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文教授,美国密苏里大学咨询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辅导学会会长、暨南国际大学辅导与咨询研究所所长及副校长等职。

从事辅导与咨询教育工作四十余年,对华人心理辅导咨询影响深远。发表专题演讲超过五百场,于1995年创立循环督导模式,为心理学工作者所睐,在学术上成效卓著。

本文根据萧文教授演讲内容整理。

以前社会流动很慢,现在社会流动很快。

当一个社会流动很缓慢时,就有许多东西被积累,就会形成真理。当社会变化很快,就不可能有什么概念、行为被累积。社会变动慢就会形成传统,社会变动快则不能。

现今社会,影响一个人的因素是多元的。

小时候,影响我们的重要因素只有家庭,现在孩子的许多影响来自电脑,如“网爸”“网妈”的问题。

1977年我去美国时,老师第一堂课便说:“只要你相信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就会有效”,今天再这样对一个咨询师说,会害死他。

今天我们所面对的人与过去不一样

过去我们成长的环境非常单纯,很封闭、很压抑,特别是性压抑,所以才能造就弗洛伊德,宣称只有一种理论。

今天的人想做就做,很少有压抑问题,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没有机会成立。

以前人的行为是非常连贯性的,现在人的行为是分段性的。有些行为来自家庭影响,有些来自突发事件。

现在看到的个案比以前更复杂。一个有效的咨询师一定要培养对个案的多元认知能力。

1980年以前,所谓的督导是针对某一个学派的,需要培养某一个学派的咨询师。

1980年后,由于问题复杂度越来越广泛,无须也没有办法培养某一个学派,而是泛理论的,超越理论的。

任何一个咨询师在看一个个案时都是从多元角度去看的,灵活地处理个案的问题,而不致单一地使用某一观点。如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搭配着心理剧、在完型治疗中搭配着家庭治疗。

林语堂的《半半歌》:做人一半有名,一半无名;读书一半读会,一半不会;投稿一半投中,一半被退稿;做人一半喜欢,一半不喜欢; 做人留有缺憾,等着以后弥补。不要走极端。

咨询师要发展多元的,流动的观点,用多元角度看一个人。

我们做咨询,最期待的,除了自己知道做的不错外,还要让个案在咨询中得到帮助、获得一个好的效果,让个案满意,用心理学的名词讲叫绩效。

即我做的咨询对个案来讲是否是一个可靠的咨询。如果咨询是不可靠的,表示它是无效的,对个案没有帮助的。

如何使所做的个案是可靠的?

例如:现在患抑郁症症的人越来越多。

如果一个人出现如下症状,有没有可能是抑郁症?

  • 出现攻击、暴力、脾气暴躁
  • 注意力不集中、人际退缩
  • 出现负向思维、负向自动化思考、低自尊
  • 体重急剧下降,不好好吃饭,或成天睡觉,或不睡觉,或吃很多饭,或不吃饭,伴随人际不理想,偶而有自杀想法,伴随一些强迫行为

抑郁症的情形是很复杂的。有的伴随着躁狂,有的只是抑郁。

这个过程,督导有必要帮助咨询师了解,为什么要把这个病人叫做“边缘型人格障碍”?个案中有哪些行为、哪些特征可被称为“边缘性人格”,有哪些共病?

边缘性人格障碍常常与抑郁症、强迫症共病,会与早期精神分裂症类似(不是共病),可能出现类似妄想行为。

如果找不出,一口咬定是抑郁症,不能看到它的主型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就会诊断错误。诊断正确,接下来的治疗就会正确。

咨询要正确有效,首先对个案问题的认知要清楚。

咨询如何有效?

当咨询师说这个咨询很有效,个案收获很大,这时督导应该说:很棒,很高兴,你可否描述一下:

  • 为什么说这个个案是有效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 有效从哪里看?

要看咨询师对个案问题的认知、了解是否清楚。

再请问:感觉重要不重要?这是指咨询师对个案的感觉。

这种感觉在个案中会成为反移情、会变成增强或抑制咨询行为的动力,所以会发现有时咨询师会特别喜欢处理某一类型的个案。

所以,督导就是要帮助咨询师自我觉察,了解自己习惯的咨询模式,僵化的、呆板的、固着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