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9月,收获的季节,人民日报记者郭万盛所著的《奔腾年代——互联网与中国1995—2018》由中信出版社正式推出。正如京东在内容简介中所写“这是一次关于中国互联网的漫长叙事。其内容虽然因互联网而生,但又不局限于互联网。” 这是作者利用记者的便利对中国互联网25年发展史的全景展示、忠实梳理和记录。过去的那段时光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正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奔腾年代!
图书封面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中,互联网几乎是最具活力的领域。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也因为互联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新力量已经成为了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正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对于互联网的发展,虽然有诸多企业或企业家的传记,但却几乎没有对于那段历史的全景式记录。郭万盛此书填补了这个空白。
这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对互联网给中国带来的非凡变革进行了忠实、全面的梳理和记录。叙述的对象既有高瞻远瞩的领导者,也有敢为天下先的地方官员;既有声名显赫的商业领袖,也有致力于互联网启蒙和普及的知识分子;当然,还有籍籍无名的社会“草根”。作者试图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打捞和梳理,发掘出过去20多年社会变革的基本脉络,向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人展开了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
在本书的开头,作者道出了写作的缘由,“20 世纪90 年代初的某一天,在山东兰陵的一片棉花地里,因为疲惫和孤独,我突发奇想:要是有一种机器能带在身上,让我能随时联系到远方的小伙伴就好了。彼时,因为物质的匮乏和信息的闭塞,“大哥大”于我而言,还是个闻所未闻的词,BP 机直到90 年代中叶才开始在县城追求时尚的人群中流行。在几乎与信息文明毫无关联的故乡的土地上,我的想法显得遥远而不切实际。对于个人亲历的经验世界之外的认知途径,除了学校发的教科书,偶尔在县城书店购得的杂志,就是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时间平静舒缓,世界似乎一成不变。”
在社会的发展历史中,技术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引领了时代的发展,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而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拉开大幕,将人类社会带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但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等问题也在引发争议。
在刘慈欣《三体》中有一句著名的话“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在互联网技术已经融合进入各行各业,成为与空气、水一样的基础设施之后,人工智能将把人类带去何方仍是个未知数。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让我们这些与作者同时代的人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和文明的演进。在这样一个时间段来记录历史,反思过去,展望未来无疑是有必要的。这也是该书独特的社会价值所在。
《奔腾年代》的作者是郭万盛,是山东临沂人,武汉大学传播学硕士,现为《人民日报》内参部记者。作为一个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长期观察者,郭万盛在本书中从政府、媒体和研究者的角度,对互联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思考,其中诸多独到见解。这源于他的求学、从业经历,也包含了他对行业的观察与感悟。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奔腾年代:互联网与中国 1995—2018》是中国互联网史的佳作。
”互联网史有两个特点,一是近在眼前。这段历史与每个人的当下与此在割舍不断,我们每人身处庐山之中,一花一草,无不生鲜。看历史的人就是历史中人。二是远在天边。一千年后,其他轰轰烈烈的当代历史都暗淡下去后,人们仰望星空,会发现,这颗星与蒸汽机革命那颗星一样明亮,离得越远,越显光芒,因为它是恒星。“
目前,该书已经在京东、当当及各大书店上架,定价68元。在当前的推广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更优惠的价格购买。
附《奔腾年代》前言:
前 言
我似乎觉得,为我们所经历过的那种紧张而富有戏剧性的令人惊诧的生活做见证,是我应尽的一种义务。
——[奥]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一
20 世纪90 年代初的某一天,在山东兰陵的一片棉花地里,因为疲惫和孤独,我突发奇想:要是有一种机器能带在身上,让我能随时联系到远方的小伙伴就好了。彼时,因为物质的匮乏和信息的闭塞,“大哥大”于我而言,还是个闻所未闻的词,BP 机直到90 年代中叶才开始在县城追求时尚的人群中流行。在几乎与信息文明毫无关联的故乡的土地上,我的想法显得遥远而不切实际。对于个人亲历的经验世界之外的认知途径,除了学校发的教科书,偶尔在县城书店购得的杂志,就是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时间平静舒缓,世界似乎一成不变。
大概在2000 年前后,随着网吧在县城零星出现,信息化的浪潮开始冲刷到了我所生活的乡土中国。互联网悄无声息地为无数年轻人打开了一扇大门,将他们带向一个充满了无限可能的世界。他们从网上阅读新闻,浏览信息,消遣娱乐,在论坛中发表一己之见,向不知身在何方的陌生人敞开心扉。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被打上信息技术革命的烙印。
事物存在的方式也逐渐分为两部分,现实的和虚拟的。自此,时间开始了加速度,影响生存的变量逐渐增多。特别是2010 年之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这种趋势愈发明显。信息科技的门槛越来越低,操作也越来越简单。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机支付越来越普遍,在城镇的集市上,即使买一碗豆浆,也可以使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网约车软件把出租车和专车司机与乘客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无论是在人口聚集的县城,还是在散布于原野的村庄,出行用车都变得便捷而高效。互联网拉近了中国村庄和世界各地的距离,在代购网站下单后,海外的各种物品可以通过便捷的物流渠道抵达中国的村落。
互联网给故乡带来的变化,只是一个非典型样本。到目前为止,8 亿人笼罩在互联网的晨晖之中。广袤的中国大地,正被互联网赋予崭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数字化的浪潮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相互激荡,一个繁荣的数字社会正在降临。尼葛洛庞帝在20 世纪90 年代所预言的“数字化生存”,我们都已习以为常。
二
《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说:“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关联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会由一种个体变为一种集体。我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中,我们通过结合把自己变为一种新的、更强大的物种。”这种表述并非夸大其词。在互联网时代,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人产生了新的连接,人们存在的方式和以前有着天壤之别。个体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草根长成参天大树的故事,数不胜数。曾经沉默的、弱小的或孤寂的人,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卑如苔花、渺如尘埃,同样可以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当个体被赋能以后,组织的存在形态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无数行业的固有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交融成为趋势,跨界和重构成为常态。“去中心化”“零距离”“分布式”的互联网特质,投射到各个传统行业领域。平台化管理的互联网企业运营方式,启发着传统的企业寻求互联网时代的再生之道。在诸多企业中,海尔成为颇有代表性的先行者。传统企业管理的封闭式科层制被打破,企业转型为开放式、自组织的创业平台。用张瑞敏的话说:“过去海尔是海,现在海尔是云。海再大,仍有边际。云再小,可接万端。”在他眼中,海尔已经蜕变成了一家互联网公司。
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互联网与中国的关系,人们将会发现,互联网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重新崛起的时代机遇。经过20 多年的发展,中国站在了数字化浪潮的前沿,从一个亦步亦趋的追随者转变为勇于革故鼎新的*者。在全球市值排名前10 的互联网公司中,中国已经占据了5 个席位。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开始成为中国的新名片。
而在独角兽企业的世界排名中,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数量超过60 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国家。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年轻人艳羡不已。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双11”,已成为世界规模*大的购物节,覆盖全球2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汇聚了全世界1500 万种货品。开启未来的人工智能、共享经济、区块链等互联网*新的应用,即便是一些中国大妈也已经耳熟能详。因为在资本觉醒的年代,这些与她们的投资收益息息相关。
如果一个外国人初来乍到,在体验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于日常生活的渗透之后,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走进未来的错觉。美国硅谷那些向来有些自负的技术天才,正对微信、淘宝等源自中国的互联网创新思维和模式产生着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在西方媒体的版面上,“世界工厂”这个词显然落伍了,取而代之的是“世界创新工厂”。
三
一切肇始于1987 年9 月20 日。那一天,中国科学家钱天白向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了一封内容为“穿越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中国由此成为国际互联网络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当时的人们不会料到,这封言简意赅的电子邮件,会开创崭新的历史。1994 年4 月20 日,又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这天,经过中国科学家胡启恒、钱华林等人不竭余力地争取,一条64K 国际专线将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与互联网连在了一起。中国成为第77 个全功能接入互联网的国家。自此,互联网的神秘之光照到了渴盼早日融入世界数字大潮的中国。面对互联网这个历史上不曾出现的新事物,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们将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做法拷贝到中国,让其在中国生根发芽。而开放的社会环境,则为互联网的壮大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历史的关键之处,往往只有几步。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诞生在美国国防部,而且带着美苏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进行冷战的烙印。虽然这个新技术如何影响未来尚不明确,但当互联网的浪潮在世界激荡时,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并未视之为洪水猛兽,而是从中看到了追寻现代性的新希望。尤为难得的是,中国的决策者,准确地把握住了这次难得的机遇,张开双臂,热烈地迎接这个伟大的发明。在美国1993 年宣布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之后,中国政府紧接着于1994 年做出了让互联网落地中国的决定。1995 年,中国互联网正式开始了商业化应用。接下来,决策者对互联网领域的创新给予了*大限度的支持和包容。每逢关键的时刻,政府层面推出的政策几乎都推动互联网浪潮跃向新的高度。
造就互联网蓬勃发展态势的,还有一股源自市场经济深处的力量,那便是敢于冒险和探索的企业家精神。这种精神滋长于改革开放开辟的新天地中,反过来又拓展着改革开放领域的边界。在中国开辟出一条通向互联网世界的道路之后,嗅到先机的企业家便开始了行动。张树新、马云、丁磊、田溯宁等人,勇敢地和过去的自己告别,义无反顾、无所畏惧地跃向互联网的浪潮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扮演了中国互联网奠基者的角色。基于一种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他们或者凭借技术或者凭借资本或者仅凭对互联网的信仰,试图借助互联网带来的契机助推民族的崛起。他们殚精竭虑地向中国民众普及互联网知识,激发人们对互联网的好奇和向往,并将他们发展成为互联网的用户。“中国人离信息
高速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 米。”这句写在中关村南大街一块广告牌上的广告词,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和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经典话语。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中国互联网的光辉灿烂,归根结底来自数亿网民的推动。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是互联网发展的厚重的土壤。没有哪个国家,具有中国这种互联网用户规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8 年8 月发布的报告,到2018 年6 月,我国网民数量有 8.02 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达到7.88 亿。而放眼未来,中国网民的数量还在呈持续增长趋势。数亿网民就是数亿个节点。他们的思想和创意,他们的参与和分享,他们交往主体角色的增强,造就了互联网的繁荣景象,并推动着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十几年前,网易提出的口号“网聚人的力量”,放在今天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四
在急遽变化的时代中,人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未来。但不论身处何种方位,驻足回望都有其必要性。唯有了解过去的行进之路,才能更好地走进前方未知的地带。
特别是当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不惑之年的时候,对中国互联网的来时之路进行审视,更是别有一番况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中,互联网几乎是*具活力的领域。万物皆流,无物常驻。技术的突飞猛进,让一切都尚未定型。你永远不知道新的力量会在何方突然拔地而起。“我们所有的陈旧观念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社会的古老支柱也正在一个个地倒塌。群体的力量成了唯一没有受到任何威胁的力量,而且它的权威处于不断上升之中。”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写的这句话,用在互联网时代,丝毫没有违和感。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地破旧立新,正是互联网时代的魅力所在,也是改革年代的价值所在。
即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次关于中国互联网的漫长叙事。叙述的时间从1995 年开始,正是在这一年,中国互联网进入完全开放的市场化阶段。这是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变化。正是无数普通人的介入,中国互联网的历史进程才变得丰富生动起来。如果不是向大众开放,互联网不会在改革开放的壮阔大潮中激荡起壮丽景观。叙述的内容虽然因互联
网而生,但又不局限于互联网。在过去的20 多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管理模式以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价值观念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试图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打捞和梳理,发掘出过去20 多年社会变革的基本脉络。叙述的对象既有高瞻远瞩的国家领导人,也有敢为天下先的地方官员;既有声名显赫的商业领袖,也有致力于互联网启蒙和普及的知识分子。当然,还有默默无闻的社会“草根”,他们占据了相当的篇幅。在社会结构发生扁平化变革的时代中,“小人物”聚成的群体注定是一支磅礴的力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