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话题不断的清朝历代帝王中,道光帝无疑是算是相对缺乏存在感的一位。因其在位时因循守旧,鲜有建树,实在拿不出什么可供后世茶余饭后演绎发挥的话题。

但尽管道光帝循规蹈矩,却不好声色,身为帝王富有四海却克勤克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光帝

道光帝即位伊始,便颁发上谕《御制声色货利谕》,在其中不但阐述了施行节俭的必要性,更是制定了从各方面省钱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道光本人不蓄私财、停止各省进贡、不再增建宫殿,并且将宫廷开销从40万两白银腰斩到20万两。其决心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光帝书法

在倡导节俭上,道光帝并非为了作秀,他用在位数十年的言行一致证明了自己并非沽名钓誉或是一时心血来潮。他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百姓穷困,身为帝王的道光不忍铺张浪费,而对于如何使百姓摆脱穷困,道光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一个字:省。从自身做起,从而带动宗亲百官陪他一块节俭。既然花的钱少了,百姓的负担就减轻了,自然而然就奔向富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光帝与孝全成皇后

为此,道光身体力行“衣非三浣不易”,平时衣服破了就打补丁接着穿,后来被内务府的太监当冤大头宰怕了,干脆就让后宫嫔妃兼职缝补衣服。在吃喝上,道光每餐仅四道菜。除了太后、皇帝、皇后以外,非节庆不得食肉。有次在皇后的生日宴上,道光用打卤面招待满朝文武和宗亲贵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光帝喜溢秋庭图

道光拼命节俭甚至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引领全社会的风气,其根本原因在于从乾隆朝末期就每况愈下的财政问题。然而面对早已每况愈下的国家财政,道光只思节流而不想开元,尽管省出了一部分钱,但根本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危机。作为一国之君,不去大刀阔斧开源兴利,却锱铢必较于吃穿住行到了矫枉过正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鸦片战争

如此眼界格局反映在日常施政上必然不会有好的结果,在海防、边防、黄河治理等方面,只要大臣一提拨款,道光即面露不悦。加上道光才略有限,几无主动作为,长此以往,朝野上也就“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国家形势更是积重难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和法国代表团进行交涉

偏又是在道光朝撞上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道光20年(1840年)在鸦片战争中被坚船利炮轰开国门的清廷被迫在两年后签署了《南京条约》,此后的道光仍苟安姑息、拒绝进取,在数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再次一败涂地,太平天国运动此时也在暗流涌动。清王朝的步步危机自道光朝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