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的这个生日,可以说过得相当温暖了。
这样的温暖,首先来自齐齐为他送上生日祝福的50多家公益慈善机构。
也来自一群曾经受过他帮助的人们——大家一起为他拍摄了一个视频,祝他生日快乐。
这样的温暖回馈,其实来源于黄晓明十五年慈善路上的点滴积累。
“慈善是一种习惯,是一辈子的事业”,这句话是黄晓明的口头禅,他也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
和慈善结缘,是在2004年。
他一直关注慈善,但由于没有合适的途径,所以当时还没能开始付诸行动。有一次与熟悉的记者聊天,那位记者提到自己家乡四川泸州有不少孩子生活很困难。黄晓明马上记下了,后来委托这位记者帮忙联系,资助了40多个泸州的贫困儿童。
迈出了第一步之后,黄晓明这条慈善之路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他说,“慈善公益,是忍不住一定要去做的事情”。
这样的理念,确实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关。黄晓明在很多采访中提到过,他成长于一个大家庭,也是长子长孙,所以从小爱照顾弟弟妹妹,一直很有责任感,帮人让他感觉到快乐。
在慈善道路上也一样,经常是一些“偶遇”,就让他忍不住出手相助。
吴愿梅就是那个“偶遇”黄晓明的幸运孩子。2012年10月,黄晓明到贵州进行公益活动。
就在这个活动现场,他发现一个女孩子的脚又红又肿,走起路来一拐一瘸。询问之后才知道,这名叫吴愿梅的12岁女孩的父母都是残障人士。为了养家,她小小年纪就要到附近的茶厂打工,补贴家用。
她家庭困难到没有钱买鞋穿,所以在采茶时被毒虫叮咬,一直没有钱医治,所以脚伤日益严重。
黄晓明当时就急了,要带孩子去看病。后来在当地工作人员再三保证本地一定能医好的情况下再作罢,他承诺,会负担小吴的所有医疗费用。
后来,黄晓明还是不放心。辗转把吴愿梅接到了北京医治。后来,还开设了专门的账户,对吴愿梅给予长线捐助,直到现在还在继续。
其实,明星做慈善,一直很容易遭遇非议。
大家最容易诟病的,无非是“一捐了之”。总有人认为明星们捐款做慈善是沽名钓誉,并未真正关心慈善事业的后续发展。
但黄晓明绝不是。
他说过很多次,“慈善绝不是给了钱就走人”。黄晓明在慈善上投入的精力,也不能单单以捐款数额做衡量。
2012年,黄晓明工作室正式设立慈善公益事务部,在那以后,黄晓明慈善事业正式规模化、团队化运作。
日常看新闻报道时,黄晓明就非常关注弱势群体。看到孩子被拐、老人走丢的新闻,他也在琢磨自己能不能做点什么。
2014年,黄晓明的慈善公益团队制作并免费向公众发放了两万条黄手环,反响良好。随后的几年里,又在全国各大城市发放20余万条。
团队在黄手环上设计了一张卡片,领取人需要以自己的名字许诺,当看见路上有人带着黄手环,要主动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并且把这一理念告诉身边的亲戚、朋友。
为了更好的宣传效果,黄晓明亲力亲为,自己当志愿者去老人和小朋友发放黄手环。
所以,我们后来又看来了这样的新闻:黄晓明坚持每年去看望独居老人陆奶奶。也许有人问,这个捐款不就好了吗?
黄晓明心里明白,陆奶奶缺少的不是钱,而是陪伴。
在黄晓明看来,慈善不是一时兴起,不是一捐了之,“慈善是一种态度,只要碰到了就会去做,并且是要坚持一生的事情”。
于是,他在这条路上坚持了十五年。
十五年来,他累计捐款捐物达到4500万元,发起慈善公益项目17项,获得各类公益慈善荣誉23项,还身兼18个爱心代言。
的确,日常生活中,做一件好事并不难,坚持十五年,却需要极大的毅力。
更难得的是,从黄晓明的“慈善语录”就可以看出,他的慈善理念,不是简简单单的捐款捐物,而是要将善行融入生活每个点滴中。
他还说过,“一万人每人捐一块,比一个人捐一万块,更有价值”。黄晓明希望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号召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到慈善队伍中,让这个队伍不断壮大。
粉丝们都跟他有了默契。这样的默契,是从2004年就开始的。
那时候,黄晓明自己片酬都不高,每集8000元,给助理的工资也只能开到每月2000元。但知道自己的一个影迷生病亟需治疗后,他马上自掏腰包拿出2000元,还有些忐忑地问熟悉的影迷,是不是捐少了。
影迷也很实在了,说,不少,你也很穷。然后消息很快在影迷圈传开,大家一起为这位影迷募捐,筹到了8000元。
这是黄晓明第一次带动粉丝一起做慈善。
接下来,黄晓明和粉丝的慈善互动就没停过。2008年,黄晓明奔赴汶川一线救援,粉丝们就在后方参与公益助力;2014年起,黄晓明启动防走失黄手环项目,粉丝们自发成为志愿者,在各地参与黄手环的发放工作。
今年他过生日,各地粉丝又一起送上公益大礼:他们在黄晓明生日前后,在各地发放爱心黄手环。
在《大唐玄奘》上映的时候,黄晓明曾说,要做慈善路上的行者。从未间断并且会一直走下去的慈善路,也是他来回馈观众、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他的“慈善语录”,其实也是他一路走下来的真诚感悟。
黄晓明已在公益路上“行走”了15年,相信未来他会走得更远更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