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文儿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能和孩子有好的沟通,有亲密的亲子关系。孩子不好交流,不愿意和自己多交流,让很多家长感觉自己受到了冷落。家长自己虽然也有多次尝试,可是效果远远低于自己的预期,以至于产生更大的失落感,最后得出结论:孩子长大了,不愿意和我亲了。实际上,孩子大了确实是不好交流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家长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没有遵守这两条“不要”,不仅会难以沟通,更会伤害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要摧毁孩子的想象

孩子总是充满想象力,甚至会杜撰出来一个生命体。我有一个朋友,有次我们在聊天,她就讲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她说,小时候一直觉得自己的头顶,有一个属于她自己的”精灵朋友”,每次难过了或者开心了都会跟她说。终于有一天她突然明白过来,这个精灵并不真的存在。但是,想象中的精灵确实让她的童年充满了趣味。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父母从来没有戳穿她,让她保持美好的幻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尊重孩子想象力的家长并不多见,一次我在路上就看见一个小朋友在郑重其事地和一只狗狗交谈,孩子像个小大人一样问狗狗是不是迷路了,找不到爸爸妈妈了。最后狗狗被他们家里人赶走了,他们不想让孩子碰狗狗,觉得狗不干净,我倒是觉得家长打断了孩子想象地在和狗狗交谈,挺可惜的。家长的做法会让孩子感觉是和大人处于两个世界,不论是正视现实没有所谓的交谈,还是孩子倔强地认为就是在和狗狗聊天,家长的做法都是在伤害孩子,拉开和孩子的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要不尊重孩子的隐私

孩子一旦有了羞耻心,就懂得了保护自己的隐私。很多父母自己在孩提时代都不喜欢别人翻自己的日记、悄无声息地进入到自己的房间。但是,自己做父母了情况就不一样了,也说起了“我都是为你好”的话。虽然,家长的目的只是在于想要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但是,怀疑孩子是不是隐瞒了自己什么事情,原本就是和孩子交流失败的表现。

家长翻看孩子的日记,不允许孩子有秘密,就是在给孩子强大的压力感。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只有处在非常平等的位置,交流才是有价值的。不然,家长只是那个最有可能“盗取秘密”的那个人。孩子的防备心就会变得很强。家长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就有可能成为孩子的防备的对象,家长失去了孩子对自己的信任。让孩子没办法信任自己最亲密的人,这本来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