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分别是: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祁连山草原,甘南草原,伊犁草原,科尔沁草原。
一、呼伦贝尔草原
草原概况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 是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是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和海拉尔区、满洲里市及额尔古纳市南部、牙克石市西部草原的总称,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千米,30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500多个湖泊星罗棋布,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650~700米之间,由东向西呈规律性分布,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三个地带。除东部地区约占本区面积的10.5%为森林草原过渡地带外,其余多为天然草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组成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的基本生态性特征,草原植物资源约1000余种,隶属100个科450属。
地理环境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天然草场面积占80%,是世界著名的草原之一,这里地域辽阔,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星罗棋布的湖泊,一直延伸至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
呼伦贝尔草原四季分明,被世人誉为世界美丽的花园。呼伦贝尔草原年平均温度0℃左右,无霜期85~155天,温带大陆性气候,属于半干旱区,年降水量250~350mm左右,年气候总特征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温度差、日期温差大。能种植春小麦、马铃薯及少量蔬菜。
自然资源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中国当今保存完好的草原,水草丰美,有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国之称。呼伦贝尔大草原也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出产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连牧草也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它是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同时这里也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美丽风光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是个风光优美、景色宜人的地方,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绿色,有延绵起伏的大兴安岭,还有美丽富饶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这里被人们盛赞为北国碧玉,人间天堂。
春天,冰雪融化了。小草飘动着细细的嫩芽,花儿在风中散发着无限的幽香,草原的野草野花开始盛开了,五颜六色的,就像一块漂亮的地毯,披在呼伦贝尔的大地上。树木也穿上了绿色的纱衣,春燕欢笑着归来,整个大草原春意盎然。春天的呼伦贝尔变得万紫千红,美不胜收。
夏天这里空气清新,气温凉爽,是避暑度假的胜地。 一场细雨过后,一览草原风光。美丽的大草原一眼望不到边,蓝天白云、碧草绿浪、湖水涟漪、牛羊成群、点点毡房、袅袅炊烟,整个草原清新宁静。茫茫无际的牧场,传来悠扬的牧歌,一条弯弯的小河,静静地流向远方。白色的羊群在山坡上吃草。远远望去,好像是白云飘浮在山间,又好似粒粒珍珠撒落在草原上。 微风吹过,草浪滚滚,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牧羊的姑娘,唱着动听的情歌,挥动着羊鞭,游走在美丽的草原上。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在霞光的辉映下,草原与天连成一片。蒙古包里响起了委婉动听的马头琴声,这动与静相结合的草原美景,怎不叫人心旷神怡。
秋天,这里是一片金黄的世界。成熟的野果挂满枝头,微风吹来,草原翻卷起层层波浪,草香扑鼻,秋风佛过,散发开一阵阵沁人心扉的清香。牧人们忙着放牧,剪羊毛。人们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整个草原好似一幅美丽的金色油画。
冬天,这里经常的大雪纷飞,整个大地都变成了琼雕的草、玉琢的树。漫天雪花飞舞,给草原穿上了洁白的盛装。小河也覆盖了厚厚的雪白棉被,树枝挂满了沉甸甸、蓬松松的雪球。呼伦贝尔变成了白色的世界,变成了银装素裹,白雪皑皑。
呼伦贝尔是世界少有的绿色净土和人间的乐园.四季风光无限。拥有太多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景致。但最让人难忘的还是草原的夜色,月光下草原虽然没有了五彩缤纷,却多了一片宁静和神秘,一直延伸在一望无际草原上的路似乎没有了尽头。
弯弯的月亮悬挂在那高远的天空中,云彩随着月光的柔曼光影变幻着她轻柔而缠绵的舞姿,夜空中缀满了繁星,没有污染的大气清晰度极高,星星显得非常明亮。徐徐清风拂面,月色下的河水静静流淌,在月光下依稀闪烁出点点波光。环顾四周,蒙古包闪着点点光亮,草原在夜色中舒展开她宽大的胸怀,以特有的幽静欢迎远方的客人。
这里的夜色最美丽,这里的夜色最迷人。微风拂人,草香袭人,月光诱人,水波撩人,鸟声动人。
好一个语言无法形容的草原夜色!置身于她的怀抱,整个人就融入朦胧的梦境之中。
此时,远处传来悠扬的马头琴声,近处燃起一堆篝火,几个姑娘和小伙尽情地欢跳蒙古舞,酣畅淋漓地放声歌唱,此情此景,真是人生最美好的故事,浅写着游子的思念和眷恋。摘自《草原风光秀美 夜色令人陶醉》
代表景点
呼伦贝尔的陈巴尔草原上的莫尔格勒河被当地人称为第一曲水,此地是以游牧部落为景观的旅游景点。这里是呼伦贝尔的天然牧场,每到水草丰美的季节,这里就会聚集很多游牧的牧民,形成一个自然的游牧部落。莫尔格勒河畔的金帐汗蒙古部落是依照当年成吉思汗的行帐建成的,再现了当年蒙古部落的风貌。每逢夏季,陈巴尔虎旗走敖特尔的蒙古族和鄂温克族的牧民们便在这山清水秀、水草丰美的所在,自然形成一个游牧部落群体。
呼伦湖是绝呼伦贝尔草原的一大美景。站在湖边一眼望去,看不到边际。在湖畔常会遇到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转眼风云突变,下起了大雨,可西方的太阳并没有褪去,这是一场难得的"太阳雨"。
草原文化
传说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风妖和沙魔横行,地上寸草不生,滴水如金,牧畜濒于绝迹,牧民尸骨遍地。草原上一个勇敢的蒙古族部落里有一对情侣,女孩能歌善舞,才貌双全,叫呼伦;男孩力大无比,能骑善射,叫贝尔。他们为了拯救草原,追求爱情,与草原上的妖魔奋勇搏杀,他们降风妖、除沙魔、施甘露、布生灵,把草原打扮得格外美丽。草原人民为感谢和纪念他们,就把自己的家乡取名呼伦贝尔。这就是世界三大草原之一呼伦贝尔大草原,行政区划为呼伦贝尔盟(简称呼盟)。
史料记载
从历史学家翦伯赞著的《内蒙访古》一书知道了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摇篮,中国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都是从这里向西攻打长城的大门,杀进黄河流域,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呼伦贝尔是中国游牧民族历史舞台的后台。
民俗风情
活动内容
客人来到草原蒙古包前,纯朴的牧民首先要敬下马酒,敬歌,献哈达。在蒙古包内,游人可以品尝民族小食品,如奶茶、奶干、奶皮子、奶酪、炒米等。
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
摔跤:摔跤是蒙古族人民最隆重的竞技活动之一,700多年前就已成为那达慕大会男子比赛项目。
射箭:弓箭是古代蒙古狞猎的工具和重要的征战与御敌武器。早在700年前,蒙古民族就以能骑善射而闻名于世。后来射箭逐渐演变为体育活动,一直流传至今。
斡日切舞:"斡日切"鄂温克语意为"天鹅"。翰日切舞是鄂温克族民间娱乐性的舞蹈。翰日切舞人数不限,男女均可参加。一般是二人对舞,其他人围观助兴,到了高潮时男女可一起下场,多人齐舞,女子居多。
吕日格仁:"吕日格仁" 即鄂伦春语"舞蹈"。鄂伦春人的舞蹈动作速度都是由慢至快,并以激烈动作结束表演。舞蹈者一般不用伴奏,边歌边舞。
草原特殊礼俗
爱畜:汽车在草原行驶中,路遇畜群应早鸣笛,以使畜群早些避开。否则车辆猛然惊畜,牲畜急跑会掉膘。如在草原遇见畜群,汽车与行人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否则会被认为是对畜主的不尊重。
进包:进入蒙古包要从火炉左侧走,要坐在蒙古包的西侧或北侧,因为东侧是主人的起居处。入座时,不要挡住北面哈那(壁)上挂着的佛像。走进蒙古族人家,无论是蒙古包还是砖瓦房,都不可坐在门槛上或踩在门槛上。
敬茶:到牧民家作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通常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让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二、锡林郭勒大草原
锡林郭勒系蒙古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锡林郭勒盟位于祖国首都北京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 1098 公里;东邻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西接乌兰察布盟,南与河北省承德、张家口毗邻,总面积 20.3 万平方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盟辖 9 旗 2 市 1 县和 3 个自治区级绿色产业开发区,盟内有蒙、汉、回、达斡尔、鄂伦春等 24 个民族,总人口 92 万。有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陆路口岸,其中二连浩特市为自治区计划单列地级市,属国务院批准的沿边开放城市,是我国连接蒙古国、俄罗斯和中亚、东欧各国的重要大陆桥。
介绍
历史上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由五个部落组成,由东向西为乌珠穆沁、浩济特、阿巴哈纳尔、阿巴嘎和苏尼特五大部落组成。1958 年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盟合并成锡林郭勒盟,察哈尔部落也融入到锡林郭勒草原上。其中察哈尔部落是从成吉思汗开始的黄金家族蒙古大汗的住帐部落,阿巴嘎部落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别里古台的后裔和臣民。他们至今仍然完整的保留着草原游牧文化与风俗习惯,从服饰、饮食、民居到歌舞、婚嫁、礼仪、节庆等,在整个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代表性。如正蓝旗的奶食加工最为优秀,成为历代皇帝的贡品;正蓝旗的蒙古语被确定为现代蒙古语标准音,即蒙古语的普通语,仅从这一点也说明了锡林郭勒大草原在蒙古历史文化中的中心地位。这里有横贯草原中部的秦燕金古长城与世界著名的元上都遗址,还有典雅庄重的洪格尔岩画和明成祖五次北征留下的玄石坡、立马峰;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的贝子庙与祭祀圣地白音查干敖包把宗教与蒙古族文化溶为一体,世界闻名的"恐龙之乡"通古尔盆地唤起您涛声依旧。这里既有一望无际、空旷幽深的壮阔美,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态美;又有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牧人策马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锡林郭勒大草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尤其以草原旅游资源丰富、草原类型完整而著称于世,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均具备,地上植物达 1200 多种。境内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生物圈网络的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每当盛夏来临,风光迷人的乌珠穆沁草甸草原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高贵的芍药花与美的山丹花争奇斗妍,片片白云在无尽的蓝天中飘游,牧人策马,牛羊游动,加上蒙古包缕缕的炊烟与缓缓行驶的勒勒车,定会使溶入大自然的游人顿感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繁花似锦的灰腾锡勒典型草原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锡林河九曲十八湾象是飘落在草原上的洁白哈达,足可使您留连忘返
气候
锡林郭勒草原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形比较平坦开阔,可利用优质天然草场面积 18 万平方公里。其地势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东南部多低山丘陵,盆地错落,西北部地形平坦,一些低山丘陵和熔岩台地零星分布其间。东北部为乌珠穆沁盆地,河网密布,水源丰富。西南部为浑善达克沙地,由一系列垄岗沙带组成,多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海拔在 800 — 1200 米之间,寒冷、多风、干旱,年平均气温 1 — 2 ℃,无霜期 90 — 120 天。年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为 150 — 400 毫米,属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锡林郭勒盟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迅速,风多风大雨量少;夏季凉爽多雨,雨量变率较大;秋季天气凉爽,天气晴朗,风力不大,气候稳定;冬季漫长严寒,总降雪量一般在 10 — 20 毫米。锡林郭勒盟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河流大多数为内陆河,主要有乌拉盖河、巴拉根河、锡林郭勒河、高格斯太河;外流河有滦河水系。全盟有大小湖泊 1363 个,天镶地嵌在辽阔的草原上,总蓄水量 35 亿立方米,其中淡水湖 672 个,蓄水量 20 亿立方米。较大的湖泊有 4 个:乌拉盖湖、查干淖尔、白音库伦诺尔湖、浩勒图音诺尔湖。
旅游资源
美丽辽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尤其以草原旅游资源丰富、草原类型完整而著称于世,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均具备,地上植物达 1200 多种。境内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生物圈网络的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每当盛夏来临,风光迷人的乌珠穆沁草甸草原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高贵的芍药花与美的山丹花争奇斗妍,片片白云在无尽的蓝天中飘游,牧人策马,牛羊游动,加上蒙古包缕缕的炊烟与缓缓行驶的勒勒车,定会使溶入大自然的游人顿感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繁花似锦的灰腾锡勒典型草原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锡林河九曲十八湾象是飘落在草原上的洁白哈达,足可使您留连忘返。当您步入这块神奇的土地,便可领略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
这里是骑马驰骋草原体验游牧民族风情的最佳场所,也是骑自行车、摩托车或驾四轮驱动车越野旅游的首选之地。
锡林郭勒盟拥有美丽的草原自然风光、古朴的蒙古族风情以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众多的文物古迹、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宜人的避暑气候,旅游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高度重视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并把它定为三大特色产业之一来抓。依托这些丰富的草原旅游资源,锡盟先后培育开发了骑马、乘驼、射箭、坐勒勒车、牧羊,祭敖包、蒙古族歌舞、服饰表演、体验牧户生产生活等旅游项目,推出了“环锡林浩特天然草原游”、“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草原生态游”、“乌珠穆沁草原游牧部落特色游”、“阿尔山圣泉康复保健游”、“草原牧羊游”、“锡林郭勒草原民俗风情游”、“草原婚礼游”、“沙源治理游”、“元上都遗址探密游”、“恐龙墓地游”、“中蒙边境游”、“草原那达慕”、“祭敖包”、“森林、沙漠、雪地探险游”,自行车拉力赛、摩托车、汽车越野赛、狩猎、滑冰、滑雪等等特种专项旅游。旅游活动项目独具特色、丰富多彩。
交通通信
锡林郭勒交通通信便捷,旅游购物市场活跃。目前锡盟以盟、旗所在地为中心,以国、省公路为主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络,通往各景点的路也基本上实现了黑色路面。锡林浩特铁路已与集通铁路线接轨正式通车,每日往返呼和浩特的旅游列车朝发夕至。锡林浩特飞机场能够起降波音 737 客机,可直飞北京、大连和呼和浩特,旅游旺季每日都有航班。 207 国道张家口至锡林浩特段加宽改造与京张高速公路的竣工,大大缩短了京津冀及以南地区的游客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旅程的时间,从北京出发陆路方面 4 个小时左右可进入锡林郭勒草原, 7 个小时左右可到达锡林浩特市,北京至锡林浩特航班仅用 40 分钟即可到达,交通十分便利。盟内通信便捷畅通,并已建成盟、旗(县)、苏木(乡)、嘎查(村)四级农村牧区信息服务网络,其中 60% 的苏木(乡)政府已接通互联网。电力供应充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旅游购物市场十分活跃,全盟利用当地产的肉类、乳品、骨、角、毛、玛瑙、植物及金、银金属等开发设计生产出各类风味食品、工艺品、纪念品 400 多种,可满足不同地域游客旅游购物需求。
交通:从北京西直门汽车站有车直达,一般都是下午4、5点左右发车,车程约12小时,车费140元上下。也可先从北京乘火车至赤峰后,再转乘中巴车前往,汽车车程约10小时,一路上既可看到达里诺尔湖,又可欣赏草原风光,绝妙的体验。
开发
锡林郭勒大草原之所以深受世人瞩目,就在于它是一个天然的绿色宝库,拥有无以伦比的草原旅游生态资源。“十五”期间,锡林郭勒盟将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草原特色旅游业,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加大对草原旅游业的投入。在此基础上,锡盟今后要以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开发国际旅游为重点,突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独特自然景观和浓郁的蒙古族风情,建设符合国际旅游标准的草原旅游景区(点)和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服务设施,力争在 2010 年以前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新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草原旅游地区。
三、祁连山草原
祁连山的平均山脉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间,高山积雪形成的硕长而宽阔的冰川地貌奇丽壮观。
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称为雪线,祁连山的雪线之上,常常会出现逆反的生物奇观。在浅雪的山层之中,有名为雪山草甸植物的蘑菇状蚕缀,还有珍贵的药材--高山雪莲,以及一种生长在风蚀的岩石下的雪山草。
因此,雪莲、蚕缀、雪山草又合称为祁连山雪线上的"岁寒三友"。 祁连山草原,它的代表大马营草原在焉支山和祁连山之间的盆地中。每年7、8月间,与草原相接的祁连山依旧银装素裹,而草原上却碧波万顷,马、牛、羊群点缀其中。
环境
微风吹来,会使人产生返璞归真、如入梦境的感觉。著名的大马营草原,地形平坦、水草丰美、蜚声中外的远东第一大牧场──山丹军马场就建在这里。
"祁连山草原[1] 的历史,看起来好像是那么粗犷,甚至残酷,但祁连山的本质绝对是温情浪漫的。祁连山一名就是古代匈奴语,意为"天之山"。
迄今为止,游牧在这里的匈奴人的直系后裔--尧熬尔人仍然叫祁连山为"腾格里大坂",意思也是"天之山"。
祁连山下有一片水草最为丰美的草原,那就是夏日塔拉(也叫黄城滩、皇城滩、大草滩)。这里曾是匈奴王的牧地,回鹘人的牧地,元代蒙古王阔端汗的牧地。夏日塔拉是一片四季分明、风调雨顺的草原。清人梁份所著的地理名著《秦边纪略》中说:"其草之茂为塞外绝无,内地仅有。"作者是将此地看作内地是因为当时游牧人和农耕人正在争夺这一地区。藏族史诗《格萨尔》中说这一片草原是"黄金莲花草原"。而尧熬尔人和蒙古人均称之为"夏日塔拉",意为"黄金牧场"。
特色物产
祁连山的夏日塔拉草原,东边是围绕焉支山的大马营滩。焉支山气候温暖,森林密布,山岗上长满了银白色的哈日嘎纳花,山下的川地草原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夏日塔拉东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西嶂-东嶂草原,每当夏季开满了金色的哈日嘎纳花,整个草原一片金黄。温情厚道的尧熬尔牧人驮着自己的白帐篷黑帐篷、赶着畜群,整个夏营地的期间就在这金色花海中游荡。"
祁连山的原始森林景区更是风光迷人,立夏之后,山林之中一片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祁连山的原始森林区内,有15.7万公顷,200多万立方米的森林资源。是青海省较大的林区之一。这里有云杉、圆柏、杨树等林木以及鞭麻、黑刺、山柳等灌木。此外,祁连山的密林雪岭之中,还有许多游荡的鹿群或奔跑,或徘徊其间,野趣浓烈,生态优美。
祁连山的四季从来不甚分明,春不象春,夏不象夏。所谓"祁连六月雪",就是祁连山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写照。
祁连山中的河谷和洼地,海拔平均3000多米;而祁连山浪峰般的高山顶则在4000至5000米之上。一路之上履冰踏雪,寒风刺骨。但有着使你目不暇接,可尽情观赏的大自然之美。祁连山的每一个山峰本来就显得气势雄伟,人称是"石骨峥嵘,鸟道盘错"。这些由冰雪和石头凝成的奇形怪状、棱角分明的脉脊,有如用巨斧劈雕一般。至于因高山上终年积雪而形成宽阔硕长的冰川,那是雪山的一绝!冰川是长年不溶化的,好似披挂在雪山众神身上的条条洁白的"哈达"。它们千姿百态,躺卧在雪山上,如白虎藏匿,如银蛇盘绕;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有如钻石发出万簇光芒;在霞光的色染中,冰川则有无法描摹的瑰丽!
祁连山中多河,这是因为在着终年覆盖的雪山,数不尽的冰川;每当暖季来到,阳光总会融化掉上面的一层冰雪;再加上森林带的降雨,水源之沛,无疑是众河不尽之源。
河谷洼地一带,成片的是野生的柳树、杨树,还有丛丛簇簇的刺槐。只是它们均显得古老、苍劲而又扭曲,古老得使你无法估算它们的年轮。 从它们中间粼粼流着的八宝河,气质极不谐调。不过这并不伤八宝河的大雅。
旅游资源
佳旅游季节
祁连山的四季不甚分明,春不象春,夏不象夏。所谓"祁连六月雪",就是祁连山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写照。---最佳旅游时间:七、八月份。
交通
●从西宁搭公车到祁连要一整天时间,现价36元。(长途汽车站位于建国路北头,距离火车站以南约600米)
●包车每公里2元,要从西宁开始包,到祁连再想包到越野车就难了。
住宿
●在祁连山区旅行,基本只有在县政府驻地才有宾馆。
●青海湖地区,宾馆众多,设施完善,还有各种风格的帐房旅馆。
●在海北、海南的其它重要城镇,普遍可以找到有星级条件的宾馆。
美食
祁连的蘑菇非常有名,许多饭馆都有用这里的特产蘑菇做的菜。藏族、蒙古族、回族等都是熬奶茶的能手,香甜又有营养,可以多喝一些。这里的藏族食品中,有一种叫做"图子"的"曲拉点心",甜香可口。
荣誉及称号
【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
2005年10月23日,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此次活动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共评出"专家学会组"、"媒体大从组"与"网络 手机人气组"三类奖项。"媒体组"与"人气组"分别以媒体投票及网友、手机用户投票的方式各产生12个获奖地方。而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浓墨重彩推出的"专家学会组"奖项则别具一格,分成了山、湖泊、森林、草原、沙漠、雅丹地貌、海岛、海岸、瀑布、冰川、峡谷、城区、乡村古镇、旅游洞穴、沼泽湿地等15个类型。 其中,祁连山草原是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
【祁连山草原的美丽】
祁连山草原是中国最美丽的草原,祁连山清水秀景如画,天高云淡夏如春,巍峨的雪峰捧起洁白的哈达,广袤的草原铺展开千里碧毯,让祁连山的情怀深藏在每个人的心间。
祁连之美,美在山清水秀,更美在奇峰云雾,"暮雨朝云几日归,如丝如湿人依"。夏季的祁连多夜雨,次日清晨,这浓云厚雾像一缕缕银丝素绕在山腰间,忽而又变成滚滚青烟,在山际间飘逸。不经意中,它会滑过你的脸颊,落进你的心田,身临其境,恍如梦中。天空放晴和欧普山际间的浓雾消失的无影无踪,深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心态各异,与这绿草如茵的大草原和成群的牛羊交相辉映,好一派高原独有的草原风光。
四、甘南草原
甘南草原面积3758万余亩,主要分布在玛曲、夏河、碌曲三县。是黄河首曲最大的一块生态湿地,也是河曲马、黑颈鹤、白天鹅、藏原羚鹤梅花鹿栖息的乐土;甘南草原第一大湖尕海湖,像一颗璀璨的宝石,在夏秋时节,这里草长莺飞、野花烂漫、蝶飞蜂舞,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桑科草原以其优良的牧场和历年举行盛大的藏传佛教佛事活动而享誉藏区。在辽阔的桑科草原上,牛羊点点,帐篷星罗棋布,帐篷上炊烟袅袅,马背上牧歌飘荡。这里设有独特的藏族风情旅游项目,游人科穿上藏族服饰,骑上骏马或者牦牛,漫游草原,领略藏族牧民的民俗风情。
概述
甘南州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独特,因少数民族聚居,而风土人情各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里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夏河、合作、碌曲和玛曲,内容以藏族民俗风情、藏传佛教文化建筑和草原风光为主。在辽阔的甘南草原上,牛羊斑斑点点,帐篷上炊烟袅袅,马背上牧歌飘荡,游人可穿上藏族服饰,骑上骏马或者牦牛,信步漫游草原,尽情领略藏族牧民的民俗风情。
地理位置
甘南草原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南临四川,西界青海。这里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东南与黄土高原相接。
折叠编辑本段自然气候
甘南草原以高寒阴湿的高寒草甸草原为主,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年均降雨600~810毫米,年平均气温4℃,其中夏季平均气温8~14℃。
旅游景区
甘南草原主要分布在玛曲、夏河、碌曲三县境内,是一片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外桃源。
玛曲草原
甘南玛曲草原位于甘南自治州西南部的玛曲县,黄河流经这1万多平方公里的大草原,自西南入境,从西北出境,形成九曲中的第一大弯曲。在这黄河首曲上,有许多引人入胜的草原景观,如著名的西梅朵合塘(意为花滩)。
同时这里也是黄河首曲最大的生态湿地,也是河曲马、黑颈鹤、白天鹅、藏原羚和梅花鹿栖息的乐土,曾被称为“亚洲第一牧场”。草原上面积达16.2万亩的尕海湖,是甘南高原藏族人民心目中的“圣湖”。
桑科草原
除玛曲草原外,桑科草原也十分著名。桑科草原位于夏河县城西南1公里处,四周群山环抱,中间是开阔平坦的高山草原。桑科草原有大夏河水从南到北徐徐流过,水草丰茂,风景恬美。
桑科草原历来是藏族人民的天然牧场。每到夏季,草场碧绿如毯,各色花卉争奇斗艳,绚丽多彩,也是一处进行草原旅游、避暑,体验藏族游牧生活、回归自然的理想场所。
甘南藏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西接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南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相连,东接定西、陇南地区,北连临夏回族自治州。它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地形复杂,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可分高山草原区、高山森林区和低山丘陵区。高山草原共3758万亩,占全州总面积的55.6%。
进入州府合作境内,油菜花的金黄与青稞田的嫩绿相间隔,大地象打泼了的调色板。玛曲附近,阿玛尼卿雪线下,无边的草原开满鲜花,牛羊象珍珠洒在草原间。有黄河第一湾,摄影天堂郎木寺,黄教第一寺拉卜楞寺。
旅游指南
甘南草原上洋溢着浓郁的藏族风情和宗教色彩。草原上有插箭节、耍坝子、赛马节等节庆,还可以和当地妇女跳锅庄。
在一个叫做阿万仓的偏僻小镇上,你可以看到康巴汉子的剽悍俊朗和类似美国西部的野性气息。
五、伊犁草原
伊犁大草原发育于亚洲最大山系之一的天山山脉的中天山及其山间盆地,其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部开口迎接西来湿润的气流,成为荒漠区中风景这边独好的"湿岛",促成伊犁草原完整的垂直带谱发育。它从高至低依次分布着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平原荒漠、河谷草甸,多样性十分丰富。
概述
2005年10月23日,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 评选出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伊犁大草原位列其中。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无论是声名在外的那拉提草原,还是后起之秀的唐不拉草原,抑或是传统的牧场巩乃斯草原,伊犁草原均展现出超然绝美的气质与外表。伊犁河谷是如此的卓尔不群,逶迤千里,生机无限。
传说成吉思汗西征时,有一支蒙古军队由天山深处向伊犁进发,时值春季,山中却是风雪弥漫,饥饿和寒冷使这支军队疲乏不堪,不想翻过山岭,眼前却是一片繁花织锦的莽莽草原,泉眼密布,流水淙淙,犹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时云开日出,夕阳如血,人们不由的大叫“那拉提(有太阳),那拉提”于是留下了这个地名。
那拉提草原是发育在第三纪古洪积层上的中山地草场,东南接那拉提高岭,势如屏障,西北沿巩乃斯河上游谷地断落,地势大面积倾斜,山泉密布,溪流纵横。缘山脚冲沟深切,河道交错,森林茂密,莽原展缓起伏,松塔沿沟擎柱,还有毡房点点,畜群云移,是巩乃斯草原的重要夏牧场。
那拉提风景区位于新源县的那拉提镇镜内,位于楚鲁特山北坡,以那拉提镇旅游接待站为核心,包括周围草原、赛马场等众多景点。这里充满山村的宁静与祥和。河谷阶地发育明显,山势和缓,坡度约11—12度,生长着茂盛的细茎鸢尾群系山地草甸。其它伴生种类主要有糙苏、假龙胆、苔草、冰草、羊茅、草莓和百里香等。6—9月,各种野花开遍山岗,红、黄、蓝、紫五颜六色,将草原点缀得绚丽多姿。据《新疆统计年鉴》(截止2003年12月31日)记载,那拉提草原哈萨克族人口15298人占我国哈萨克族总人口的1.13%,是全国哈萨克族人口居住最集中的地区,因此被列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国之最)——哈萨克族人口最多的草原。
构成
在伊犁,无论是声名在外的那拉提,还是后起之秀的唐不拉,抑或是传统的牧场巩乃斯,伊犁草原均展现出超然绝美的气质与外表。伊犁河谷是如此的卓尔不群,逶迤千里,生机无限。
那拉提草原地处楚鲁特山北坡,发育于第3纪古洪积层上的中山地草场,东南接那拉提高岭,势如屏障。西北沿巩乃斯河上游谷地断落,地势大面积倾斜,山泉密布,溪流纵横。缘山脚冲沟深切,河道交错,森林茂密。那拉提年降水量可达800毫米,有利于牧草的生长,载畜量很高。在历史上,那拉提草原就有“鹿苑”之称。这里也是巩乃斯草原的重要夏牧场。
唐布拉草原是尼勒克县境内的喀什河峡谷草原景观的统称,得名于以唐布拉命名的大峡谷,是由森林、草原、急流、山石组合的自然景观区。因为其山谷东侧山梁上有块硕大无比的岩石,恰似玉玺印章,故而得名唐布拉(哈萨克语意为印章)。
唐布拉风景秀美,有森林、草原、飞流、山石等,是伊犁颇负盛名的五大草原之一。著名影片<天山红花>曾在此拍摄外景,从此而闻名。
据说唐布拉有113条沟、113个景。喀什河东西贯通,南北山岭高悬,斜流频出,状如羽翅,水转景移,颇多秘谷。不少沟谷有天然温泉,分布密度是其他山系少见的,具有矿泉浴开发的美好前景。唐布拉因此有着“百里旅游区”的称号。这里有蕴涵出19条溪流的孟克特草原;有小巧玲珑,晶莹剔透,素有“小天池”之称的高山湖泊;有林茂古幽神秘莫测的狗熊沟;有奇峻挺拔,怪石林立的“小华山”;有水温高、水质好、含多种微量元素、可治疗多种疾病的四大温泉。 岩画、乌孙古墓群、石门、石桥、怪石点缀其中,让人惊叹陶醉,而温凉宜人的气候更使唐布拉成为全疆闻名的避暑胜地. 在伊犁河谷的东端,则有世界四大河谷草原之一的巩乃斯草原。
巩乃斯,蒙语意为“太阳坡”,分布在新源境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也是天马-伊犁马的著名产地。这里不仅有地域广阔、水草丰美,飞流急湍的河流和遮天蔽日的森林,还有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亚欧面积最大、最密集的野生苹果林以及野杏、沙棘等次生树种和雪豹、银狐、雪鸡、马鹿等多种珍贵野生动物。巩乃斯草原地势跌宕起伏,气象万千。山地草原,河谷原并存春夏秋冬牧场齐备,四季景色俱佳,尤以春色为最。距新源县城3公里,恰合普河飞泻而成的恰合普瀑布,呼啸而下,为巩乃斯重要的景点之一。
旅游攻略
那拉提草原风景区现已初具规模,目前景区正在进一步开发,景区、景点的开发应挖内涵、依托自然风景资源优势,提高旅游度假的品位和档次。
每年6月以后,大群的牧畜转入,进入草原的黄金季节,草原人的各种集会也多在此举行,所以有人说那拉提是草原集会的胜地。 那拉提哈木斯特滑雪场离新源县城12公里,距那拉提机场只有两公里。到了冬季,那一望无际的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与天空紧相连,山与天之间镶嵌着排排墨绿色的松树,俨然一幅天然水墨画。滑雪场上人们或滑雪,或乘雪地摩托观光,还有成群的孩子坐上雪轮,尽情嬉戏。
伊犁草原广泛分布的草原土墩墓、神秘多彩的伊犁岩画与粗犷风趣的草原石人,堪称伊犁草原上的“三大文物奇观”。
草原土墩墓亦称乌孙土墩墓,在伊犁广阔草原上分布着上万座土墩墓,这些土墩墓大都呈半锥体,多数呈南北链状分布,或3、5一列,或10多20座一群。最大者底部周长350米,高20余米。土墩墓封土高大,气势宏伟,令人瞩目。伊犁河南岸分布甚多、保存完好。分布在伊犁的土墩墓群是活跃在伊犁河谷的古代民族的遗存。不仅是伊犁草原上奇特的人文景观,而且也是了解伊犁古代民族的珍贵文物宝库。
草原石人在水草丰美的伊犁草原上,发现多处大型石雕人像。千百年来,它们屹立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经历着风风雨雨,被人产称之为“草原石人”。这些石人,大都选用整块岩石雕凿而成。从石人的外形来看,有的雕凿了全身像,头部、脸型、身躯都生动逼真,全身穿着衣服佩饰件件可数,雕刻精细,栩栩如生。有的石人仅仅在一块长圆石上浅刻几条细线,粗略显现出脸部的轮廓而已。据史籍记载,曾经显赫一时的突厥人曾长期活动于伊犁河谷。突厥人死后,按照他们的习俗要停尸帐前,宰杀马、羊等牲畜祭祀,择吉日殡葬。墓前往往竖立死者石像。据此,散落在伊犁草原上的一尊尊石人,应该是我国古代突厥人的遗物。
哈萨克族的奶茶、酥油、奶酪、马奶酒、纳仁、熏肉、马肠子、手抓肉、烤全羊、羊肉串等丰富的草原饮食,令人赞不绝口。只要你到草原来,好客的哈萨克人就会友好地向你捧出一碗香喷喷的奶茶,把你请进毡房喝上一碗马奶酒,弹起冬不拉,放声歌唱。
最佳出游时间 7-10月[1]
交通
那拉提大草原处于218国道与独库公路交汇处,向北沿独库公路经独山子至乌鲁木齐460公里,行驶约8小时即到;若乌奎高速公路通车后,时间将缩短到7小时;向西走216国道300公里,4小时至伊宁市与312国道连通可达霍尔果斯口岸以及赛里木湖;向东沿216国道300公里直达南疆重镇库尔勒市;向南沿独库公路240公里到达龟兹古国库县,交通非常便利。
从伊宁出发,行车4个小时左右即可到达,或者从新源县城出发,约110.0公里,2个小时也可到达。哈萨克风情的当地住宿、饮食将是旅游不容错过的。
住宿
那拉提渡假村有价格从100-300元的多类住宿条件。
最美草原
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
伊犁草原 2005年10月23日,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此次活动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共评出“专家学会组”、“媒体大从组”与“网络手机人气组”三类奖项。“媒体组”与“人气组”分别以媒体投票及网友、手机用户投票的方式各产生12个获奖地方。而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浓墨重彩推出的“专家学会组”奖项则别具一格,分成了山、湖泊、森林、草原、沙漠、雅丹地貌、海岛、海岸、瀑布、冰川、峡谷、城区、乡村古镇、旅游洞穴、沼泽湿地等15个类型。其中,伊犁草原是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
六、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是著名的蒙古族地域文化--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科尔沁草原是成吉思汗之弟哈萨尔的领地。蒙古语中,科尔沁的意思是"造弓箭者"科尔沁草原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地处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南坡,松辽平原西端。即从大兴安岭到松辽平原。
地理情况
地理位置
科尔沁,蒙语意为著名弓箭手。在历代,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管辖的游牧区之一,位于内蒙古东部,在松辽平原西北端,包括整个兴安盟和通辽市的一部分地方。科尔沁草原西与锡林郭勒草原相接,北邻呼伦贝尔草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科尔沁草原现大部分已变为农耕地以及部分沙地,也有称科尔沁沙地。它是沿用古代蒙古族科尔沁部落名称命名。位于北纬42°5′~43°5′ ,东经117°30′~123°30′ 。海拔250~650米,处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西高东低,绵亘400余千米 ,面积约4.23 万平方千米 。属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通辽市开鲁县、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和赤峰市翁牛特旗、敖汉旗、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双辽市、洮南市、白城市等地!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上属于松辽台向斜、吉林准褶皱带和内蒙古褶皱带三大地质构造单元。第四纪以来草原西部缓慢上升 ,东部轻微下沉 ,由下更新世到全新世相继沉积了厚达200 余米的松散岩系,组成了坨、甸的物质基础。
地貌形态
科尔沁草原坨、甸并存 。坨子地是指相对高度2米以上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土壤为白沙土和黄沙土,植被主要有沙米隐子草、芦苇、小黄柳、榆树等。?甸是指相对高度在2 米之内较平缓的沙土地 ,土壤为黄沙土和栗沙土,植被主要有隐子草、羊草、冰草等。甸子地则指分布在坨、甸地内部及其之间的低湿地,多由各类草甸土组成,植被主要由羊草、寸草苔、地榆、拂子茅、马蔺等组成。 科尔沁草原历史上曾为河川众多、水草丰茂之地。据记载,公元10世纪时自然条件是"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直至19世纪初科尔沁大部分地区还留有大面积草植被以及森林 。但至19世纪中后期开始 ,因辽河上游地区滥垦、森林砍伐以及移民等诸多因素,导致下游水源严重破坏,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曾号称"平地松林八百里"的赤峰以北而今已成茫茫沙地。由于人类对草原的不合理利用,甸子地不断缩小,坨子地扩大,沙化面积急剧增加,最终形成了大片沙地。坨甸两者所占相对面积为3∶1,生产发展和人类生活受到直接威胁。为防止沙化、草场退化和土壤盐化,采取了草场封育,翻耕补播、人工种草、引洪淤灌、防止过牧及营造防护林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科尔沁草原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满、朝鲜族等多民族聚居区。
历史沿革
据史书记载, 成吉思汗称帝后,把蒙古国的全部土地和属民作为"忽必"份子分给诸弟和功臣时、哈萨尔分得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呼仑贝尔大草原、外兴安岭一带的广袤土地。成吉思汗扩编带弓箭的"豁儿臣"即科尔沁护卫军。哈撒尔为兀勒都赤(指挥者),负责斡耳朵(大汗营帐)的警卫和警戒的重任. "科尔沁"由军事机构的名称逐渐演变成哈撒尔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形成了著名的科尔沁部。蒙古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嫩科尔沁、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茂明安、乌拉特及青海和硕特等部族均属科尔沁部分支。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嫩科尔沁部。 是通辽市的驻地,科尔沁区于1999年在通辽市撤盟设市时成立。由此科尔沁也被世人瞩目,享有草原明珠·科尔沁的美誉。
明嘉靖三年(1524年), 哈布图哈萨尔14 世孙奎猛克塔斯哈喇一系为躲避战乱,率部从世袭领地南迁游牧于嫩江流域, 嫩科尔沁部名称由此开始固定。
明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二十日,内蒙古24部49名封建领主与后金满蒙汉文武官员百余人在盛京召开大会。共推后金国主皇太极为"博克达彻辰汗",改国号为"大清" 。从此嫩科尔沁所属四部10旗分左右两翼会盟于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的哲里木山下。形成哲里木盟,又称嫩江十旗.这十旗分别是:
右翼:科尔沁右翼中旗:俗称图什业图旗。科尔沁右翼前旗:俗称扎萨克图旗 。科尔沁右翼后旗:俗称公爷旗 。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
左翼: 科尔沁左翼中旗,俗称达尔罕旗 。科尔沁左翼前旗,俗称宾图旗 。科尔沁左翼后旗,俗称博王旗。郭尔罗斯前旗 。 郭尔罗斯后旗。
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后裔孛儿只斤氏,科尔沁有好儿趁、豁尔臣、胡洛真、火儿赤、尔填等多种汉语音译名见著典籍。科尔沁部原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呼伦湖一带。明代中期东迁至嫩江一带。为区别于同族之阿鲁科尔沁,称为嫩江科尔沁,亦即嫩科尔沁。明正德年间,达延汗之死,导致漠北兀良哈万户反叛,发生战乱。为避战乱,嫩科尔沁部于嘉靖年南迁到已西迁的兀良哈三卫之地驻牧。明天启四年(1624),科尔沁部首领与努尔哈赤于伊克唐噶哩坡刑白马乌牛正式结盟。1626年,努乐哈赤封奥巴为土谢图汗。1636年,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定国号为大清。清对蒙古部族实行盟旗制,其时嫩科尔沁又分为科尔沁、郭尔罗斯、扎赉特、杜尔伯特等部。嫩科尔沁按满洲旗制编为10旗:科尔沁一部6旗,分左右翼各前中后3旗;郭尔罗斯一部2旗,分前后各1旗;扎赉特一部1旗;杜尔伯特一部1旗。这也就是人们所主的"嫩十旗"。旗上置哲里木盟。
历史上,孝庄皇太后、孝端皇太后、福临的皇后都是来自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
东北是清朝的发祥地,也是其祖陵(其远祖葬永陵,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葬福陵,太宗文皇帝皇太极葬昭陵)所在地。康熙皇帝于康熙十年(1671年)第一次到东北巡幸祭祖,从此定下大清皇帝要亲自来东北谒陵的祖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三次(1671年、1682年、1698年)到东北来祭祖。此后,乾隆四次(1743年、1754年、1778年、1783年)来东北祭祖,嘉庆二次来东北祭祖,道光一次(1829年)来东北祭祖。从道光皇帝1829年到东北来以后,大清皇帝来东北祭祖也就成了"绝后"的一次。由于大清王朝内外交困,江河日下,各地农民不断起义,外国列强入侵,国无宁日,财力匮乏,道光以后的皇帝很少巡幸,也就没能把来东北祭祖的这个"祖制"遵从下来。
清朝皇帝来东北祭祖,很少从山海关直接走,多是经过驿道绕到内蒙古、吉林,然后到盛京(今沈阳)。祭祖活动完后,从山海关返回京师,不走"回关路"。当时出关到内蒙古的驿道有五条,即经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杀虎口、张家口出关。喜峰口驿道关外设十六个驿站,经二十个旗,哲里木盟的十个旗全包括其中。古北口驿道关外设有十个驿站,经扎鲁特左右翼、巴林左右翼、翁牛特左右翼等和哲盟临近的九个旗。喜峰口驿道和古北口驿道往往是大清皇帝来东北祭祖的首选线路。因为这两条线路都经过蒙古部落,通过皇帝的巡幸能够进一步加深清廷与蒙古各部的感情,同时驿道所经过的克什克腾、翁牛特、喀喇沁、敖汉、科尔沁蒙古诸部地区是天然的围场。大清盛世的两位帝王---康熙和乾隆都酷爱行围打猎。康熙曾经对侍卫说,他一生共射虎135只、野猪132只、鹿数百只。乾隆一生行围次数更难以统计了,他最后一次参与指挥打猎时已经是80岁的老人了。他们把祭祖省亲、稽查地方、了解民情与游乐狩猎结合在一起,科尔沁草原也就成了他们的必经之地。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四次到东北来祭祖,三次路经科尔沁草原。
乾隆第一次巡幸科尔沁草原。
乾隆继位后,于乾隆元年(1736年)对东北三祖陵及沈阳故宫进行了修缮。乾隆二年(1737年)十月工程告竣。乾隆三年(1738年)十一月,乾隆皇帝降旨,决定于乾隆四年(1739年)秋到东北来祭祖。皇帝巡幸很多工作要提前一年准备。皇帝出行不仅有严格的护卫制度,而且途经御路也很讲究。清代规定,皇帝所经之路的路帮宽三尺,中心正路一丈六,两旁马路各七尺,路面要坚实、平整,路面要洒水除尘,排场很大,扈从人员一般不少于一万二千。乾隆四年,因为风雨不调,收成不好,乾隆改变了主意,"虽行营一切所需,俱系官办,丝毫不以累民,而沿途经过地方,预先筹备,如米粮草束之类,恐致价值高昂,于民间未便,俟丰稔之年,朕另降谕旨,前往展谒"。这一拖就拖了四年。
乾隆八年七月七日(1743年8月26日),乾隆皇帝带着皇太后钮祜禄氏、皇后富察氏及随员等共一万二千多人从北京的圆明园起驾,经怀柔、密云,从古北口出关。名义上是乾隆陪同皇太后来祭祖。十四日到达承德避暑山庄,休息四天后就带着巡幸队伍浩浩荡荡向内蒙古草原走来,经敖汉旗、奈曼旗、扎鲁特左翼旗(今开鲁县一带)。当时正是禽兽肉质最肥美的秋围好时节。一路上,草原花香四溢,美景醉人。乾隆兴致很高,数百名蒙古王公也前来一路护驾,陪同行围打猎,八月上旬,到达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王府(旧址在今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浩日彦艾勒嘎查附近)驻跸。
乾隆在达尔罕王府驻跸期间的八月十三日(阳历9月30日),适逢乾隆皇帝三十三岁生日。清朝有三大节日,即:万寿节(万寿节是皇帝的生日,为人君之始)、冬至(冬至为一阳之始)、元旦(清时称春节为元旦。元旦为一岁之始)届时要举国同庆。中国是以孝道治天下的,作为"民之父母"的封建帝王的生日,历朝都非常重视。在我国,祝寿的风俗开始的也很早,金文中关于"寿"字的写法就有多种。这说明商周时期已有了祝寿之风。在清代,皇帝的威严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清代诸帝王的生日庆贺礼仪繁琐、规模盛大,更是前所未有。
乾隆三十三岁的生日庆典在科尔沁草原的达尔罕王府举办,这在科尔沁草原有记录的历史上,还是唯一的一次。这天,京师与各直隶省都"各建道场,诵经祝寿"京中百官分队而列,"望阙叩头"。但乾隆八年万寿节的"主会场"是在科尔沁草原的达尔罕王府。在这里,乾隆皇帝大宴蒙古王公。据说庆典的序幕从半夜子时就开始了,折腾了半宿一天,个个都精疲力竭方结束。在这次万寿节上,科尔沁蒙古王公联合向乾隆皇帝进献了"九龙盒"即九九八十一盒食品。食品有:万字饼、寿字酥、福字饼、禄字酥、吉祥饼、如意酥、福寿饼、鹤年酥、长春饼、百花酥、七星饼、桃花酥、三桃饼、松仁酥、松寿饼、苹果、百合、鸭梨、广橙、蜜饯桃脯、蜜饯杏脯、蜜饯果脯、蜜饯杂脯、熏猪肉、熏鸡肉、熏鸭肉、熏杂肉,计二十七种,每种三盒,共八十一盒。"九龙盒"的喻意在于九字,九是数目字中最大的数,古人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蒙古王公以最大的数字向乾隆帝进呈食品,以表示祈祝皇帝万寿无疆,永久统治。
乾隆选择在达尔罕王府驻跸,除体现大清皇帝对科尔沁蒙古的厚爱外,也带有对第四代达尔罕王罗卜臧衮布家族考察的性质。因为罗卜臧衮布的第三子色布腾巴勒珠尔,九岁时作为备指额驸(皇帝女婿的候选人),正在宫中读书。色布腾巴勒珠尔聪明伶俐,读书用功,很受乾隆皇帝的喜爱。这次在科尔沁草原巡幸期间,达尔罕王给乾隆皇帝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因此也铸就了达尔罕王与乾隆皇帝的儿女亲缘。乾隆十二年(1747年),也就是乾隆第一次巡幸科尔沁草原之后的第四年,乾隆为三女儿定下了终身大事。把十七岁的固伦和敬公主(孝贤纯皇后所生第一女)指嫁给色布腾巴拉珠尔。色布腾巴拉珠尔与固伦和敬公主的婚礼是在皇宫举办的,乾隆皇帝亲自为他们主婚。
乾隆在达尔罕王府过完生日后,即往东行进,八月下旬,经克尔苏边门进入吉林界,九月十六日(阳历11月1日)才到达他的祖陵去祭典,十月二十五日(阳历12月10日)返回北京。乾隆第一次东北祭祖总共用了一百零五天。
乾隆第二次巡幸科尔沁草原
乾隆第二次来东北祭祖是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所经路线与第一次的基本相同,也是途经科尔沁草原。这年乾隆四十四岁。同来祭祖的有皇太后钮祜禄氏和皇后乌拉那拉氏。皇后富察氏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去世后,乌拉那拉氏由皇贵妃晋封为皇后。乾隆名义上也是陪同皇太后来东北祭祖,五月五日(阳历6月25日)从北京启驾,经古北口出关后,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两个月。七月五日(阳历8月22日)从承德出发向蒙古方向进发,在《乾隆帝御制诗》卷五十二、《蒙古风土杂咏·序》中,乾隆是这样记述的"甲戌(乾隆十九年)东巡,由热河出中关,即入喀尔沁境,经敖汉、奈曼、土默忒、科尔沁诸部、匝月乃至吉林"。
这次乾隆东巡在科尔沁达尔罕王府"驻跸数日"。乾隆十七年(1752年)第四代达尔罕王罗卜藏衮布病逝后,由他的三儿子色布腾巴拉珠尔承袭爵位,任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五任扎萨克。色布腾巴拉珠尔是乾隆的"乘龙快婿",来到了女儿家,乾隆喜不自胜。面对皇室姻亲的科尔沁蒙古王公,乾隆龙颜大悦,诗性大发,觉得这莽莽苍苍的草原,绵延万里的边陲,由这些皇室姻亲的蒙古王公驻牧,屏藩溯漠,是大清最安全的屏障;深感这道"情感长城"比以往历代统治者用石头筑起的长城要坚固得多。因而,他对太祖高瞻远瞩,制定的与蒙古王公世结国姻的"基本国策",赞叹不已,并写诗歌颂:
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
嗣徽彤营著,绵泽砺山申。
设候严喧沓,清尘奉狩巡;
敬诚堪爱处,未忍视如宾。
乾隆是历史上诗词歌赋最多产的皇帝。他在位六十年,做诗四千多首。乾隆说:自己一生最大的习惯就是写诗,政务以外,用诗"托兴寄情,朝吟夕讽"。
乾隆从科尔沁草原经吉林九月五日(阳历10月20日)到达永陵拜祭。十月十一日(阳历11月24日)返回京师,共用五个多月时间。
乾隆第三次巡幸科尔沁草原
乾隆第三次到东北来祭祖,是在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二十日(1778年9月10日)在北京起驾,经山海关去,九月二十六日(阳历11月14日)又原路返回京师,没有到科尔沁草原来。这次巡幸往返仅用了66天,是来东北巡幸时间最短的一次。
乾隆第四次来东北巡幸是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当时乾隆已是73岁的年愈古稀的老人。乾隆在第三次祭祖时敕命在盛京修建的太庙已经告竣,乾隆要亲去盛京主持庆典。《四库全书》也已修完,乾隆要把它放入盛京故宫的文渊阁收藏。
五月二十四日(阳历6月23日)乾隆带皇十五子(即后来的嘉庆皇帝)、皇十一子(成亲王)皇十七子(庆亲王)从北京启驾,经古北口,三十日(阳历6月29日)到承德避暑山庄。乾隆在避暑山庄住了二个多月后,八月十七日(阳历9月12日)向喀喇沁旗进发,二十三日(阳历9月18日)到哈那达大营驻跸,在这里接见了喀喇沁郡王喇特纳第。二十九日(阳历9月24日)在五里屯大营驻跸,在这里乾隆会见了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和硕卓哩克图亲王恭格喇布坦、巴林部郡王巴图。九月一日(阳历9月26日)乾隆在四堡子东大营驻跸时观赏了随从扈员和蒙古王公子弟们的联合骑射表演。演武、阅兵、骑射是乾隆历次巡幸中的主要活动之一,认为这是巩固政权的必要手段。他时时教诲皇子和官员要重武备,勤骑射,并将此作为嘉奖、擢升官员的条件。我们知道,清王朝在入主中原以前,基本上是个游牧民族,善骑射,靠武备开国。当年的清军是一支训练有素,骑射娴熟,威力强大的铁流劲旅。乾隆在巡幸中进行骑射演练,决不单纯是游玩取乐,而是带有加强武备、检阅边疆部队素质的政治目的。他把三位皇子带到科尔沁草原既有寻祖认亲的想法,也有让他们走出宫禁,观察社会,了解下情,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心系国家,不耽于安乐,以便日后担当起治理国家重任的良苦用心。乾隆通过巡幸对皇子进行武备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不是书斋式的教育。它强调亲和自然,亲身实践,重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今天看来,仍然不失借鉴意义。
在东大营搞完演武表演后,九月五日(阳历9月30日)乾隆就直接东行向盛京进发,十日(阳历10月5日)到达永陵祭拜。在盛京祭拜完祖陵,主持完太庙落成大典后,十月五日(阳历10月30日),乾隆返回京师。
乾隆通过三次到科尔沁草原巡幸,进一步巩固了和科尔沁蒙古的姻亲和盟好关系,使科尔沁蒙古王公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而且在血统上、心理上都与满洲贵族建立了牢固的依从关系,科尔沁蒙古为大清王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清王朝对科尔沁蒙古也特殊优礼,位"列内扎萨克二十四部之首",这也是理所应当的。
旅游资源
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东北部的新佳木苏木(乡)境内,它是一个以保护科尔沁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栖息在这里的鹳类、鹳类等珍稀鸟类为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可以说,保护区浓缩了科尔沁划原典型生态的代表类型,较为完整地保留了科尔沁草原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使得人们在保护区内就能够充分领略整个草原的风貌。
向海自然保护区
它位于白城西南100公里处,是寻找草原和仙鹤的必经要道,到向海自然保护区仅有2个小时的客运班车。去草原深处则要换乘白城到阿尔山的普客列车,午夜1时左右在索伦站下车,再由索伦乘小公共汽车前往满族屯就可以了。
科尔沁区
科尔沁草原现大部分已变为农耕地以及部分沙地,也有称科尔沁沙地。它是沿用古代蒙古族科尔沁部落名称命名。位于北纬42°5′~43°5′,东经117°30′~123°30′。海拔250~650米,处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西高东低,绵亘400余千米,面积约4.23万平方千米。属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原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右前旗和赤峰市翁牛特旗、敖汉旗以及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即蒙古贞地区)等辖区。
地质构造上属于松辽台向斜、吉林准褶皱带和内蒙古褶皱带三大地质构造单元。第四纪以来草原西部缓慢上升,东部轻微下沉,由下更新世到全新世相继沉积了厚达200余米的松散岩系,组成了坨、甸的物质基础。
气候冬寒冷、夏炎热,春风大。年均降水量360毫米,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6~8月份,冬季以西北风为主,春秋则为西南风,年均风速3.5米/秒,最大风速可达21.7米/秒,大风日数常达30天左右。大风是沙地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区日照2900小时,日照率达67%,10℃以上活动积温3160℃,无霜期140~150天。
科尔沁草原坨、甸并存。坨子地是指相对高度2米以上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土壤为白沙土和黄沙土,植被主要有沙米隐子草、芦苇、小黄柳、榆树等。?甸是指相对高度在2米之内较平缓的沙土地,土壤为黄沙土和栗沙土,植被主要有隐子草、羊草、冰草等。甸子地则指分布在坨、甸地内部及其之间的低湿地,多由各类草甸土组成,植被主要由羊草、寸草苔、地榆、拂子茅、马蔺等组成。
科尔沁草原历史上曾为河川众多、水草丰茂之地。据记载,公元10世纪时自然条件是"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直至19世纪初科尔沁大部分地区还留有大面积草植被以及森林。但至19世纪中后期开始,因辽河上游地区滥垦、森林砍伐以及移民等诸多因素,导致下游水源严重破坏,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曾号称"平地松林八百里"的赤峰以北而今已成茫茫沙地。由于人类对草原的不合理利用,甸子地不断缩小,坨、地扩大,沙化面积急剧增加,最终形成了大片沙地。坨甸两者所占相对面积为3∶1,生产发展和人类生活受到直接威胁。为防止沙化、草场退化和土壤盐化,采取了草场封育,翻耕补播、人工种草、引洪淤灌、防止过牧及营造防护林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科尔沁草原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朝鲜、回族等多民族聚居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