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豹战机即歼轰-7,对外名称FBC-1(JH-7),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型战斗轰炸机。由中国西安飞机制造集团与603研究所合作设计制造的一款战斗轰炸机,其主要设计用以进行战役纵深攻击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标攻击,可进行超音速飞行。

在战斗机世代上划分属苏系四代战斗机,美系划分标准为三代战斗机,该战机于1973年开始研发,至1988年首次试飞,在1998年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其改良型歼轰-7A则在2004年公布。

飞豹战机作为中国第一个完全独立设计的现代化机型,在设计上采取了消化吸收与自力更生并举的方法。在坚持独立发展同时,也根据国外航空技术发展的进步,将国外很多先进机型的设计特点吸收并应用在飞豹战机的设计中。飞豹战机的结构设计综合了国内的航空发展成果和国外多种飞机的合理设计,整体设计比较协调,能够利用不算先进的航空制造和材料技术,在1980年代末设计出在空气动力和机体结构上达到国际1970年代中期先进水平的战斗轰炸机,体现出了设计和生产人员极高的理论与实际技术应用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是唯一可覆盖南海地区的机型

据参加航展的英国《简氏防务》记者评论说,飞豹战机设计合理,航程远,载重系数高,在综合性能方接近国外同类飞机性能水平。飞豹战机的机体内部有效空间大,可以安装较多的燃料和设备,大量的空间还有利于在后续改进中增加设备。从外表上来看,该机的工艺明显好过以前的中国战斗机,甚至优于苏-27和苏-30K。是当时中国国产战斗机中唯一可以覆盖南中国海地区的机型。

曾在东海与日机对峙不落下风

据报道,2001年5月日本航空自卫队前一佐福岛丰文在接受右翼杂志采访时披露,1997年11月23日一架日本海自的P-3C反潜巡逻机在“尖阁列岛”(即我钓鱼岛,原文如此请读者注意鉴别)附近海域截获到地面大型远程警戒雷达信号,上午9时43分,日机再次截获通常用于战斗机的X波段雷达信号。日方起飞两架空自的F-4EJ战斗机前往该海域,并在钓鱼岛以西海域上空与中国战斗机相遇。

据日军飞行员福岛丰文事后描述,在此之前他们从未见到过这种战斗机,中国飞行员似乎是迎面径直“撞”向日机编队,在迫使日机采取紧急规避动作之后又强行贴近日机与之进行“编队飞行”。福岛丰文坦承日方借机拍摄了大量中国新型战机的照片,但他同时强调说“中方飞行员也在进行同样的事情”。

中国新型战斗机给福岛等日机飞行员留下了深刻印象,该机从外形上来看有些类似“美洲虎”或三菱重工的F-1攻击机的放大版,但该机的机动和敏捷性要超过日机飞行员所熟悉的歼-8战斗机,在与F-4EJ对峙时显得游刃有余。最让他们感到吃惊的是该机的航程非常大,按照福岛以往的经验,中国飞机受航程所限一般打个照面就会返航。但是这一次中国战机与他们周旋了很长时间,直到F-4已经感到非常吃力不得不返航的时候,中国飞机似乎还没有掉头的意思。后来才知道,这种从未见过的中方飞机就是“飞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99年10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而在北京举行的盛大阅兵式上。由6架“飞豹”所组成的战机编队与其他127架中国空、海军和陆军航空兵的飞机掠过天安门的上空,展示当代中国强大的现代化空中武力。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航空武器装备发展受到国外长期的全面封锁,造成了中国航空装备在1980年代初期严重的落后于国外。国外大批量装备现代化战斗机的时,中国主力空中装备仍然是落后20年的轰-5、歼-6和强-5,达到第二代中期技术水平歼-8II到80年代末期才发展完成,三代战斗机更是连样机都没有搞出来。在困难的情况下发展飞豹战机的难度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中国发展的现代化攻击机,飞豹战机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飞豹战机的发展完成不但给我军提供了一种填补装备空白、综合作战性能较好的作战飞机,更重要的是通过走过整个的研制过程,使中国航空工业和军队都得到了设计和使用先进对地攻击机的经验,提高了海、空军的打击力量。通过独立走出的战斗轰炸机的研制道路,还可以为后续更先进的型号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