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超日债”事件使得2014年成为我国债券违约的元年,但是从今年各方面的数据来看,2018注定成为债券市场信用违约市场化的元年!这点可以从笔者前期发表的文章 1165亿!年内债券违约规模创历史之最! 2万亿城投债即将到期 违约潮能否再现 中找到根据。我们前期分析的各种导致债券违约的因素,都是基于企业内部,如经营层面何财务层面等,政策环境层面,如货币收紧和强监管等。唯独忽视了信用评级公司,作为市场重要参考指标的发布者和信用风险的鉴别者,这些信评公司是否也出现了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

当前债券评级服务的提供者主要包括:中债资信、大公、中诚信、联合资信、鹏元和东方金诚。从2014年第一只违约债出现至今,违约的310只债券中,可公开查询到的评级记录有186只,我们对这186只评级发布者进行统计,如下图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统计结果来看,联合资信“一家独大”,占据了45.6%。笔者继续深挖联合提供信评服务的主体后,不出所料,有重大惊喜。市场上很多违约明星企业,都出自联合之手,如天威、东北特钢、丹东港、大连机床等。

笔者进一步查询2017年联合的违约比例,根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的数据来看,违约比例高达4.4%,远高于其他评级机构和债市整体违约比例。

评级公司内部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根据数据来看,水分确实不少。在笔者来看,这些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发行人付费制的存在,另外评级服务市场的竞争也较为激烈,导致不良竞争和风险的积累。目前的评级市场亟需监管和整顿,让评级机构真正发挥作用,鉴别风险,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