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思藏"是一个地理范畴的名词,区域是以拉萨为中心的西藏地区。是藏传佛教传播的中心区域。藏传佛教在历史上又分为若干教派,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各教派之间曾经产生过很多教义和其它方面的分歧,曾经出现一派武装打压另一派的极端现象。要说清为何黄教教廷需要卫拉特前去解救,就要从黄教的产生发展说起。而要说清黄教的产生和发展,则要从元朝末年西藏萨迦政权的灭亡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从吐蕃帝国崩溃之后,西藏就直陷入诸侯割据状态,长久以来都没能再出现一个足以统一整个青藏高原的政权。直到1244年,蒙古帝国第二任大汗窝阔台汗的次子阔端率军兵临西藏。割据分裂的西藏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为了避免生灵涂炭,萨迦派第四任教主萨迦班智达以古稀之龄面见坐镇凉州的阔端,商定归顺条件,并向各个地方势力写信,劝说他们接受条件归顺蒙古。这是西藏纳入蒙古帝国版图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蒙哥汗统治时期,西藏成为忽必烈的封地,忽必烈对西藏进行人口普查,按照蒙古本土制度设立13个万户,每个万户有一个万户长。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册封萨迦派第五任教主八思巴为"帝师大宝法王",将卫藏13万户作为灌顶的供养奉献赐给了八思巴,并于1265年(元至元二年)赐予萨迦本钦"乌思藏路军民万户"头衔,建立了萨迦政权。这是吐蕃帝国崩溃388年后,西藏第一次有了统一的政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朝在确定萨迦政权是统治西藏所有军民的万户之余,还册封了其他12个万户的官职。各万户长通常都要元朝皇帝诏封,虽然这种诏封都要有萨迦政权的提请,但这一做法使得萨迦派对其他十二万户的管理极为有限,其管理权并非以自身的实力为基础,而是元朝强加于其他万户之上的。各万户分别从元朝手中获得诏封,并各自管理着自己的辖地和庄园属民,他们在其各自的辖区内仍拥有绝对的权威。

所以,萨迦政权虽是元朝册封的西藏统治者,却不能进行内部的整合,其统治是建立在元朝的庇护之下的,一旦元朝的威势不再,便无法控制局势。到公元1354年(元至正十四年),元朝在中原内地的统治由于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而自顾不暇,萨迦政权便难以为继,宣布灭亡,仅统治西藏8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灭亡萨迦政权的,是前藏帕竹万户长"身披袈裟的英雄"绛曲坚赞。他是吐蕃王朝时代朗氏家族后裔,出生于13万户之一的前藏帕竹万户之家,7岁受居士戒,9岁受沙弥戒,14岁至萨迦寺学法,1321年(元至治元年)被正式委任为帕竹万户长。绛曲坚赞向来很有雄心,成为万户长之后,在领地内实行政教合一统治,将帕竹万户治理得兵强马壮,趁着萨迦政权衰微,频频进行扩张,先后吞并雅桑万户、蔡巴万户、止贡万户等前藏万户,到1349年(元至正九年)几乎完全控制了前藏地区。到1354年(元至正十四年),萨迦政权出现内讧,绛曲坚赞出兵包围萨迦寺,收缴了元朝赐予萨迦世代管理乌思藏的敕封,兼并后藏大部分地区,萨迦政权寿终正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绛曲坚赞设首城于乃东,开始了帕竹政权统治时代。为了获得统治的合法性,绛曲坚赞遣使元朝,希望获得承认。此时已经自顾不暇的元惠宗,对于祖先所尊崇的萨迦派的败亡自然无可奈何,只得承认现实,封绛曲坚赞为大司徒,承认其在西藏的地位。受封于元朝的帕竹政权后又受到明王朝的承认,历任统治者都被称为"第悉",一直稳固地控制着西藏的教派和诸侯,直到藏传佛教出现了传奇人物—宗喀巴为止。15世纪初,看到佛教徒们沉沦于享受和奢靡,藏传佛教一代宗师宗喀巴倡导宗教改革,提出喇嘛遵守戒律、重苦行、禁娶妻,并制定僧人的生活准则,寺院的组织体系、学经程序和是非标准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哪种宗教,一旦进行改革,便会出现分裂,便会有新的教派产生,藏传佛教也不例外。于是,一个新的教派—藏传佛教最大的宗派格鲁派,也就是通称的黄教,应运而生。藏语"格鲁"是善律的意思,该教派强调严守戒律,故此得名。创建之初,格鲁派受到帕竹政权阐化王扎巴坚赞的庇护,发展顺利。1409年(明永乐七年),宗喀巴在帕竹政权支持下,在拉萨发起大祈愿法会,显示其权威地位,同年建甘丹寺为主寺。1419年(明永乐十七年),宗喀巴圆寂。弟子们本着大师遗愿,发扬其宗风,又分头建寺,先后建立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与甘丹寺一起合称为卫藏四大寺。各寺内均成立学院,分科修学显教,此后又相继成立了上下密乘院。有四大寺为根基,格鲁派的僧众信徒日益增多,势力日渐扩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福兮祸所伏,宗教改革会产生新的教派,便难免和旧教派产生矛盾,轻则分道扬镳,重则便会发生宗教战争。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各宗派中出现最晚的一个,而发展却最为迅速。随着它的日益壮大,其他教派都或明或暗地对格鲁派进行着诋毁破坏和舆论打击。其中,反对最激烈的,是噶玛噶举派。噶举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

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语,而"举"字则意为传承。故"噶举"一词可理解为教授传承,该宗派历史悠久,形成于"佛法后弘期",也就是大约在宋朝初年。噶举派的始祖为米拉日巴尊者。这一宗派经过多年演变流传,逐渐形成香巴噶举、达波噶举、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拔绒噶举、帕竹噶举等派。而噶玛噶举派是噶举派中势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一支派别,其创始人都松钦巴在临终时口嘱他要在人世间再次转世,让后人教法继承者到时要寻访认定转世灵童,从而开创了"活佛转世"之先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一个树大根深的教派自然不愿意格鲁派压自己一头,不但在教法上处处与之争论,还想将格鲁派彻底铲除。可打击格鲁派,就必须消灭其身后的支持者——帕竹政权,噶玛噶举派对此没有办法。而此时,帕竹政权的家臣仁蚌巴家族也在希望架空主家夺取政权。两者一拍即合,联起手来1462年(明天顺六年),年仅3岁的阿旺扎西扎巴登上第悉宝座。这么小的孩子自然不能治国,于是,仁蚌巴家族的首领措杰多吉以摄政官的名义管理帕竹第悉的政务。这样少主强臣的格局在历史上实在出现得太多最后的结果也很相似。从此之后,仁蚌巴家族掌握了前后藏的统治权,帕竹政权仅剩下了一个名义。措杰多在担任摄政官期间,将尊崇噶举派压制格鲁派作为既定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