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郫都报记者 龚芮

近年来,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郫都立足自然禀赋、产业基础等优势,积极发展以高端品种、高端品质、高端品牌为特色的“三品”农业,持续开展“买全川、卖全球”农业品牌打造攻坚行动,探索出一条以第三方平台为“媒介”,政府与主体奏响“双重奏”的“三位一体”农业品牌孵化之路。

聚焦市场“指挥棒”

精准把握需求端

“唐元的韭黄炒肉丝简直巴适!”“白水煮云桥圆根萝卜软甜多汁,家里人都爱吃!”郫都,作为新一线城市的主城区板块,以全域绿色有机农业覆盖面高达65%的产业“底气”,担负起了为城市提供“菜篮子”“米袋子”的重任。

敏锐捕捉不断升级的市场消费“需求”,日益细分和追求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产业发展趋势,近年郫都大力推进农业品牌高质量建设,让“郫都造”优质农产品越来越多地端上了城市人的餐桌。

记者从区农林局获悉,一方面,我区聚力打响“天府水源地”农产品公用品牌、农业重要文化遗产品牌、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强化本地优势特色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品牌宣传推介,让消费者真正了解并爱上了“郫都造”农业品牌。同时,以品牌促发展,不断拓展农业的功能性,促进“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发展“农业+文创”“农业+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郫都向高端农商文旅体融合产业品质区、集聚区、引领区升级,塑造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品牌。

奏响市场“交响曲”

健全溯源体系

重塑农业产业经济地理,划分5大农业产业化功能区,打造10万亩有机农业基地,优化出口加工基地......从推动前端优化着力,郫都正不断健全溯源体系。

全面布局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目前全区已布局6个物联网基地、智慧农业基地(园区),打造了4个电子商务镇,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大批新优配种和配套标准化技术,完成科研合作项目42项、科技攻关项目13项,研发新品种82个。加快基地建设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59万亩,主要特色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超过95%。

完善监测体系,实现全域农产品质量监管同样是关键。我区在全省率先构建起了区、镇、村、经营主体四级联动的网格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了农质安全监管、农质检测、农业投入品监管等全地域全环节覆盖,全区自检检测合格率达100%。同时,还加强农产品准入、标识和查询体系建设,对上市种养殖及初加工食用农产品实施产地准出、准入制度管理,全方位确保“郫都造”农产品品质。

此外,我区还加强了品牌保护,将品牌认证、包装策划与品牌管理有机结合。推进农产品贯标,突出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农产品监管,鼓励企业申报认证。同时,加强品牌使用管理,探索知名品牌定价体系和授权经营办法,建立公用品牌产品相互宣传机制,建立公用品牌使用进入和退出机制,引导建立行业协会等自治组织加强行业自律。

“我们将农产品品牌打造与文化内涵挖掘、农商文旅体融合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促进农产品品牌对消费者形成更强的心理说服力和持久魅力。”区农林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下一步,将加强创意设计,深度挖掘农产品品牌内涵,让农业文化遗产品牌、“泛战旗”系列文创品牌影响力更加深入人心。

主体担当“孵化器”

提升品牌溢价率

搭好平台,才能更好整合产销资源。目前,我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原则,引进了京东云创,与区乡村振兴公司共建产销资源对接服务平台,在战旗村建成“绿色战旗品牌创新中心”,打造将农业品牌孵化、创新过程及成果集中“亮相”的综合体。京东云创利用先进的技术、信息、销售、物流等优势,促进农产品品牌的孵化与培育、农产品销售,而乡村振兴公司则为京东云创提供稳定优质的农产品,实现了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据介绍,我区探索出了以“互联网+”为依托,“三步走”创新孵化的模式,将农产品商品塑造成精品。第一步,平台公司基于“大数据”分析,提供用户市场价格定位、市场消费人群等信息的画像咨询,助力生产主体精准把握细分消费市场需求,研发、打磨产品;第二步,依托京东产品众筹平台进一步验证市场需求,获得第一批产品的生产资金,目前已成功认证先锋萝卜干、安靖蜀绣等15款农产品;第三步,验证市场需求成功,产品具备量产能力,依托电商平台实现全国销售。

在农产品品牌孵化成功并进入量产阶段以后,区域内65家电商通过广覆盖、高效率的销售网络渠道和仓储物流配送体系,“线上线下”实现农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快速便捷对接,农产品销售摆脱了以往依靠农村经纪人和“面对面”销售等传统低效销售模式,综合采用线上绿色通道和线下商超销售、第三方销售渠道等多种销售方式,极大地扩大了农产品品牌的影响范围,增加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空间和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