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无底洞,治不好。”

上周微博热搜有个很揪心的话题——8岁小男孩患白血病,父亲拒绝给儿子治疗。

医生说,治愈率80%。面对劝说,父亲翻来覆去说“治不好”。

而这份执拗来源于在网上检索的该病治疗结果和医生说的不相同。我专门搜索了“白血病”“治疗费用”等关键词,传递出的信息是——花高昂的治疗费也很难治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父亲,是典型的陷入牛角尖里出不来。新闻才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说可以发起募捐来帮助这个孩子。我认为这都没问题,但是父亲的思维不转变,他也只会认为这种募捐是没有意义的。

果不其然,事情发酵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周的时间,小男孩已经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救助,但父亲依旧固执己见。

现在的信息爆炸让一部分人宁可信“搜索”也不信专业知识,他们会在网上找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案例来跟自己“生搬硬套”,一旦专业人士所说和他搜索的结果不一样,他就会滋生强烈的抗拒。

这种信任危机,甚至比病还让人感到绝望。

为什么说专业知识值得信任,是这些爆炸的信息不真实吗?

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也专门咨询了血液科医生。

得出结论:白血病分为很多类型,根本不可能一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急性和慢性

髓系和淋巴细胞

类型、危急程度(标危,中危,高危)

......

治疗费用也难以一概而论。

化疗DA 方案、HA 方案、DAE方案、VP方案、VDLP 方案等等

1-6疗程,首个疗程5-6万,其余疗程1-2万

自体移植20万-30万,异体移植60万-70万

输血,低至几万,高至十几万

感染、并发症、排异

年龄、体质

......

总体的费用从几万到几十上百万的案例都有。

从网络或者身边人获取的信息,某人得了某种类型白血病花了多少钱,或许真实,但不适用,参考价值有待商榷。

医生针对个体做了详细检查,综合诊断,告知治愈率可以达到多少,费用大概需花费多少。

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可信呢?一部分人宁信第一种。

我个人信任第二种。不完全因为医生是权威,是专家,我相信他所掌握的白血病的信息比我在网上搜集到的多得多;也是因为医生凭借他的专业与经验,拿到我的检查报告,制定我的治疗方案,“我的”两个字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不信任其实很常见。

小男孩的新闻刚出来时,一部分专业和非专业的人士在呼吁保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意思的是,还有一部分人他们从网络和朋友身边多少听闻了一些关于保险的东西,但却不完全了解保险,于是,给所有“保险”相关的都打上了“不值得信任”的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告诉他——保险没想象的那么贵,短期健康险一年几百块钱,越是普通的家庭,抗风险能力越弱,也越需要保险。

他不信。

你告诉他——医疗险主要对冲医疗费用,重疾险主要弥补收入损失,重疾险才规定了疾病种类,25种高发重症都有保障。

他不信。

你告诉他——这一款产品xx病理赔宽松,性价比高,可以解决你的需求。

他不信。

......

我的硕士论文,刚好研究了风险沟通及信任、信息偏向性这个的话题。

这部分人群,从各种渠道接收到很少很少的信息,刚好接受到的信息是关于保险的负面信息,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带有负面偏向性,我们会在脑子里不断强化这部分负面信息。

当专业人士想再利用正面积极的信息扭转群众负面的想法时,变得极为困难。

结果就是,信任危机愈演愈烈。

信任危机是新时代信息爆炸下的必然产物。

因为信息接触的局限性、大多数人的负面偏向性,作为某领域的非专业人士,难免会片面,而片面观经过发酵,逐步侵蚀对专业的信任感。

若想去逆转这个过程,一切的沟通,得从建立一点信任开始,尽管这个工程十分费时费力,甚至不那么讨好。可是,没有捷径。

而取得别人信任的前提,是专业与人品值得起那份信任。

最后,祝愿文中的小男孩早日康复。

室长之言:本来这篇文章想围绕白血病的花费,以及社保报销有限,给大家说下,一年几百块钱的短期健康险也很必要,每个家庭都买得起,唤起一点保险意识。但转念一想,背后的信任危机,比保险意识缺失更紧迫。没有信任,各种尝试唤起大家保险意识的方式都是无用的,所以就当抛砖引玉了。在风险和保险沟通的事业上,还得一起加把劲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