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好久不见,感谢大家的一直喜欢,感恩!

今天更新的是有关于心理、日常、深思三个板块,希望大家继续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心理

你买了彩票后,是不是心里觉得一定会中奖?

你是不是在买了一张彩票后,内心突然变得无比相信你买的这个号码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会中奖,对这个号码十分有信心?

又比如在考试过程中做选择题时,当你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选项后,你会突然觉得自己所选的这个选项是正确的,信心满满?

可是真正的情况是,结果却不一定和你想的那样!

这在心理学上,可以解释为“承诺与一致”原理——

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立刻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或立场的那样去做。

并且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会想方设法地以实际行动来说服、来证明自己先前的选择、决定是正确的。

就像买彩票一样,一旦你选了一个号码,保持一致的压力就逼得你非觉得要跟与过去所作所为(你买的号码)保持同一阵线不可。

你只能说服自己,我买的这个号码是正确的,并且对此感觉良好。

事实上,我们都会一次次地“欺骗”自己,以便在做出选择后,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有人在路上出了车祸,流血严重,但就是没有人上前救护,反而在一旁看热闹?

相信你一定会听说过类似的事件,比如几年前的“小悦悦事件”。

又比如,有人在路上晕倒了,你上前一看,发现很多人在围观着,但却没有实际行动来救护,反而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站在旁边看热闹。

别不相信,这种事情是存在,几年前的“小悦悦事件”不就发生了吗?

假如是你,你上前一看,发现很多人在围观着那个需要救护的人,你本想去救他,可是你看到那么多的人站在旁边看热闹,你心里可能会想:是不是那个人的情况不是那么严重,所以人们才不去救他。

于是,你也选择了围观。

其实,这是“多元无知”心理在作怪——

在局面模糊不清时,人们更倾向于观察别人在做什么,而此时的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然后据此来判断局面的紧急度,再决定自己做什么。

也就是说,在我们对选择不确定时,往往会寻求别人的意见来巩固自己的选择,为自己的选择的正当性寻求辩护。

所以网络上出了一句话:当一个人询问你,他做的这个选择正不正确时,其实他心里已经有答案了,只不过是寻求安慰、支持罢了,来增强自己对自己所做的选择的信心。

所以有了这么一条建议——

当你处于危险时,不要对着一大群人呼喊救命,而是直接指定一个人来救你,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人帮了你,当下次他提出要你帮他时,你是不是不好意思拒绝?

对于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不好意思拒绝。因为他上次帮了我,你的心里有了亏欠感,作为补偿,这次我也应该帮他。

这没什么问题,可是有些人却利用你的这个心理来给你下套。

想象一下,要是突然出现一个人,他赠送你一个小礼品,你坚决拒绝,但他也坚决送你,你不得不接受。

然后下一秒他突然来了一句,我们正在筹款办活动,你能捐点钱吗?(但这个活动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你是捐呢?还是不捐呢?

我想,即使你刚开始不想捐,但最后还是捐了,只是因为你接受了他的礼物,你的心里产生了亏欠感,所以为了消除这种亏欠感,你不得不捐。

在心理学上,这叫做“互惠原理”

而很多销售人员也利用了这个“互惠原理”,让你不得不掏出血汗钱来买他们的产品,而却不知道。

比如超市送小礼品,服务人微笑着为你送上小礼品,于是你觉得要是不买点什么就过意不去,然后你买了一些产品,哪怕你本来不想买东西,只是想逛逛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方法

尝试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或者流程化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有句话:“凡事都应当尽可能低简单,而不是较为简单。

比如你可以把复杂、繁重的学习任务分为几个阶段要完成的小任务,当你完成了一个小任务你会得到一定的满足与自豪感。

而不是每天焦虑着那个复杂而繁重的任务。

这个例子可能跟流程化的的匹合度更高些。

我们再说一个稍微大点的关于简单化的事情。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而人们脑容量有限的时代。网络的发达,让信息的传播更加繁多,同时也让信息的获取也更方便,但是大脑对信息是有饱和度的,一旦超载,人们可能会置之不理。

比如,当你每天的朋友圈的数量过于繁多,你还会耐着性子去看每一条朋友圈?你不会,要么设置不再关注某些人的朋友圈,要么对朋友圈置之不理。

又比如,领导、老师、部长给你开会,巴拉巴拉一大推,你肯定不想听,这时你可能会觉得:为什么他们就不能挑着重点讲呢?非要说些虚的,我在这里浪费时间听他们bb还不如回宿舍吃鸡呢。

这时,你对领导、老师、部长提出了一种简单化的要求。

所以,为了他人、也为了自己,尝试着把复杂的事简单化、流程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常常会假设出一些并不真正存在的限制

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我们的脑海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并不真正客观存在的限制或者条件,而这些限制或条件只是我们自己假设出来的。

比如在一学期里你都没有学习过,到了期末考试复习时,你会冒出一个念头:书太厚了,我复习不完了,我想放弃了,下个学期再准备补考吧。

可是,正如你所猜的那样,这个念头是错误的,而这个错误的念头就是阻挡你复习的假设的限制。

其实,你是可以复习完的!

在我做的一个关于读书的调查问卷中,有81.30%的人是可以在一个小时内看完三四十页左右的课本的。

比如一本书有300页,你八个或九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了,所以在考试前的一天内,你是可以复习完的。

虽然不是精读,但也不是囫囵吞枣,却足以应付考试。

当然了,这个例子有点不“正能量”。想必在你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假设不客观存在的限制”的经验。

又比如跑一千米时,你跑了一圈后便觉得自己累得要死、跑不下去了,而这就是你假设的一个限制,但实际上你依旧能跑完一千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深思

人们常说要接纳自己,可是自己有些地方就是接纳不了,那我要不要接纳我「不能接纳自己」的这个部分?

人们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却遗漏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你得找到属于自己的通往罗马的“大路”。

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世人偏爱戏剧化的场面,所以凯撒和拿破仑的故事传世恒久。

-En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