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作为世界超市,经济外向度高,全市共有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常住客商1.3万余名,每年到此采购的外商超过50万人次。随着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深入开展和中欧班列的开通,各种涉外民间交往活动更加频繁,涉外矛盾纠纷也随之增加,日益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专业性、面广量大等特点。为了切实维护商城和谐稳定,2013年5月,义乌市开创性地设立了全国首家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外调委”),开创了“以外调外”的模式,聘请在义乌诚信经商、熟悉多种语言的外籍人士参与涉外纠纷调解工作。

截止目前,共调处涉外纠纷720起,涉案金额8240.42万元,调解成功率达96%,为中外客商挽回经济损失3737.47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元主体 创新调解模式

涉外纠纷因其主体的特殊性和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充分沟通尤为重要。为解决沟通难问题,外调委大胆聘请义乌经商的外籍人士,建立了一支多元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涉外调解队伍,先后聘请来自19个国家、21名诚实守信和精通调解的外商为外籍调解员。并在外籍人员较多聚集的地点设立了两个外籍调解员个人调解工作室,为中外客商各类纠纷的咨询服务带来便利。

外调委在吸引调解员时确保调解队伍素质,严格把好语言关、诚信关和业绩关。要求调解员必须至少精通包括中文在内的三种语言,还要审查外籍人士在中国有无违法违规记录,及其必须在中国有正式注册的贸易公司,经营业绩和信用情况良好,且其个人在本国人员中有较高的声望。同时,外调委注重强化外籍调解员调解能力,通过开展专题培训,组织调解员学习进出口贸易、合同、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外籍调解员理论水平,定期邀请知名调解员“以案说法”传授调解方法和技巧,增强外籍调解员对常见纠纷的调解能力。

此外,外调委致力于增进国际民族文化交流,组织外籍调解员多次举办、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规范管理提升中外调解员组织纪律性,加强其法制意识、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各种国际活动,促进各国文化求同存异,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传播了中国兼容并包的“和”文化,有力地促进了中外人士文化、思想、理念上的相互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 :新华网)

立足实效 注重规范

部门联动 开展委托调解

近年来分别与义乌市检察院建立了检调衔接机制,就涉外刑事案件的民事调解工作形成会议纪要,与义乌市人民法院建立涉外案件诉调衔接机制,落实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与义乌市公安局建立涉外案件治调衔接机制,明确涉外治安案例的调解范围、组织机构、对接程序和工作职责、通过委托外调委进行诉前调解,利用外籍调解员的语言和国籍优势,达到定纷止争的良好效果,有效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办案效率。

整合线上资源,开展网络调解

依托现有公共法律服务的线上资源,提供网上学法、网上问法、网上调解等服务,并通过公众号及时发布涉外贸易法律风险信息提示,方便外籍人士及时了解外调解的工作信息和普法知识,达到强化预防、减少纠纷、迅速解决的两核效果。

开展国际合作,联合调解

外调委与苏丹中友好协会签署国际贸易纠纷联合调解合作意向协议,成为我国国内首个跨国贸易纠纷联合调解机制。这种合作机制,有效突破了跨国调解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新华网)

加强合作 整合资源

建立“1+1”法律服务结对机制

涉外纠纷在调节的过程中会碰到法律难题,需要专业指导。为此外调委与义乌市律师协会建立合作协议,确定由1名以上律师免费联系1名外籍调解员,随时为外籍调解员们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同时,选派有一定外语水平、从业经验丰富的律师坐班外调委,随时解答调解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建立“1+X”部门协调联动机制

为完善涉外纠纷动态分析研判机制,外调委积极探索建立了涉外纠纷人民调解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由义乌商城集团、公安、检查、法院、司法、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组成。成员单位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例会,遇到重大个案、阶段性重大疑难纠纷随时召开会议。联席会议主要帮助解决调解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分析研判涉外纠纷动态,研究涉外矛盾纠纷发生、发展以及变化规律,增强涉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建立“1+N”调解结果应用机制

该机制的建立是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对调节过程中的问题外调委及时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剖析深层原因,形成对策建议,并交由相关涉外部门作为决策参考,以共同维护市场和谐稳定。同时为商户防范经营风险。外调委的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要对当事人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活动,在调节完成后,给境外人员发放英文版法律知识手册,实现调节与普法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