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楼市,一直流传着“金九银十”的说法,说的是在每年的9~10月左右,我国房地产企业会迎来销售的黄金期,量价齐升,业绩亮眼程度足以用“金银”来形容。但今年的房企不但没有迎来销售的黄金期,反而打出“活下去”的口号,看样子,中国房企正处于“多事之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丝丝凉意 房企遭遇多事之秋

北京时间9月28日,我国房地产龙头企业万科在深圳举办秋季例会,与往年万科例会刷爆眼球的亮眼业绩不同,今年让万科例会上头条的是它的标语:活下去。

在我国的社交媒体微博上,一条网络热评赢得了众多网友的点赞:“这说明房地产行业日子也没以前好多了,哎,多事之秋”。

一石激起千层浪。万科的担忧引得同行们瑟瑟发抖,毕竟,在中国房地产行业万科一直处于行业领先的位置,且是全球市值冠军的世界第一房企。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万科的销售额达到5299亿元人民币,销售面积为3595.2万平方米,在全国商品房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升至3.96%,位列全国第二。

万科董事局主席郁亮在会上提到标语“活下去”的原因:万科在今年设定了6300亿元人民币的回款,目前完成不到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集团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进行战略检讨,落实到事业部是三年事业计划书的检讨,落实到我们具体的业务操作是‘收敛’和‘聚焦’,以‘活下去’为最终目标”,郁亮在会上坚定地说。

据称,万科内部十分强调“忧患意识”,郁亮的担心是,一旦回款任务完不成,万科未来的发展将陷入被动,而在“房住不炒”、“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政策背景下,房地产业的资金链将越来越脆弱。

中期财报显示,万科的经营性现金流由上年同期的218.2亿元转至-42.55亿元,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碧桂园和保利等房企。

一位知名房企CFO认为,今年以来房企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根源是融资渠道大幅收缩,而房企的投资、经营活动却维持惯性,并没有同时收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政策压力和资金压力,大型房企也被自己的 “高周转”和“腐败”压得喘不过气来。

今年8月初,碧桂园集团副总裁陈斌为频发的工地安全事故鞠躬致歉。据公开报道显示,在今年的7-8月,碧桂园连续该发生多起坍塌事故,共造成7人死亡、多人受伤,媒体将事故频发的责任归咎于其自身的高周转模式上,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说过,“高周转是我们战无不胜的法宝”。

今年8月6日,万达有两位高管被警方带走调查,根据媒体的报道,他们被带走的原因是涉嫌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涉案金额多达千万元人民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下去!房企艰难求过冬

9月21日,广东省的一份文件让房地产企业彻底“慌”了,广东省正酝酿逐步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尽管随后辟谣称,取消商品房预售意见的情况不实,但并没有否认对预售制度的重新研究。

可以想见的是,一旦预售制度取消,对房地产企业则是致命性的打击。

万科在打出“活下去”的口号之前,已经选好了退路,2014年,万科在年报中提出,将转型“城市配套服务商”,确定了白银时代的新三大业务:住宅地产、消费体验地产和产业地产。 在2018年的7月2日,万科股东大会上,郁亮表示,有意去掉万科的地产属性。

目前,万科将租赁住宅确定为核心业务,租赁产品除了泊寓之外,还包括家庭公寓、社区教育、办公室等,同时布局租赁住房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物业管理等业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科还要对组织结构进行瘦身,挤掉人才水分,强调扁平化管理,同时加强风险控制,据内部人士介绍,万科已经做好了过苦日子的准备。

除了万科,众多一线房企也为自己筹谋未来发展。

今年3月,融创选择了与盛煦地产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起国内首支存量地产并购基金;宝能将观致汽车的51%股权收入囊中,并用不到两年时间完成汽车全产业链布局;碧桂园试图通过顺德新能源汽车小镇的建设,吸引汽车创新企业入驻;龙湖、保利也陆续进行了一系列“去地产化”操作。

创富金融研究院则认为,面对房企的挣扎,普通民众倒是喜闻乐见,或许是因为这意味着,中国楼市调控的效果将逐渐显现,距离“居者有其屋”的梦想似乎是又近了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