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摘自斋藤孝《深阅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然而一旦踏入社会,情况就会变得完全相反,考验难度较从前更高。可如今,应届毕业生被要求的是拥有“

立即战斗的能力

”。一旦业绩不能提升,就会面临被裁掉的危险。

2. 聪明:能够迅速的抓住事物本质,确定优先顺序,配合自身能力做出判断,妥善选择如何行动的能力。

3. 说到读书的作用,很多人以为是拓宽知识面。当然,这确实是读书作用之一,但若是仅此而已,那么上网就足以渠道读书了。只在意信息量的话,与其花一两周的时间读完一本书,不如在互联网上浏览一个小时,得到的信息可能更多。或者通过博客、推特等网络工具,可以了解全世界范围内其他人的想法,相互交换信息。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人正生活在一个梦幻一般的世界里。如果书读的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换句话说,要更想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得先确保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达到足够的深度。要做到这一点,一个办法是与杰出人物一起生活,成为其弟子,但在现实中不仅很难实现,而且风险也不小。

4. 社会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所以平时阅读报纸,了解这个社会,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在大学时做过一种训练:把报纸上感兴趣的新闻报道剪下来,然后向别人说明。这种说明既能树立积极关注社会的正确姿态,又能锻炼语言能力,同时还能提高信息获取和理解能力。然而报纸上的报道毕竟只是社会新闻性质的信息,并不以深化思想为目的,所以在当今这个压力极大的社会,报纸并不能成为治病良方。从这个意义上讲,看报纸与读书有着本质区别的。

5. 如果我们眼中所见的只有麻烦,可能会觉得天都塌下来了,可是就算再痛苦,我们也不会比古今中外克服了众多苦难的人们更痛苦。了解这样的事实,了解人类精神的强韧,至少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拯救,同时也能激励我们克服眼前的困难。相较而言,我们平日面对的各种麻烦,不过是河流表层的浊水罢了。浊水喝着很苦,但只要向下深潜,就能找到清流。关键在于,我们首先知道底下存在清流,然后还须具备“深潜力”。

6. 人类的基因有99.5%是相同的,而个体能力的参差不齐,是由每个基因的“启动”程度决定的。

7. 许多在经济上过着富裕生活的人,都难免在精神上感到荒芜,相反,譬如喜爱俳句的人,只要创作出一个佳句,就能感受到巨大的喜悦,而这种喜悦足以将生活中的辛苦荡涤一空。又或者,若是每天都感到荒芜,可以考虑用俳句表达出来,譬如将其比喻成瑟瑟秋风,或是皑皑冬霜。这样一来,每天感受到的愁苦、哀伤等情绪,都能从虚无缥缈变为可堪琢磨,进而化作精神上的一种深度和富足。

8. 原来自己的“兴趣”“好恶”这些感觉本身,其实是相当含糊的。或许现在太过于看重“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想法”了,反而使自己的世界变得局促狭窄,阻碍自己认知人类的广度和深度。

若觉得把握不大可以继续读其他的解读书。颇有信心可以鼓起勇气挑战原书,总之古典著作的内涵极深,一旦迷上在相当一段长时间,那肯定都能感受到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9. 如果只基于自己的经验来思考“经验值”就会很难提升。经验的积累,会成为问题发现的一大助力。在没有指南手册的领域越拥有这种能力的人越有理由被称为能力者。

不过我们成人虽然也会积累日常经验,毕竟很少有人都过得跌宕起伏。而且就算对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有所了解,只要超出范围就会立刻变得迷茫,也就是说,如果只基于自己的经验来思考“经验值”就会很难提升,如此一来,发现问题也会变得非常困难。

就这一点而言,书中塞满了各种人物的经验,读书的一大好处就在于能把别人的经验错以为成自己的经验。也可以认为读书本身就能增长经验。

而且积累读书经验时越年轻其价值就越高,现实经验只有经过一定的岁月,才能积累起来,但通过书本获得经验并不需要特别长的时间,而且积累读书经验的速度越快就越容易迈上下一级台阶,比如假设一个人的工作业绩毫无起色起色。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顾一切的不断努力,提高经验值是一个办法,但若不能确定业绩没有起色的原因是很难真正解决问题的,既然如此,倒不如广泛阅读该业绩值别的相关书籍,说不定就能找到一些启迪。

10. 用耳朵听到的话容易在大脑里形成影像。所以精神自然而然就会集中。无论你平时是否经常读书都用心感受一下专业人士朗读的有声世界吧。

11. 是否能把书中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衡量标准之一,比如针对一本书,若能像大学讲义那样花一个多小时解说。就证明吸收度非常高,是否能把书中内容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向别人说清楚。

或许那种能在脑中沉淀下来了,找不到机会将其调取出来,那就跟塞在书架最里面从没读过没什么区别。此外,还可以从一开始就假定好诉说的对象,例如“我要把这段话转给某某”、“某某肯定会对这句话深感共鸣”、“这部分应该建议某某读一读”。想象这样的具体场景读书的兴致就会愈发高涨,哪怕身身边没有合适的对象,也不妨碍输出,只要在博客、推特等社交工具上稍微写写就行了。在其中互相推荐好书既能起到刺激作用,也能锻炼彼此的精神。

第一,在讲述时不要采取俯瞰全局的角度,应该也以自己的感性体验为主体。反正就是说,不如加上自己的体会,留意这样的输出也有助于强化记忆。第二,在说明尽量引用书的部分内容,我的记忆和印象就会更容易被唤醒,也就是成为阅读的证据。至于作品的梗概或者读书或者内容简介,只要看看各出版社提供的目录或网络信息就能知道。

12. 有些事没必要巨细无遗的统统看病,这时候就会快速阅读,来不及反应的地方直接读对话即可,只要像这样反复进行快慢结合的阅读,就会逐渐变得能够通过直觉区分有趣的部分和无趣的部分了,这样阅读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读书的兴致自然愈发高涨。

13. 光是找机会对别人说写在博客里还不够,不如开场读书会。至于人数两三人足矣,基本只有一条规则,大家事先指定一本书,在读书会之前一定要读完,大家只要像前文提到那样不断讲解读书内容就可以了。

这样做,有不少好处,首先是读书的动力,既然对方也会读自己。这种适度的紧张感,能够增强进取心、集中力。另外也能加深对一本书的理解,听着对方的评论,能惊讶的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理解,当别人的光芒照向自己的盲点时,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被激发,可以说这就是参加读书会的最大乐趣,还有一点能让自己与对方的距离一下子拉近。

不过没必要始终追逐同一个人的脚步,如果将一个人过度神化反而存在迷失自我的危险。应该过段时间就寻找另一个人也就是尝试自立。

14. 年轻人不喜欢被人说,被观念不同人说你现在这样可不行,他们就会立刻堵住耳朵拼命保护当前的自己,除了与周围同学同样性质人接触以外,断绝任何外界往来。

大学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年轻人接受这样的洗礼,通过书了解到其他伟人的存在,即使遇见逆耳之言,还能继续吸收精华。在这样不知不觉之间,人就会成为自己的伙伴,如此一本本的积累,内心形成由其他人组成的郁郁葱葱的森林。

对于人为什么而活,这种本质问题书也准备了几充实答案,换言之,当你觉得即将陷入恐慌不安或虚无主义的时候,书能为你照亮出路,至于具体方法应作者而已。

15.书就在那里,我们并不孤单,当我们心难安,面对突如其来的孤独而不堪承受的时候,当我们悲苦无助,不甘软弱无力,真的无力的挣扎而咬牙痛恨的时候,

请记住书中自有重塑人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