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门镇因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所在的黄河“人门”、“神门”、“鬼门”三门而得名。它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国家级贫困县平陆东部山区贫困程度较深的一个乡镇。全镇14个行政村中,就有12个贫困村,391个贫困户,1175个深度贫困人口。

1970年4月出生的王丽萍,大学本科毕业之后,1999年3月积极服从组织安排,毅然告别工作了10个年头的县政府机关,下到贫困程度较深的平陆县东部山区从事乡镇工作。30年的工作历程,20年她都是在这穷乡僻壤度过,她从一个花季少女磨炼成一个巾帼女杰。在这里,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副乡长、党委宣传委员、镇长,一直干到镇党委书记。

岁月的轮回更替,她变得是年龄、容颜、工作岗位,不变的是那颗“为民服务、脱贫致富”情怀和决心。她连续三次放弃调动的机会,虽然多次被省、市、县授予“三八红旗手”、“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委书记”等光荣称号,但忍受了诸多的撇家孤寂、孝老抚幼、积劳成疾的折磨和痛苦,她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使命和担当,默默地坚守着、奉献着。

整地—整出丰产田

三门镇,有将窝、刘庄等8个村分布在垣面之下与黄河之上的向阳坡上。这些村,要么易地扶贫搬迁形成空壳,要么这一片那一块耕作不便。多年来群众生产靠人背肩扛,收成靠天雨照顾,收入毫无保障。

这些村村寨寨,农业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哪里?无疑是摆在眼前的大难题。

面对复杂的地理条件和艰巨的工程量,群众认为不切实际,认为是搞政绩工程,认为是搞形式主义。面对群众的不理解,她带领镇村干部,一家一家走访,一户一户动员。

2013年以来,王丽萍和她的同事们经过多方争取,在国土部门的支持下,完成寨后等9个村的平宅造地、平沟造地等土地整理项目,增加了农田7700亩。这些整理的土地不但地块大了、地面平了、连成片了。而且,实现了排洪、灌溉、道路三配套。面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缺失,他们将这些土地承包给有能力、会管理、懂经营的大户手中,进行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促进了增产增收,使群众受益匪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路—修出便民道

行路难是制约三门经济发展的瓶颈。上任伊始,王丽萍就把道路建设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去抓去干。她提出了“围绕中垣、沿河两主干,开通望原至徐滹沱、席家坪至禹庙、寨后至过村三条线,实现“一大四小五个循环圈”的道路建设整体思路。多年来,她到县城、下运城、走太原、上北京,不知跑了有多次,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因为没有起步资金,她能省就省,出门尽量坐公共汽车,住最便宜的旅店,一天只吃一顿饭,也是常有的事。有时为了见到领导,一等就是一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18年底,王丽萍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先后争取资金近5000余万元,完成了望原、狮沟等12个贫困村的通村路,高标准完成了黄堆至淹底、席家坪至禹庙、寨后村至过村等4条循环路和147公里的街巷硬化,形成了镇进村、村连村、户通户的交通网络,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引水—引出幸福泉

三门镇两道垣之间的刘庄沟上游是平陆70年代初建设的大河庙水库。然而,通往该镇的涵洞、渠道由于年久失修,基本报废。天旱了,放不来水。天涝了,水又白白的排向沟里。所以三门镇多年都是“天涝种不成,天旱种不上,沟里在流水,垣上在等天”,农民吃水难,农业无保障。

多年来,王丽萍不仅争取项目投资,而且亲自带领全镇干部群众投入到工程建设之中,在水利建设上,迈出了五大步。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争取以工代赈和烟水配套投资1000多万元,历时近10个月,开凿盘山渠道、打通穿山涵洞、架设引水管道,把6100米外的大河庙水引向了三门垣。2013年4月至9月,又争取以工代赈资金200多万元,建塘坝、凿山石、铺管道5800米,经过5个月的艰苦奋战,把西流沟的天然水引到了望原垣。同年,投资525万元,完成了将窝水库除险加固、将窝沟流域治理、马村等六村的人畜安全饮水3项工程。2015年,投资500万元,完成了三门村黄河提水和其它村机井电灌配套提水工程。2016年至2018年,又投资490万元,完成了12个贫困村的19处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为三门镇贫困群众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些工程的实施中,王丽萍同机关的男同志一样,凿石筑涵、挖渠背管,有时在山上一呆就是一个整天,啃干馍、喝凉水,毫不示弱。当清凌凌的泉水流进三门两道垣的时候,群众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这掌声中,充满了群众对王丽萍书记的一片赞誉,一片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调产—调出增收业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产业增收则是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和巩固脱贫的重要支撑。三门垣土壤、气候、水份适宜,小麦生长期长,品质十分优良,被确定为全省有机小麦示范基地。在保证万亩有机小麦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她带领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围绕“人均一亩干果林,户有一名务工人,村村都有经营体”的目标,“党支部带领、村委会服务、合作社经营、社会化帮助”,最大程度撬动农业产业发展。

2011年以来,她引进的优质大红袍花椒品种,在退耕还林地先行种植6000余亩,至2018年又发展至14000余亩。同时,为了实现花椒的就地转化增值,又搞起了花椒深加工企业,让单一的花椒颗粒销售变成花椒粉、花椒油、合成调味面的综合销售,让“山姑娘”进了城市、上了超市,群众也增了收入。

连续多年,她带领镇村干部、群众多次外出参观学习,实地考察,精心动员,率先带动,成片栽植,以点扩面,大范围推广。仅一年时间全镇3个村连片种植中药材4000余亩,使中药材成为了沟坡村发展经济的又一项致富产业。

针对中条山下的有利条件,她适时倡导产业发展“上规模、抱拳头、打品牌”。目前,全镇组建了花椒、药材、养殖等专业合作社21个。同时,利用黄河古栈道、三门峡大坝、米汤沟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各项产业齐头并进,形成了经济增收的绝对优势。

万亩有机小麦示范基地、千亩药材生产基地、万亩花椒生产基地等产业竞相发展,养猪养鸡示范基地、农机合作社等配套服务相继跟进,使三门镇靠产业增收的步伐大大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日子也指日可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扶贫—扶出新天地

三门,做为平陆这个国定贫困县的深度贫困镇,脱贫攻坚的任务繁重而艰巨。赋职三门以来,她“借机、借力、借势”,利用大好的扶贫政策,“见缝插针、挤缝插针”,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整合涉农扶贫资金,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建设、扶贫产业开发,使贫困三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今,踏上三门的土地,路、林、管网配套齐全,排水、用电、网络应有尽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中广核的风电设施比比皆是高耸入云,村村建起了群众活动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文化广场,13个村建起了设施、器材、药品齐全的标准卫生室并配备了经过正规培训的乡村医生,243家贫困户乔迁进了危房改造后的“新居”,11340亩退耕还林地恢复了植被,农村电网改造和变台升级实现了村民动力用电全覆盖,为每个贫困户交纳大病和房屋保险并实施了健康扶贫双签约服务,对贫困妇女全部免费进行了两癌筛查,全镇居民全部参加了新型医保、新型社保,农村低保五保应保尽保,60岁以上的老年人领取到了养老金,幼儿入园、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中高职学生、大学生也都领上了补助资金。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她还多方联系、广开渠道,组织产业技能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达到4579人次,扩大务工门路,促进自主脱贫。介绍545贫困人口外出务工,选派61名贫困人口担任护林员,增加家庭收入。吸收150余名贫困人口,参加造林扶贫专业合作社,实施生态绿化和黄土高原治理项目,增加人均收入。新上的5个包装袋加工车间、7个农副产品收购站、加工厂,使不少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就地挣钱。同时,通过土地租赁、资产承包、经济林开发、基地建设和光伏发电,全力壮大集体经济促推贫困村经济破零和脱贫致富。

三门镇的群众谈起扶贫攻坚和村镇变化,感慨地说:党的扶贫政策真好,关键是我们还有王丽萍这样一群好领导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一个农民的女儿。农村的广阔,农业的重要,农民的贫困,我深有体会。今后,我要继续发挥一个妇女干部敏锐的智慧,自强的精神和扎实的作风,继续用自己真诚的服务、热心的帮助、精心的努力,为百姓群众脱贫致富做出更大的贡献,三门镇变化不起来,我就没有调回城的打算。”这是王丽萍书记面对10000多乡亲父老发出的郑重誓言,也是她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