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六岁上学到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我在求学的这条道路上走过了19个春秋。

大学时,我在同学眼中是学霸,在我自己眼中是爱吃不爱看书的学生。

还记得大三时,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下午,同班的一个女生在宿舍走廊上碰见我,跟我的那次对话让我印象很深刻:

“你是不是特爱学习,每天晚上都去自习室?”

“不是的,平时我很少去自习室,”我如实回答,我很惊讶她对我印象是这样的,“我不太喜欢看书,银燕(室友)每次叫我去阅览室我都不想去。”

“不是吧!那你期末考试怎么总是考的很好?”

“考试前根据老师划的重点好好复习就行了啊。”

我自己觉得大学本科四年的考试非常简单。大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综合成绩在班级排名第八,这是考的最差的一次,之后排名稳定在前三名。考试前就根据老师指出的重点范围,把每个知识点复习到位并且背熟,考试的时候就会如鱼得水,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后来为了考研,我才在自习室泡了大半年,每天都是沉浸在学习中。

相比大学容易考出高分的纸质试卷,生活却像是一份连及格都很难达到的无形试卷,永远没有简单的标准答案。要在生活中答出一份漂亮的试卷,需要不断提高自我才行。该如何提高自我,是很多人面临的困惑。有的人知道该如何提高自己,却难以落实到行动中。

工作后的几年里,我觉得提升自我的有效方式之一,便是读书。我在大学以前的寒暑假,陆续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红楼梦》(学生版)等等书籍。而上大学后的几年间,看的书比较少,有时候在图书馆借的书逾期了,我还没看完,最后只好还书交罚金。

毕业工作后,我才后悔大学有那么多的空余时间,却没有多读一些好书。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我只能接受自己。也许经历了一些再看书才更好,就像表弟给我分享杨绛的那句话:“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其实是读不懂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正发自内心的想要多看书,是在工作后才逐渐加强。

两年前,我去日本旅游,乘坐在东京的地铁里看到不可思议的一幕:拥挤的车厢里,有些乘客都低着头认真看书,有白发老者,有穿着校服的学生,有身着正装的白领……显然,这些看书的人来自不同的年龄段以及各行各业的人。有些站着的人,一手扶着车一手拿着书看,丝毫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还有的人边看书,边跟身旁的朋友小声交流书中的观点,生怕吵到其他人。

眼前的看书景象,我在国内不曾看到过。在国内看惯了人们在地铁上玩手机的场景,面对这突如其来看书的真实画面,对我太有冲击力!习惯了乘坐地铁玩手机或者肆无忌惮的的聊天,置身在日本相对安静的地铁中让我觉得很压抑:一是惭愧,二是觉得缺乏活力,而前者占主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图来自网络)

我以前觉得上班忙,没时间看书,周末只想放松。直到那次日本之行,才觉得自己之前所有不看书的原因都是借口。于是,我也尝试着在地铁上看书,由于上班高峰期太过拥挤不方便看纸质书,我就看买来的电子书,并且将书中新学到的知识,用专门的软件做笔记;加班后错过了下班高峰期,地铁上有座位,我就看纸质书。来回一趟地铁上的一个多小时用来看书,上下班的枯燥时刻变成了充电的愉悦时光。尽管在地铁上看完一本书需要耗时很久,却让我尝到了不少甜头。后来看书充电的欲望更加强烈,买书的频率也高于从前。

还有一次对我影响很深的看书小插曲,是发生在武汉天河机场。去年夏天我出差去山城重庆,同一航班上有很多其他公司的高管,总经理级别的也很多。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延误了几个小时,我便打开电脑忙于工作上的事情。我留意到等候区,很多高管都从箱包里掏出一本书来静静的阅读,还有的人没带书,就去机场的书店里买书阅读。那是我出差坐飞机的经历中难得碰到的一幕。

那个午后,航班延误因为书香,让我觉得特别美妙。我们总是只看到有些人光鲜亮丽的一面,却很少看到别人努力学习的另一面。很多比我们优秀的人,真的比我们还努力。

那次出差,让我更加坚定要多看书,持续学习。

在后来乘坐飞机的时候,我也常常留意其他人的举动。有一次晚上,从北京飞回武汉,我坐在靠窗的位置,透过窗户玻璃的反射,隐约看到坐在我后面的一位男士,从上飞机后就一直在看书,直到飞机降落。我不知道他是什么身份,我也不知道他看的是什么书,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个爱看书的人,也许在现实中是个很有魅力的人。

我看的书不多,却很敬重爱看书、爱学习的人。喜欢给自己充电的人,至少是一个努力上进的人。当然,那些通过看书来算计他人的人,不是我所敬重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总是以各种借口不看书,也有一些人总是不放过任何机会看书。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读书似乎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有的人,即使知道要多看书,但是当他捧起一本书,低头看书中的内容时,很难看进去,因为内心太浮躁,根本静不下心来看书,只好狠心弃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也就是说,去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含电子书)为7.78本。这也意味着,一个人每年读8本书,才相当于合格,少于8本就拖了后腿。你拖后腿了吗?

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数据显示,被誉为世界上最爱读书的国家——以色列,人均读书超过60本。相比之下,我国国民读书的数量还是少之又少。

我看书的最大的感受是,书看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越觉得需要学习的知识像个汪洋大海,永无止尽。

读书不能马上带给我们名和利,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在深圳工作的表弟对此感同身受。作为一个技术男,他的工作也很繁忙,也还是会挤出时间看书。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跟我分享读书心得,问我是否有好书推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弟的朋友圈截图)

有的人会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去反驳读书之人,但其实也只是片面的在理解这句话。重要的是做到知行合一。

看书的好处,无须我多言,相信很多人都自知。只是有的人在内心和行动之间常常像两条平行线,无法交织在一起,正所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作为一个吃货,我吃到美食很开心,却只有“啃”书才最踏实。正如《白鹿原》中所写的那样:世间一切佳果珍馐都经不得牙齿的反复咀嚼,咀嚼到后来就连什么味儿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是最耐得咀嚼的,同样一句话,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新的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完)

作者简介:桃子小播,纠结优雅的天秤女,朋友眼中的“情感小专家”,写有温度的文章,温暖阅读的人。个人微信公众号“桃子小播”,期待你的关注!新浪微博:@桃子小播

个人邮箱:taozixiaobo9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