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者“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逢年过节,或举行婚丧大事,农人们常常请来演唱。

临渭区流传着一种叫“碗碗腔”的皮影戏,起源可能在汉文帝时期。渭南艺人世代相传着一首诗:“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清代剧作家李芳桂写的十大本,把碗碗腔皮影艺术推上高峰。渭北的“一杆旗”杜升初名扬秦东,德庆皮影戏唱红了陕甘两省。

碗碗腔皮影戏以上等牛皮为原料,刀工精细,线条明畅,颜色艳丽,所雕宫殿军营、绣阁书房、桌椅门窗、花木怪石形象生动;文臣武将,才子佳人、工农兵商、男女老少惟妙惟肖。唱腔曲调曼声而下,幽雅清新,词意已尽,余韵犹存。一说因主要击节乐为小铜碗碗而得名;一说因领奏乐器旧称“阮弦”,故名“阮儿腔”,后称“碗碗腔”。

碗碗腔皮影戏舞台设备极为简便,不论平原山区均易来去。皮影艺人说的好:“七长八短,五页大板,四条撇绳一挽,十二根钱串(指细麻绳),六页芦席一卷,撇下一镢,你再别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