来,难过得无以复加。眼看着马关就要到了,他哀哀戚戚地吟出一首诗:
晚倾波涛离海岸,天风浩荡白鸥闲。
舟人哪识伤心处,遥指前程是马关。
吟完最后一个字,他吐出了重重的叹息。
春帆楼谈判比预想的还要艰难,拉锯四天,唇枪舌剑,僵持不下。
后来李鸿章在乘马车从春帆楼返回寓所途中,被日本浪人行刺,左颊中弹,血流如注。随从们惶恐不安,哭成一片,李鸿章醒来说的第一句话却是:“慌什么,都不要哭,我死不了,此血可以报国矣。”刺杀事件在国际上掀起谴责日本的舆论高潮,沙俄的军队甚至公开进入了东北地区。李鸿章被刺,中国人反应不是愤恨,而是庆幸。庆幸我们的人受了伤,庆幸我们有了讨价还价的资本。李鸿章不准医生给他动手术,只将伤口简单缝合起来。三天后,他头裹纱布,又坐在了谈判桌前苦苦哀求:“再减少5000万,行不行?”
伊藤博文摇摇头。“5000万两不行,再减少2000万总行吧?”伊藤博文又摇摇头。“无论如何再减少点儿,就作为老夫回国的旅费吧!”众人都骂他卖国,何曾见到他的无奈和痛苦。最终,李鸿章挨了一枪,换来了日本人无条件停火的协定,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赔偿白银二亿两。据统计,日本当时全国财政收入不到一亿日元,条约赔偿合日元三亿,超过三年全国财税收入总和。《马关条约》单赔偿一项,就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繁荣。73岁的李鸿章带着一身疲惫和那颗象征耻辱的子弹启程回国,船离开日本土地的那一刻,他对身边的人说:“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国土。”
李鸿章从马关回来后,朝野上下,骂声一片,官员同僚全都孤立他。刚开始,他的内心还算强大,“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又何妨,流言止于智者,尽其在我,何惧人言。”但是到了第二年,李鸿章终顶不住压力,找了个机会出国访问。从俄国开始,相继访问德国、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这一段时间,他受到了欧美强国的礼遇。在德国,俾斯麦接见了李鸿章。要知道,当时李鸿章在国际上还有个称号,叫“东方俾斯麦”,他很喜欢这个称号,很欣赏俾斯麦。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给他颁发了伯爵勋章。在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夫人将总统的名贵手权赠予了他……
一年之后,他结束了欧洲之旅,登上回国的航程。先搭乘美国太平洋轮船公司的“华盛顿号”巨轮横渡太平洋,到达日本横滨时,需要换乘招商局的“广利”号轮船。他没有忘记当时自己的誓言,坚决不肯踏上日本土地,随从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4岁的李鸿章硬是在波涛起伏的海面,从两艘轮船间架接高悬的木板上,战战巍巍地挪了过去。见到此情此景,在场的美国船员也无不动容。
日本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事先知道李鸿章会到来,预备以外交礼节迎接,早早等在岸边。李鸿章登上“广利”号轮船之后,一刻都没有停留,也不拜见日本天皇,立即启程回国。李鸿章是可怜的,他的内心也是骄傲的。当初国弱被欺,他以卑微的姿态议和,为的是大局,而今他刻意避开厌恨的人和过往,凭的只是自己的倔强和本心。这才是一个最真正的李鸿章,有大忍,有小性。
1898年5月,李鸿章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巴黎万国运动会开幕仪式。开幕式上,各国国旗伴随着国歌依次升起,轮到大清国的黄龙旗升起时,现场却是一片寂静,偌大的中国,竟然连自己的国歌都没有。在场响起一片嘲笑声。只见李鸿章步履蹒跚地走到黄龙旗下,用尽全身力气高唱起家乡小调《茉莉花》。他的身躯虽然伛偻了,脖子却刚劲地挺直着。苍老的声音,孤独的身影,他以自己的方式,捍卫起一个多灾多难民族最后的尊严。
1901年初秋,他站在已成废墟的直隶总督府前,看到八国联军蹂躏过的天津城满目疮痍,形同废墟,忽然心生悲凉,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起来。慈禧派李鸿章和八国联军商讨议和之事。一起出席《辛丑条约》签字仪式的,还有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庆亲王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代表,按理说这份条约应该由他来签,庆亲王正犹疑着拿起笔准备签字时,李鸿章突然说道:“天下最难写的自,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后的路还长,这卖国条约,还是让老臣来签吧。”
李鸿章在临终之前,留下了一首遗诗,和一份遗折。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李鸿章曾这样概括自己的人生境遇:“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
几年前,我偶然翻看一本1979年的《辞海》,看到当中对李鸿章的描述是:中国近代史上媚外卖国的典型人物。我就纳闷了,李鸿章有何国可卖,他又为何卖国?林则徐写过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其中这诗形容李鸿章也合适,他和林则徐一样,都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林则徐是倡领大家开眼看世界,李鸿章是帮助大清改变颓势。
我认为,他是爱国,不是卖国。历史欠他一份公正,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