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从小到大学习都非常好,但是害怕交朋友,害怕谈恋爱。

有的人很想好好学习,但就是学不进去,“动不了那个脑子”。

安全感学习力就像计算机的配置和操作系统一样,虽然不像APP应用程序那么显眼,但对一个人的成就和幸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保持好奇心,勇敢地去探索自然世界,在社会关系中更加包容积极。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做事更投入也更有创造力,更可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拥有和谐人际关系,更容易找到相爱的人,并建立长久稳定的亲密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在某一方面缺乏安全感,这个人在这方面就会比较艰难,甚至止步不前。

养育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小孩的安全感和学习力,继而影响一生。

养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有三点:

1、三岁前一定要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

千万不要训练婴幼儿,搞什么定时喂养。

提出训练婴儿,推行“哭声免疫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华生,他长得很帅,也为心理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然而他的三个孩子都重度抑郁,大儿子自杀身亡了,女儿也多次自杀,小儿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婴幼儿就是应该随时被好好满足,不能被训练。没有被及时回应的婴幼儿会缺乏安全感,会印刻在潜意识里,影响一生,产生难以修复的心理问题。

所以对三岁前的婴幼儿,哭了就抱他关心他吧,他玩的时候待在他旁边关注他。这比后来父母说一百遍“专心啊”“好好写作业啊”“去见见相亲对象好不好”,比费无数力气都有用,因为他的潜意识里是安全的,是向外探索的,是想去了解世界的。

2、三岁以后,应该告诉孩子你的真实感受。

就是说,应当采取情感式的民主养育方式,不专制,也不溺爱。

孩子有任何好的表现,如果你觉得不错,就告诉他你很高兴,跟他说“画的太棒了”“唱的真好听”“可真会帮忙”。

如果孩子做错了,让你很生气,你就表达你生气的感受,说“你把我打疼了”“这样做我不高兴”,而不是说“你这样做不对”“你错了”“别人都不这样,为什么你要这样?”

家长只能代表自己的感受,不要代表世界的标准。

有时候一个单纯发脾气的家长,比一个平和而固执地讲道理的家长,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有些看起来平和,但道理一套套的家长,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感受思考的机会。

采用情感教育的方法,孩子认识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可感受、可思考的世界,而不是一个僵化的,不可抗拒的道德体系。

这样长大的孩子人格是自然的、没有太多矛盾冲突的,能内心安宁地追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能看到世界的多样性,能探索,能创造。

溺爱,是不管孩子做了什么,家长都说娃好棒。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别人的感受。他们会以自己的好恶去看外界,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等到长大后,不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等到那时会受挫,会怀疑自我,陷入矛盾。

控制,是不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必须遵从家长的要求。

在控制中长大的孩子,容易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有的看起来很乖,但内心缺乏温暖,要么多疑,要么容易上当;有的会很叛逆,拒绝和家长沟通。虽然长大独立后可能会自我救赎,但难以和原生家庭建立良好的情感连接,那样的路就艰难多了。

3、不要相信所谓的挫折教育

专门的挫折教育不需要的。小孩就跟小动物一样,只要父母不是什么都帮他,代替他做好,那他就一定要学习技能的,学习的过程自然就有挫折。一边学习技能,一边探索未知;一边克服挫折,一边成长心智。这样就好得很。

父母要做的就是给他自由、合适的环境、必要的安全保护、适当地引导,不要瞎操心。

如果说有一种好的挫折教育,那就是,如果你的孩子遇到挫折了,你教他如何面对挫折。而不是没事找事制造挫折让他承受。

是帮助孩子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心灵要有弹性有韧性,而不是家长制造障碍,等孩子栽一跟头,然后念叨:“你要坚强啊,你要努力啊,你要勤奋啊,你要自立自强啊!”

他在家里都感觉不到轻松自在,他潜意识是不安的,怎么坚强,怎么相信自己可以再站起来?

所以信任和支持比什么都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想让孩子聪明又快乐,拥有幸福的人生,就应该遵循养育的规律,用情感去养育孩子。一切真正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健康的心理上的,能感受到快乐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