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任何人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印象都是愁云惨淡,那个年代,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统治阶级软弱腐朽、列强磨刀霍霍、百姓民不聊生,可谓是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而我们最终之所以能跳出这个看似万劫不复的劫难,正是因为那时依旧不乏有骨气、有韬略的民族脊梁们在各自的阵营立场上试图驱散时代的黑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津条约商议现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凭借其优越的军事实力在中国沿海长驱直入,接连攻城略地,大有攻取天津威胁京畿之势。腐朽的清政府被迫同西方列强签订《天津条约》,并商定第二年换约。而无论是清政府还是西方列强都对条约内容有所不满,清政府认为有损国威,英法等国认为应当索取更多利益。因此,双方都想通过换约的机会用武力迫使对方妥协。还未从英法联军攻势中休养生息的神州大地再次战云密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咸丰帝

清政府认为,洋人的海军船坚炮利,无往不胜,不能在海上与之硬碰硬。而借助岸基炮台实施反登陆作战似乎是唯一可行的办法。鉴于此,咸丰帝下旨,令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通礼部尚书瑞麟经营大沽口炮台,整军备战。

僧格林沁自身武艺高强且久经沙场,颇有大将风度。曾指挥蒙古骑兵重创太平天国北伐军,俘虏统帅林凤祥、李开芳,凭军功晋亲王爵。多年的戎马生涯使这位沙场老将相信,只要部署得当、指挥有方,清军有能力击败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僧格林沁

临危受命的僧格林沁亲赴大沽口视察防务,片刻不停地指挥官兵百姓抢修炮台。使大沽口炮台焕然一新,由先前的四座炮增至六座,并在入海口增设了五座炮台,除从各地征调的六十余门火炮外,他还想尽办法购买了23门新式西方火炮,可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1859年6月20日,列强修约团队率21艘战舰、2200多名士兵驶进大沽海面,并蛮横拒绝了清政府规定的路线,要求在大沽登陆。察觉对方偷袭意图的僧格林沁下令:“我军现守大沽海口,观衅而动……该夷如敢突入,即行开炮轰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5日,英国海军少将贺布亲率12艘战舰冲向大沽海岸,试图用舰炮压制清军,从而掩护海军陆战队登陆作战。僧格林沁沉着指挥,敌军战舰驶近海岸后才下令开炮。清军的火炮均经过精心伪装,没有暴露位置,突然开火打得英法联军措手不及,又因为舰队已驶近海岸,机动性大打折扣,几乎无法躲避。一时间联军军舰纷纷中弹,激战至下午,包括贺布的旗舰在内共四艘军舰被击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调整部署后,联军继续进攻,并用舰炮掩护海军陆战队强行登陆。而早有准备的僧格林沁令先前增设的南北炮台开炮轰击联军的陆战队,与此同时,一千余蒙古骑兵也赶来阻击联军登陆部队。在僧格林沁布置的纵深防御、层层阻击下,联军在海岸上根本无法立足,最终在夜幕掩护下仓皇撤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战历时一昼夜,以英法联军的惨败而告终。敌12艘战舰被击沉击毁四艘,重创六艘,俘虏两艘。击毙和俘虏英、法、美联军共五百余人。而清军仅阵亡32人。取得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近20年来,中国反侵略战争的第一个当之无愧的胜利。虽未能改变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局,但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不畏强权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