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到处都在“捅马蜂窝”。

公众号小声比比放出3篇针对马蜂窝的文章后,“捅马蜂窝”上热搜了!

不过,笔者也从第三篇文章《我承认,我们是有组织攻击马蜂窝的》里面,发现,原来在小声比比大无畏“捅马

蜂窝”之前,就已经有“国内几家知名的科技媒体”拒绝了“捅马蜂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声比比把这几家媒体的拒绝原因归纳为“听说主人公是马蜂窝所以沉默”,于是当乎睿团队找到小声比比的时候,“义愤填膺”的作者梓泉就充当了发声筒,扛起了舆论监督大旗,把法律赋予新闻媒体的职责与权力给一并承担了。

不得不说,梓泉还是非常“敢于承担”,所以,看到梓泉和乎睿团队的接触过程以后,我倒真是来了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14日早上,乎睿数据团队找到梓泉,10月20日,第一篇《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即登陆小声比比公众号,并瞬间引发了网络海啸。

如果看官您阅读了3篇文章,会发现“料”特别的足,要什么有什么,在随后的10月21日发布的第二篇文章结尾,小声比比将完整的75页的数据报告放了出来。

作为读者,笔者觉得梓泉的文章有理有据,相信绝大多数读者也被这样的情绪感染,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会觉得这个“马蜂窝”捅得可真爽。

【梓泉仅用6天时间就完成75页PPT的真实及可靠性调查?】

但是,笔者曾经供职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监督性报道,不仅需要采访涉事的多方,还需要查证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度,看了梓泉如此神速的稿子之后,有几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子里,那么问题来了:

1、 如此庞大的数据报告,梓泉仅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了数据的真实性核实?谁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2、 笔者不懂技术,但是也跟一些技术大咖共事过,知道技术世界里有很多bug,4个人脑洞大开跑出来的模型难道一点都没有bug?

3、 最最好奇的一个问题,4个人的创业团队,不忙着挣钱,非要去折腾另一个创业公司,还准备了75页的PPT,这又是为什么?

第三个问题也许背后不知暗藏了多大一个阴谋,笔者没办法去深究。

但是前2个问题,还是值得好好说一说的,我想这两个问题,也正是为什么乎睿团队找了好几家“国内知名科技媒体”,但是却被拒绝的原因之一。

【小声比比公众号自称是网络暴力发源地】

在关注小声比比公众号的时候,看到了及其引起不适的公众号介绍——网络暴力发源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网络暴力?问了一下度娘。

度娘说。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络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语、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小声比比公开在公众号宣扬是“网络暴力发源地”,很难让人对他的文章有一种信服的感觉,看起来倒是极像一个泼妇用一种下三滥的方式骂街,骂得人尽皆知。

一个崇尚网络暴力的写手,反正让笔者后脊梁骨发凉。

【数据造假还是数据的重新归纳整理?】

在《我承认,我们是有组织攻击马蜂窝的》里,梓泉还提到,有7家媒体采访了他,并且都问了“社区数据造假是公开的秘密”等问题,如果笔者是吃瓜群众,也会与梓泉一样觉得可悲。

可是,相类似的事情,从笔者还供职传统媒体时起,就已经存在,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在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没有成文的情况下,往坏了说是抄袭,往好了说是收集整理归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今日头条是如何做到估值750亿美金的?无非是将互联网内容,尤其是收集整理新闻媒体生产的内容,用户通过一个今日头条,即可读到所有媒体的新闻,对内容生产者来说,这是无奈,但是也是一种趋势。

还有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就是马上要过双11的马爸爸,那才是数据造假的鼻祖。

那么,为什么国内知名科技媒体会拒绝“捅马蜂窝”?

笔者认为,这些媒体绝不是因为看到“马蜂窝”三个字而放弃,如果情况属实,试问有几家媒体愿意放过这个“爆炸性独家新闻”?毕竟“马蜂窝”好像没有什么“背景”。

1、 新闻媒体难以核实乎睿团队数据报告的真实及可靠度。

从时间上看,梓泉接触乎睿团队到发布《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仅用了6天时间,基本可以判定梓泉没有做数据真实性及可靠性的调查

本着对舆论监督负责任的态度,在没有办法核实乎睿团队所谓数据报告真实度的情况下,任何一家有新闻资质的

媒体,都不会去报道这件事,这才是媒体的公信力

2、 新闻媒体不会成为网络暴力的助推器

小声比比针对马蜂窝的一系列文章,在没有做真实性调查,也没有做涉事方采访就直接抛出来的情况下,小声比比就是在变相利用互联网独角兽企业的高关注度实施网络暴力行为

并且还想拉媒体背锅,笔者觉得这个“锅”,有舆论监督权的新闻媒体一定不能背,否则就是纵容网络暴力。

至于从这场网络暴力中,小声比比和乎睿能获得什么,大家可以大胆去猜测,毕竟敢“捅马蜂窝”的人,胆子一定不小,胃口一定也很大。

3、 社区数据造假是公开的秘密,但是为什么小声比比一定要“捅马蜂窝”?

要说社区数据造假的NO.1,当然是马上要过双11的马爸爸无疑,笔者也上过虚假点评的当。

笔者也用马蜂窝,也用携程、飞猪、去哪儿、驴妈妈还有途牛,相信如果有自由行经验的人,手机里都会装这些软件,定酒店和机票选择携程和去哪儿,定一日游选择驴妈妈、途牛,看游记和攻略非马蜂窝无二。

既然大家对比了这么多旅游APP,如果笔者能在一个APP里面看到所有的游记、点评和价格对比,即便是刷的、抄袭的,笔者也认为这是一项综合归纳整理信息的服务。信息搜集再整合成为新的内容和新的服务,这也是互联网思维,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建议各大旅游类APP要做好知识产权的维护,大家互通数据,收益的是消费者。

媒体在接到所谓乎睿团队的爆料时,自然也是经过多重分析,且不说点评数据造假的行规,如果马蜂窝当了内容“搬运工”,为消费者提供了阅读的便利,那所关注的点,应该是如何保护提供内容的用户利益,而不是去质疑数据造假。

这几天关注“马蜂窝”事件,也看了很多评论,发现与之前几次大规模网络暴力事件有所不同,这一次吃瓜群众并非一边倒,并非全都被小声比比蒙蔽了明亮的眼睛,大家开始学会理性的对待。

国庆节,笔者去了趟腾冲,通过各种旅游app做攻略的时候,得知有一个网红景点“银杏村”,照片里的银杏村美得不可救药,但是10月初银杏到底黄了没有,落了没有?

为了不白跑一趟,笔者反复在百度、携程、驴妈妈、马蜂窝等网站查询,最终马蜂窝的一条游记告诉了答案,一个女孩在10月2日去了银杏村,拍了照片和视频,通过她的游记我了解到银杏才刚刚开始黄,虽然也有部分落在地上,但还不是最美的样子,所以笔者取消了银杏村的行程,选择了其他景区。

虽然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可以看出马蜂窝确实是有真实并且是当下的游记,可以帮助游客进行旅行前和旅行中的决策,并非如小声比比文章所述。

最后想说,小声比比一定不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热爱生活的人喜欢在旅途中丰富人生,建议梓泉还有4个技术大拿多出去走走,一定要自由行,多结交朋友,用一个正常人的思维用一下马蜂窝和其他旅游app,再来做出你们的评价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