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世界究其根本还是由男人和女人构成的,虽然人类历史总是刻意忽略女性,但每当有女性成为一个时代的主角,就必然是史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吕雉、比如武曌、比如慈禧,比如今天小编要写的这个北魏文成文明皇后:冯太后。

汉女入宫——幼女冯氏的悲苦童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灭北燕,北燕废太子被冯朗被迁至长安居住。公元441年,冯朗的夫人王氏诞下一女,她就是后来的冯太后。

按照正常的轨迹,冯太后虽然出生北燕亡国皇族之家,但富足的生活应该还是能保证的。但就在冯太后出生不久,冯家发生了两个大变故。先是她的叔叔冯邈在北魏与柔然的战斗中战败,随军的哥哥冯熙出逃,被带到了氐羌部族中生活;接着,父亲冯朗因为受当时一桩大案株连,被太武皇帝拓跋焘下令诛杀。

随后,年幼的冯太后按北魏惯例被没入宫中,成为了北魏宫廷内的婢女。所幸的是,当时冯太后的姑姑冯昭仪正在宫中,她是拓跋焘喜爱的嫔妃,所以进入宫中之后,冯太后便由冯昭仪抚养长大,冯太后在宫廷的成长过程中被史书记录了11个字:“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

冯太后——北魏帝国第一个活着成为皇后的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太后,汉人,幼年进宫。公元452年3月,太武皇帝拓跋焘殡天,公元452年10月,12岁的“世嫡皇孙”拓跋浚继位。大约在公元454年,13岁的冯太后被14岁的小皇帝选为贵人。

公元456年元月,拓跋浚册封年仅1岁多的皇子拓跋弘为太子,按照北魏早期“子贵母死”的制度,赐死了拓跋弘的亲生母亲李贵人。同年,拓跋浚册封15岁的冯太后为皇后,将太子拓跋弘交给她抚养。自此,冯太后成为了北魏第一个汉人皇后

实际上,北魏朝皇室的后宫嫔妃也多有汉人,比如拓跋焘的亲生母亲杜氏就是汉人,后来也被追谥为“皇后”。但因为北魏朝“子贵母死”的制度而被赐死,所以冯太后身份的说法,更准确的应该是:北魏帝国第一个活着成为皇后的汉人

15岁的冯皇后的后宫生活是怎样的?网络中有说法说:冯皇后与拓跋浚的关系非常好,时时想着为拓跋浚分忧、排解烦闷,然后还有各种故事。但在小编查阅史料时候没找到,只能大致作如下三点推测:

一、冯太后一定协助或长时间陪伴过拓跋浚处理政务。这点从后来冯太后处理危机时的手腕,以及后来政务的处理初起与拓跋浚几乎一脉相承都可以看出来。

二、冯太后应该很爱孩子,所以应该对拓跋弘很好,但她自己没有过孩子。小编我说冯太后很爱拓跋弘,估计会被人质疑。但我不在这里解释,后面我会解释为什么。

三、冯太后与拓跋浚的感情的确非常好。公元465年5月,拓跋浚突然去世。史书记载,拓跋浚去世三天后,皇宫按管理焚烧拓跋浚身前的御服器物,冯太后难忍悲伤,自己跳入火中,幸好左右及时将冯太后救出,冯太后昏迷很久才醒过来。阴谋论者肯定会武断的认为是冯太后在装,但小编我实在找不到装的必要性,她已是皇后,即将登基的拓跋弘才11岁,还是自己一手养大的,装给谁看呢?

不管怎样,24岁的冯太后成了寡妇。

铁娘子都是逼出来的——冯太后首露峥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465年5月,拓跋浚去世,11岁的太子拓跋弘登基。这时候,北魏朝廷出现了一个图谋篡位的权臣——乙浑。

拓跋浚一死,乙浑就开始图谋篡权。他利用权势,诛杀反对他的朝臣,并与宫中宦官尚书勾结,屏蔽宫中与外界的联系。史书记载:百官震恐,计无所出。

看到儿子拓跋弘控制不住局势,冯太后站了出来。公元466年3月,在冯太后的幕后操控之下,令拓跋丕、陇西王源贺和牛益等人率兵收捕乙浑,很快乙浑被捕杀,并夷三族。

乙浑之乱之后,冯太后知道儿子拓跋弘年幼,控制不了朝政,于是宣布临朝听政。在冯太后的主持之下,乙浑余党被灭,北魏动荡的局势被平息。

公元467年8月,北魏皇宫一声婴儿啼哭,皇长孙拓跋宏出世。这声啼哭将打破所有人对冯太后擅权的指控。

此时的北魏朝廷,内乱已平,皇帝拓跋弘也已14岁了。冯太后的母性爆发加上认为拓跋弘已能掌握朝政,于是在临朝听政18个月后宣布不在听政,一心照顾抚养皇长孙拓跋宏。

风流冯太后——母子反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467年8月,冯太后真如自己所承诺的一样,将政事交还了小皇帝拓跋弘,安心的照顾、抚养皇孙拓跋宏。但是,后宫的生活是寂寞的,请大家不要忘记,此时的冯太后实际年龄也只有26岁。

北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帝国,本身男女之防就不是很严。事实上,朱熹之前,中华民族对男女之事也没有那么保守。对于26岁的冯太后来说,她也需要爱情、也需要解决生理问题。于是,她开始留意美男子,让他们来给自己作伴。

第一个与冯太后作伴的应该是一个叫李弈宦官子弟,史书称其仪表堂堂,风流倜傥,多才多艺,善解人意。但北魏皇帝拓跋弘受不了了。抛弃你今天的思维逻辑吧!当时,如果拓跋弘不将冯太后当母亲、没有感情,又哪会在乎?

公元470年,拓跋弘通过找李弈兄长李欣的麻烦,杀死了李弈以及他的几个兄弟。冯太后得知后,无比伤心。为了报复儿子拓跋弘,冯太后再次参决国政。在冯太后的强大压力下,公元471年8月,拓跋弘宣布禅让,不满5岁的皇太孙拓跋宏即位。这一年,太上皇拓跋弘年仅18岁。

之后,冯太后还有很多风流韵事,在北魏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小编我无法评判对错,但按冯太后的年龄来说,应该理解吧!关于冯太后的风流韵事,网上喜欢走下三路的文章很多,但不是本文重点,小编我就不一一说了。

冯太后的好儿子——拓跋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拓跋弘,北魏献文帝。史家评价:聪明睿智,才学早成,多能多艺,决断果毅。这就是冯太后从不足两岁养大的孩子。

北魏早期皇帝,最让人惋惜的就是短命,最让人敬佩的就是努力。拓跋弘也一样。公元471年8月,拓跋弘将皇位禅让给了年仅5岁的儿子拓跋宏,荣升太上皇。然而,他并没有因为成为太上皇就以为自己可以醉生梦死。

史书记载,拓跋弘成为太上皇后,迁居崇光宫,宫中条件简陋到甚至宫阶都只是土筑的。而冯太后也只是名义上重新临朝听政,实际政事其实依然交给拓跋弘在处理。

公元472年2月,柔然来犯,拓跋弘以太上皇的身份御驾亲征,大败柔然。公元476年,拓跋弘在永安殿逝世,与父亲拓跋浚的死亡一样,史书同样只记载了结果,而没有原因。有史家猜测,拓跋弘是被冯太后用毒酒害死的,但也仅是猜测而已。

因为一个细节必须注意:拓跋弘并不是死于他的寝宫崇光宫,而是死在永安殿。北魏永安殿的作用应该是接见朝臣。

铁娘子二次临朝——皇孙拓跋宏养成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476年,太上皇拓跋弘去世,小皇帝拓跋宏9岁,显然并不足以自己处理朝政。此时的冯太后才真正重归朝堂,二次临朝听政。

就在未来14年的临朝听政中,冯太后对北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史称:太和改制。在改制的过程中,冯太后时刻不忘培养小皇帝拓跋宏,尽可能让拓跋宏参与政事。为了更好的教育拓跋宏,冯太后甚至亲自编写了教材,史籍中记录有《劝戒歌》三百多篇和《皇诰》十八篇,可惜这些教材只留有名字,具体文字并没有遗留下来。

就在冯太后的悉心教导下,拓跋宏逐步成长,未来将成为北魏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冯太后生活节俭,对朝堂上的大是大非绝对严格,但对生活中奴婢的小过错却从不计较,一笑了之。这些个人品德上的优点也几乎像复制一样刻在了拓跋宏身上,直至冯太后死后都没有改变。

公元490年10月,冯太后去世,享年49岁。随后,23岁的拓跋宏亲政。北魏一朝将迎来最大的盛世。

后世,多将北魏各种制度改革、汉化改革之功归于拓跋宏,但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冯太后与拓跋宏共同建立的功绩。如果非要较真谁的攻击更大一点,恐怕拓跋宏是比不上冯太后的。

北燕皇室遗孤冯氏,汉族人,史上未留其名,曾被称为冯氏、冯贵人、冯皇后、冯太后、冯太皇太后,死后谥号:文明皇后。短短49年人生,辅佐北魏朝三位君王;两度临朝听政,执政时间长达约15.5年。虽其一生始终以辅助夫君、儿子、孙子为己任,虽其一生始终只将视野集中于如何让北魏帝国强大,但她的改革对于未来封建王朝政治体制有着巨大的影响,更对于民族融合有着不世之功。她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后”。

PS.写本文之前,小编还有个小小的野心,想用一篇文章搞定冯太后,然后发现根本做不到。所以本文还是重点写冯太后作为一个女人的一生。下一篇将会讲述冯太后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