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父,是古代文献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宗法性君主称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孝、敬、忠、贞,君父之所安也。顾名思义,所谓君父,即以父为君定位以君为父定位。君与父二而一、一而二。与君父对称的是臣子。臣子称谓则以子为臣定位,以臣为子定位。君父一体、臣子一体,这就为忠孝体提供了依据。父即家君,君即国父。父与君最初可能是同义词。早期君主称谓多由家长称谓转化而来。《广雅释亲》:“公,父也。”《尔雅释诂第》:“伯,长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公、伯亦是父兄家长之称。在古文献中不乏父与君互训的实例。历代儒者更是一再强调父即君,君即父,谆谆不已。《孝经》关于君父一体、忠孝一体的论述最为典型。君父与子民观念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一个极其重要的范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正宗主流代表的儒家学派,就是以君父、子民观念为核心,构建其全部学说体系的。先秦的道、墨、法、阴阳、名、杂等诸家也都为这一文化范式的完善与发展做出过各自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于君父观念而形成的“君臣大义”、“三纲五常”更是古代社会一一块分量最重的精神枷。一切宗法文化的崇拜者都注定通过不同途径走向君父崇拜。在秦始皇统治时期,“三纲五常”的理论还没有正式形成,而孔夫子讲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早已深入人心。《吕氏春秋处方》说:“凡为治必先定分,君臣父子夫妇。君臣父子夫妇,六者当位,则下不逾节,而上不荷为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非子忠孝》也引据前人的观点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先秦的主要思想流派在纲常伦理的若干基本点上是有共识的。秦始皇对韩非的理论赞赏有加,又自“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他不仅号召臣民做忠臣孝子,而且在定制立法过程中,对男尊女卑、夫尊妇卑、父尊子卑、君尊臣卑等各种专制主义社会法则严加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秦始皇的统治理念中还是相当重视纲常伦理的。后、宗主、君父等宗法性君主称谓是“先政治思维”的产物。在政治发展水平低下的时代,人们对政治现象尚无清晰的感知,以致宗族与国家、家长与政长、伦理与政治混滑不清。只要将某些固有的权威崇拜稍加政造,便足以从观念上维护君主政治体系。宗法性王权观念是中国古代君权信仰体系中最早、最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单凭这类较为朴素甚至愚昧的观念无法满足国家职能的全部需要,更无法圆满解释丰富多彩的政治现象。随着社会政治的发展,人们对政治的认知日益深化,新的一类君主称谓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