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周带娃去参加了早教中心的免费测评课,虽然我也知道这类测评,在评估孩子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目的是让你买课,但还是带着满满的好奇去了。果不其然,测评结果是我家娃除了认知能力处于同龄孩子的标准外,其他的语言能力和运动能力统统发展滞后。

虽然也是有心理准备的,但听完之后我和娃他爸内心都一阵郁闷,尤其是我。在被问及,难道你们平时都不看育儿书的么?心头一紧,感觉全职两年的育儿生活全都被否定了。迫于经济压力,最终我们挡住了她们的营销攻势,这种郁闷的情绪没持续多久,吃顿好吃的,我就自我调整过来了。

但静下心来想想,所谓专家提出的娃发展滞后的问题,比如情绪急躁,语言发育迟缓,想要和小朋友玩,但是却不懂表达等等,还是需要重视起来的。赶紧回来翻看我这本,被众多豆友种草,我买回来半年还没拆封的育儿小宝书,《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里面包含了75条培养孩子情感和社会能力的黄金法则,应该正是我所需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是京东活动99元10本书,凑数量买的。后来看见很多朋友推荐,心理暗暗高兴觉得买的很值,最近读完之后,更是觉得赚大发了。这本书的作者艾丽卡·雷斯切尔,是心理人文发展系博士,年轻时在麦肯锡咨询公司工作,后来又创建了父母教育研讨班。写过很多的育儿文章,并且在很多杂志上发表过。她当时写这本书,就是想给父母们提供一些育儿工具和方法,但是没想到出版之后大受欢迎。

作者艾丽卡·雷斯切尔把本书的核心总结为,优质教育之ABC,A代表“接受”B代表“界线”C代表“一致性”。

“接受”简单的来说,就是“无论你怎样,爸妈都爱你”。因为他是我的孩子,所以无论美丑,胖瘦,聪明与否。我都会让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但实际上这种接受,是非常难做到的。

最近娃很喜欢的一个睡前绘本叫《无论你怎样,妈妈都爱你》讲的是在一对相亲相爱猫夫妇,生出了一个狗孩子。但是这对猫夫妇,并没有因为他是狗宝宝,就抛弃他,而是一如既往的给他所有的爱。也并没有强迫这只狗变成猫,而是为他请了一位狗教父,教他狗需要学会的技能,并且把他送到狗学校去学习。这只猫家族的狗孩子非常优秀,他健康的长大,并且爱上了一只狗。他的猫爸妈们,非常尊重他的选择,也很喜欢他的狗太太。故事的最后,这两个狗居然生出了一只猫。

虽然只是个绘本故事,却揭示了“接受”的困难之处,比如猫爸妈生出了狗孩子,如果他们希望这个狗孩子像猫一样,但是怎么努力,还是改变不了他是一只狗的事实,猫爸妈还会对他们的孩子表达赞赏和爱意么?所幸的是这对猫夫妇,给了狗宝宝无限的爱,没有强迫他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第二个关键点“界限”,是指要让孩子拥有分寸感和界限感。这种分寸和界限,不仅仅是指孩子对父母的,也是父母相对孩子的。

我们都知道,如果孩子专注的在玩一个玩具,或者看一本书。我们频繁的去问他要不要喝水,或者吃不吃水果,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同样的,当我们正在专注做某件事的时候,如果孩子提出需求,我们马上放下手边的事情,对他做出回应的话,就会让他觉得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都可以被得到满足。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当孩子做出了错误的行为,一定要及时改变你的行为,不要在无意中强化孩子的错误,你希望他不要总是打扰你,那么就不要在他打扰你时,马上把注意力转移到他身上。并且告诉他应该怎么去做。要注意不要一会妥协,一会强硬。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迷惑。

当然我们并不是完美的父母,有的时候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坚持执行,这时候孩子就会偷懒,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可变比率强化”。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不一致的行为越多,孩子就会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想要的方式去做。

这里就要提到第三个重点内容“一致性”,它和“界线”是密切相关的。如果父母都是言出必行的人,就会降低孩子挑战家长底线的几率。作者用地心引力的例子来解释一致性,比如你扔了一个东西,但因为某种原因,它没有掉到地上,接着,你可能会继续扔其他东西,看看是否会出现同样的情况。“破窗效应”可以反向解释这种一致性,当一扇窗户被打破而无人修理,很可能会导致这个玻璃被更多人打破。

一致性一方面是父母的言行一致。经常听见小区里的宝妈抱怨,我们家这个孩子,一点都坐不住,就好像有多动症一样。让他看会书,随便翻几页就丢到一边,要不就是撕书,给他讲故事也不愿意听,他肯定天生就不爱看书。

另一方面是每次对孩子错误的应对方式一致。当你要求孩子收拾玩具时,他跑去玩别的东西,你自己默默的把玩具都收拾了,那么再下次你要求他收拾玩具的时候,他很可能就不会再听你的了,因为他知道,即使他不这么做,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对孩子的错误制定惩罚措施时,有个原则就是不要制定无法被执行的惩罚措施,比如已经到了吃饭时间,可是孩子还是赖在游乐场不愿走,很多父母这时候会说,你再不走我就自己走了,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显然这并不现实,你不可能会把孩子独自留在游乐场里,这就属于毫无意义的惩罚。

在处罚方式上,作者提到它不应该和基本需求相关,例如关爱,食物和得到保护。它应该是有意义的,比如孩子喜欢的某件物品;也需要具有相关性,例如孩子拿着笔到处乱画,就需要暂时拿走他的画笔;还需要有匹配性,既不要因为父母的情绪而增加惩罚的强度;最后要有可行性。

市面上讲育儿的书很多,但是教你具体怎么做的却很少,《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最让人惊喜的地方,每条法则后面都有教你怎么做,在实际的情景中教会我们育儿的方法,带入到生活中之后,再不会让人有读过很多书,依然过不好一生的哀怨。

因为他是法则的形式,即使你没有整块的时间看书也没有关系,你完全可以跳着看,像查字典一样,找到自己需要的法则加以运用。没有天生就完美的父母,但是作者始终认为,养育孩子的能力是可以不断学习提升的,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给孩子报早教班,学习育儿知识。但是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多需要学习的其实是我们父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