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一回,刘、关、张首先出场。

一个是卖草鞋织草席的贫家子弟,一个是开酒店卖猪肉的商贩,一个又是闯荡江湖的流浪汉。他们都是社会上的下层人物。

于是,聚集在看台下面的观众或听众,都很高兴了。他们看到这三个人的身分同自己相差不远,都是下层社会出身,而又都是有本领的英雄。

故事开展,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他们又感到很亲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封建社会的下层民众,有句老话,道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因为谋生计也好,图发迹也好,他们都不能不依靠朋友的帮助。他们享受不到“封荫制度”,不像公子王孙一生下来就有个当官袭爵的资格。他们要凭双手去奋斗。但是个人力量孤单,为了闯荡江湖,就要交结朋友。朋友固好,却总不及兄弟的亲密,于是就自然产生了所谓“金兰结义”,又叫“拜把子”,把朋友的关系拉近一大步。

在旧社会,结义是很普遍的现象,有它的客观原因,而且那起源也甚早。秦末农民大起义时,刘邦和项羽就是在反秦战争中结为兄弟的。北齐时,王绍信同大富人钟长命结为义兄弟,见于《北齐书》。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说:“四海之人,结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义敌,令终如始者,方可议之。

…比见北人,甚轻此节,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观貌,不择是非,至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可见南北朝时的社会风气。《南史》载宋明帝与苏侯神像结为兄弟,以求福助,更是怪事了。大抵越是处境不利,急需帮助的人,就越要结些义兄弟,这些人又以下层百姓为多。《三国演义》的作者(更早的是说书人)深知群众心理,有意把刘、关、张的君臣关系变成兄弟关系。从此,“桃园结义”便成为佳话深入民间。

这是民间艺人对三国历史的第一个改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书里本来只有这样的几句话:“先主(刘备)与二人(指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不过说他们的关系亲密到像兄弟一般,自然并无结义的事。至于“寝则同床”,也并不等于便是兄弟。刘备投靠袁绍时,关、张失败,只和赵云在一起,也是“与云同床眠卧”,何尝又不是“恩若兄弟”。大抵刘备为人,是很重友情的,所以也能得朋友或部下的死力。这确是他能够以一个“贩履织席小儿”而卒于成“帝王之业”的原因之一。

不过民间艺人也有他们的庸俗的一面。

元人杂剧有一出叫《桃园结义》,先写张飞开了一间肉店,故意在地上放了一把屠刀,用千斤大石压住,吩咐庄家:

有谁能搬开石头拿出刀子,就切肉送他,不取分文。恰值关羽路经此处,搬开大石,取出屠刀,却不受赠送的肉。事后张飞知道,寻到关羽所住的招商店,与他结拜成为兄弟。过了不久,关、张二人同游街市,看见一人“耳垂过肩,手垂过膝,隆准龙颜,实为贵相”,便请他到酒店喝酒。原来此人正是刘备。

关、张二人频频劝酒,刘备大醉,伏在桌上睡着,只见此时出现了怪事:

关羽:“兄弟,你见么?他侧卧着,面目口中钻出条赤练蛇儿,望他鼻中去了。呀呀呀!眼内钻出来,入他耳中去了。兄弟也!你不知道,这是蛇钻七窍,此人之福,将来必贵也。等他睡醒时,不问年纪大小,拜他为兄,你意下如何?

原来关、张二人同刘备拜把子,只是看到他“蛇钻七窍”,是个福相,将来必成贵人。这就未免把这场“结义”弄得庸俗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还有奇怪的一层:这个杂剧一再强调“不问年纪大小”。先是由关羽说:“不问年纪大小,拜你为兄。”“哥哥,您兄弟拜德不拜寿也。”再又由张飞唱:“俺虽是孤穷无德,寿年高,你须是枝叶名门不轻薄。”照此看来,关、张二人的年纪竟都比刘备为大了。只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关、张是屠狗之辈,才认刘备为兄。看来,宋元之间,民间的结拜兄弟,不少就已经是只问财富地位,不论年龄大小的了。

民国初年出版的一本《小说丛考》,其中有一段说:“刘、关、张桃园结义,人固知其刘备为兄,关、张为弟也。殊不知论其年龄,关羽实长刘备一岁,张飞则少刘备四岁。其认刘备为兄者,盖备于此时身无尺土,关、张虽得其主,未能定君臣之分,故且认之为兄,其意实已君之也。

《关公年谱》认为关羽比刘备大一岁,不知是何根据;但却与杂剧《桃园结义》不谋而合,则是很有趣的。 罗贯中到底比民间艺人高明一筹,他的《三国演义》,写结义的目的,是在于“破贼安民,共举大事”,把“蛇钻七窍”的神话一笔删掉。至于年纪,却又含糊地说:“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根本不说谁的年纪大。他知道民间固然有“拜德不拜寿”的习惯,但是放到刘、关、张身上,又未免有点庸俗,还是含糊一些为好。这却把许多读者都瞒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