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墟沟阵有个叫做西墅村的渔村,村北海里有一座面积只有0.14平方公里的小岛,因遍生矮竹而被称为“竹岛”,又因岛上蝮蛇较多,亦被称为“蛇岛”。想那大连旅顺的蛇岛举世闻名,这座苏北的蛇岛,焉能不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云港是我野外科考和毕业旅行的一小站。因为,根据李建立先生1999年的记载,岩栖蝮长岛亚种(长岛蝮)在连云港竹岛上有分布。但具体的密度、生活情况的资料就很少。秋天,我和好友云哥约好了来港城这座无人岛上一探究竟。

9月17号下午,风不大,又赶上退潮。目测海岛和海岸线距离大约1公里左右,联系了本地的驴友小布,获悉登岛有望。

去竹岛最近的码头的地形有点奇怪,并不是平坦的海岸,而是要翻过一座陡峭的小山头,我们在几个朋友的帮助下,扛着小一百斤重的行李,翻下山去就累得喘不上气,这才来到船舶出海的岸边。然而,这时候的码头已经没有船了。不过之前据当地人说,有很多人会划着简易的泡沫筏去岛上挖蚬子。这说明,一来可以划船上去,二来上面能挖蚬子,就不愁吃的。于是我们还是决定不再等第二天的船,今天就上去看看。这不是因为我们倔强,不撞南墙不回头,是真的不愿意原路翻山回去。在那个山头,累是一方面,只要停留半分钟,满腿就会铺上一层黑色的吸血蚊子,一巴掌拍下去七八摊血。最后,小布帮我们找了个泡沫塑料扎成的筏子,一米见方。可以尝试推筏登岛。

当地用来渡海的泡沫筏,上面只能容下一个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推筏上岛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用来渡海的泡沫筏,上面只能容下一个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推筏上岛的原因。

一公里武装泅渡

横渡黄海是种怎样的体验呢?这还得从刚下水那一刻说起。下水之前,我把背包,吃的放在最下面,把相机、镜头(包括一个佳能的500mm,f4.0大炮,一个尼康D800机身和24 70镜头)和手机用干燥的衣服包好,外面裹上2-3层塑料袋放在最上,然后用背包带固定。然后,我们就打算推着这个筏子游上岛了。

换下衣服以后,做了做准备运动,我们把整个载满了行李的泡沫筏推下水——这时候已经注定此行没有回头路了。因为接下来就是最让我终身难忘的一次打击——岸边的浪最大,我们刚下水,一排一米来高的浪花就迎头拍过来,一下子从我们的头顶和行李上盖了过去,把我们拍到了“解放前”——幸亏我们事先做好了准备,所有电子产品在干衣服和塑料袋的保护下,躲过了一劫。这么往返两次以后,我俩约好了一块儿伸开腿,向岸边猛地蹬出一脚,往前冲三五米之后,到了风平浪静的区域,总算脱离的“翻船”的危险。

接着,我们把正方形的一个角冲前,两个人一人拉着另外两边的角在后,我用左手,云哥用右手抓住筏子的两个对角,剩下四条腿和两条胳膊用蛙泳交替划水,大致形成了一个最接近三角形,阻力最小的的结构,开始了“武装泅渡”。

带上岛的全部装备(此外还有两大袋子吃的和一箱矿泉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上岛的全部装备(此外还有两大袋子吃的和一箱矿泉水)

尽管风平浪静,海水不凉,可我们终究还是忽略了一个始料未及的困难因素,那就是洋流。眼看着海岛就在我们正前方,可是,水里总有一股力量推着我们向左移。于是我们要一直向两点钟方向用力划水,才能确保向正前方行进,而行进的速度也远远慢于我们的想象。本来是想,游泳累了可以漂一会儿,可是下了水才知道这样不行——因为只要停止划水,连人带筏子就会被洋流冲偏。于是,我们两个只能连续不断地四肢并用(准确地说是三肢,有一只胳膊必须握着着筏子上的绳索)连续不断地划:胳膊累了就换腿,一个人累了就放慢节奏,另一个人加紧,反之亦然,嘴里不停喊着:“两点钟,两点钟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恩,大概的结构是这样的。根据高中物理的正交分解受力分析,假设洋流方向是向左(蓝箭头),我们只有向二点钟方向(绿箭头)花费将近2倍的力气(因为cos60=1/2)去游,才能确保一直向着正前方(黄箭头)向前进。

最后还剩约两百米的时候,来了一艘渔船,把我们俩连同行李拉着上了岛。这艘船为什么会来找我呢?不完全是因为好心,而是因为我们下海之前,从岸边拿了一个以为是没人要的蟹笼子。想不到正是这个船老板的。于是他就开船来追我们。

渔民说,这样游上岛可行是可行,但是天气不好或是体力不支的话,会被洋流冲走,从西墅区冲到几十公里开外的赣榆区。(起初我们看地图,以为最坏的情况会被冲到韩国,来一次免签游。)

可惜的是,这次在海上,没办法留下什么照片(手机相机都包在袋子里拿不出来)。唯一一张不太清楚的剪影来自岸上驴友的路透。为了记下这一幕,回去数月后,我凭记忆和那张模糊的照片,找朋友帮忙画了一张图留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面上还算风平浪静,只是向左的洋流无形中加大了游泳的强度,比游泳馆里吃力得多。

绘图者:巨王蛇(公众号:Viperman ,另一位蛇类狂热爱好者)。

在海里游并不觉得累,真正让我们感觉到瘫软无力的是连人带行李一块堆上岸的那一瞬间。连穿衣服和架起帐篷的心力都没有了。不过我们必须马上去做,因为,岛上的蚊子比对岸的更多,更猛。原因后面会提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岛前意外收获的一小锅螃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岛一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牡蛎壳的海滩,光脚踩上去还挺刺激的(别惦记了,真没有肉)王聿凡 摄

想吃带肉的,得自己去礁石上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的日子悠闲、清苦而又别致:每天的活动就是钓鱼,拍鸟,找蛇,挖蚬子和攀岩。小岛面积不大,半小时就能围着山路转一圈,不小心转到崖下,甚至还可以顺着崖壁直接爬上来。岛上没有饮用水,没有电源,这一周的生活可以说相当原始:用岛上的木材生火,用带来的锅煮面和贝壳吃,每天严格限定饮用水一人2瓶。好在岛上有个防空洞,洞里有一些看起来很清澈的积水(淡水),不能喝,但是可以盛来洗澡。只不过,水里的矿物质含量极高,每天晚上烧水的时候,丢一点点肥皂进去,不久就会飘上来厚厚一层黑色的泡沫——之后把吃剩的柚子皮丢进去,煮开晾凉了以后,蘸毛巾擦擦身子,就等于是洗澡了。

在野外生火有个小技巧: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浓度在95%以上的酒精,浸湿棉块,做成酒精棉,放在小瓶子里备用,生火的时候取一小块,把干草,树枝堆在棉块上,最后把较粗的树枝压在干草上,自下而上点燃,很快就可以形成一堆火。

在岛上,最需要克服的困难是“网瘾”。虽然偶尔会从对岸飘过来一丝移动信号,但是没有电源,一旦我们带来的充电宝耗尽了,也就再无途径与岸上联络,于是我们在上岛前,约好了每天7点到7点半是作为“联络时间”。除此之外,若无急事,手机保持关闭。并通过朋友圈和QQ状态将这个时间段“公告天下”。事实上,当我们一周后下岛的时候,还剩下多半的电量。

每当夜幕降临,火堆燃起的时候,对岸的灯火也随之亮起,市区的K歌声、车笛声偶尔顺着海风飘过来,让我们觉得这座城市的喧嚣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或许这也只是火苗的爆燃声带来的错觉。每当这个时候,我总喜欢自己想点什么。我知道,那时候的我给现在和以后的自己多留下了一大笔回忆。

岛上的蛇如今实在是少得可怜,不过从岛上一处石墙留下的蛇蜕上看,应该是一条体型巨大的家伙。虽然没能亲眼目睹,但是蛇蜕里的DNA已经为我提供了足够多的研究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帐篷架在这里,一处岩壁上的平台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里,火堆随着对岸的灯火一起燃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岛上的蚊子绝非等闲之辈,幼虫在海水里也能生存。海水拍打到岩石窝里,形成一摊死水,就是蚊子的育儿床,也难怪滋生出来的蚊子这么狠。(亲自尝了一下,确实是咸的)王聿凡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岛上的餐食:架锅、生火、煮面——面是带上来的挂面,贝壳是趁着退潮,从泥滩挖出来的蚬子。味道挺鲜,就是个头小了点,泥沙有点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岛上的礁石上有很多石鳖和牡蛎,就是个头儿太小了。王聿凡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岛上的礁石上有很多石鳖和牡蛎,就是个头儿太小了。王聿凡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就是……没钓到什么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独创:用洞穴水和柚子皮熬成的洗澡水。擦过身子再睡觉还是挺清爽的。

搭船离岛

不到一周以后,我们正在愁怎么离开这座岛的时候,突然有位姓张的渔民老伯上岛砍柴,大概是看到我们过着这样的生活,身上被蚊子咬的身上、四肢到处红肿,动了恻隐之心,于是用渔船把我们捎了下去,没收钱。

那天老大爷打渔的收获也很一般,借着手电的光照下去,大大小小的鱼加起来只有七八斤,后来我跟锤想了个办法,把大爷打的所有的鱼全都买下来作为感谢,也当作庆祝庆祝“荒岛余生”的夜宵。这么一大堆鱼大爷无论如何只肯收100块,然而,我们把这些鱼拿到岸上的饭店才知道,基本都是野生的小黄花鱼,味道比养殖的鲜美很多,上市就被抢空,平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总的来说,一路上,连云港的朋友带给我的帮助和照顾就没有间断过,从我第一次来就招待的月哥和磊哥,还有拉着我们去逛草滩临走还送我们20年郁府陈酿的公安老周大哥,带我们逛临洪口观鸟的闪雀老师,帮我们找船、找泡沫筏送我们渡海的野营队长小布布,帮我们洗衣服的宾馆老板娘……港城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止是这座岛,还有这里淳朴的民风。

还有后续内容~转战大黑山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多精彩故事,

尽在当年一起出(no)生(zuo)入(no)死(die)的好友公众号:

云哥的寻龙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