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的“对骂群”吗?

虎扑的勇士骑士球迷对骂群火了之后,又出现了一系列对骂群:南方北方对骂群、肯德基麦当劳对骂群、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对骂群……

微信里的“即骂即回”、无人管理,放纵着对骂群的“肆意生长”。

然而逐渐地,起初的幽默互黑发展成了网络骂街,正常的争论也开始走向无意义的谩骂......

甚至最后,微信安全中心也不得不出手整治、封闭。

有人说:

“对骂群就像一个巨型的戾气垃圾场,堆满了人们无处宣泄的情绪。”

匿名加入、随进随退、无需负责,网络给这样的戾气输出提供了极大的自由。

而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比网络戾气更危险的,那便是社会戾气。

1

假如怒火无法控制

人们将被仇恨折磨至疯狂

9月1日,秦皇岛海港区一间超市发生了一起恶性案件:一对老夫妇称在该店买西瓜吃坏了肚子,和卖西瓜的师傅起了冲突。双方吵过几次架后,案发当天这位师傅在冲动之下用刀刺死了二人,潜逃后畏罪自杀。

不知何时开始,像这样因为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而酿成的惨剧越来越多。

马路上,有司机因车辆刮擦起争执杀人;宿舍里,大学生因室友长期打鼾忍无可忍杀人;火锅店,服务员和顾客起冲突一怒之下用火锅热汤浇人。

知名博主李铁根甚至根据此类社会新闻,整理了《防止被同学杀死的99条注意事项》。

在法律领域,人们将此类主要因各种冲突(比如经济纠纷、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而临时引发的、突然性较强的命案,被称为“激情型命案”。

而令人诧异的是,“激情型命案”的当事人,有许多都是邻里亲戚口中的“老实人”。

你永远不知道身边哪个不起眼的“老实人”,会突然被某个点引爆,怒火中烧变得疯狂。在感谢同学、室友、邻居、路人的不杀之恩之余,我们需要找到的,是易怒的根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avidD.Burns认为:

“假如人的怒火无法控制,而且又找不到任何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人们只能被仇恨折磨至疯狂”。

2

易怒者的愤怒

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

为什么我刚开始准备工作,外面就开始装修?

为什么马上就要开会了,邮件还没有收到?

为什么午休都快结束了,我的外卖还没有来?

为什么马路这么宽,那个司机偏偏要别我的车?

为什么全宿舍,全办公室,全世界都针对我一个人?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HowardGardner认为,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产生一些不合理的想法:

1)每个人都应该理解并支持我。

2)生活中有太多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好像每件事都在和自己作对。

3)好人总是没有好报。

4)自己总是不如别人。

不断从外部世界寻找自己一无是处的证据,即是“全世界都针对我一个人”的心理根源。

在改编自日本作家吉田修一的同名小说电影《怒》中,一对夫妇惨遭杀害的缘由,只是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戳中了凶手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从而点燃了他行凶的怒火。

“因为缺乏自信,你会对他人心生愤怒。”

其实不难发现,许多生活中的易怒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或多或少地呈现低自尊倾向和被害妄想症。

TED演讲视频《碰到烂人时,该如何保持冷静》(How to Remain Calm With People),向我们揭示了易怒的根本原因。

在心理学领域,易怒的性格大多源于童年时期的阴影。儿时的某个人或者某件事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肮脏或有罪的,导致他们在长大后总是时时刻刻做最坏的打算。

《蒂法尼的早餐》的作者Truman Capote曾花费六年时间,实地调查美国堪萨斯城一桩震惊全美的灭门血案,并写成了著名的长篇纪实文学《冷血》。

Truman Capote在书中不厌其烦地带领读者回顾凶手之一贝利的成长环境,暗示了他狂暴而孤僻的性格与童年没有感受过丝毫家庭温暖、受尽虐待有很大关系。

同样受困于童年阴影的还有NBA的著名“恶汉”Ron Artest(后主动申请改名为Metta World Peace)。在父亲的家庭暴力下长大的他,年仅8岁就去看了心理医生。医生给他的建议是——打篮球。

尽管在体育上取得了成就,但易怒症依然像幽灵一样如影随形。2004年,他因为在球场打架被禁赛86场,导致球队成绩一落千丈。

童年时遭受过暴力、忽视或身体虐待的成年人更容易捕捉到并不存在的敌意。

他们甚至无法识别“中性”的表情。只要旁人的脸上没有写满正面的态度,他们就认为对方在传达负面的信息。

“如果你认为别人看起来很愤怒,那么你就可能做出愤怒的回应”

乔治敦大学社会和情感神经科学实验室的主任Abigail Marsh这样说,易怒者的愤怒其实更像一种自我保护。

他们发火,不是因为这样做是正确的,而是因为这样做让他们感觉很熟悉,很安全。

正所谓“弱者易怒如虎,强者平静入水”。

3

“要求旁人都合我们的脾气

那是很愚蠢的”

假如,当你与易怒者狭路相逢,应当如何化解呢?

先不妨设想一下,什么样的人惹你,你不会生气?父母?伴侣?同学?同事?

都不是。

正确答案是——婴儿。

婴儿经常做出令人抓狂的举动,比如:

对照看他们的人大喊大叫;

生气地把送到嘴边的碗一把推开;

扔掉刚拿给他们的玩具;

......

但很少有人会因为他们的行为感到激动或受伤。究其原因,是我们认为小孩不会有不好的动机,或是卑鄙的意图。

“他们可能是累了”、“牙疼或者对弟弟妹妹的降临感到不安”。

我们在脑海中,为他们预设了大量仁慈的理由,没有哪一项会使我们感到恐慌或焦虑。

而对于成年人,我们更容易去猜测,他们的示好是否是想利用我?他们是不是对我的苦恼幸灾乐祸?他们面无表情是不是看不起我?

极少的人会像对待婴儿一样,去设想他们可能是昨晚没睡好,身体不舒服,或是生活中有什么烦心事?

然而事实上,易怒者的确更容易受到疾病的折磨。

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对近13000名中年男女进行了长达5年的追踪,得出的结论是:

在脾气急躁的易怒者当中,血压正常的人罹患心脏病的危险比其他人高出2倍多。这类人心脏病发作或因心脏病死亡的危险也比普通人高出2倍多。

法国哲学家InmiloGustachtie曾经发明了一种遇到易怒“烂人”时冷静下来的方法:

不说那些人是坏人。

他说:“你需要找到的是钉子”,即那个让人变成“烂人”的根源。

冷静对待“烂人”的办法,是猜想他们正遭受着某种我们不了解的痛苦。“烂人”可能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糟糕;“烂人”也可能外表光鲜亮丽,活泼开朗,但内心的“钉子”一定存在,否则他们不会去伤害别人。

成熟的人大多能想到这种痛苦,即使没有足够的证据去证明。

当“烂人”惹我们生气,我们需要去猜测他们好斗的表象之下,所隐藏的动乱、沮丧、忧愁和悲伤。

歌德曾说:

“要求旁人都合我们的脾气,那是很愚蠢的”。

用面对孩子的心态对待“烂人”,不是要做“圣母”,而是在不伤害自己和对方的前提下,让自己心平气和。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TED演讲视频《碰到烂人时,该如何保持冷静》外,网易公开课APP上还有许多你不得不看的视频内容。

1.海量TED演讲视频,附双语字幕,随时随地带你一起了解“新”世界。

2.世界级名校公开课课程,可汗学院课程,为你创造一个公开、免费的学习平台。

3.国内外经典纪录片,优质视频内容免费观看。

3.综合时下热点,精心策划原创视频专题,为你提供新鲜有趣的谈资。

4.拓展全网渠道,上线近2000门精品名师付费课程,打败你的知识焦虑。

还在等什么?

现在就下载网易公开课APP,更多精彩视频,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