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加强过程考核才能淘汰“水课”

前不久,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倡要全面整顿本科教育教学秩序、严格过程管理,淘汰“水课”。《人民日报》专门刊载相关专题报道,报道中罗列了很多调查数据,这些数据反映,超过76%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水课”多,89%大学生赞成淘汰“水课”。而大学生们普遍反映考试把关不严、课堂纪律散漫是“水课”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教育部门多次下发文件要求改进教学质量。依据笔者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近两年对教学的要求已有所提高,不仅在过程管理上比以往更严格,而且将学生对课程的打分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强化了教学态度教学效果与职称晋升的关联程度。这些调整对有的老师来说无所谓,有的老师则认为增加了工作量也增加了压力。

对比西方国家的大学教学,我国高校的放羊式教学确实是一个痼疾。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管理习惯,高校对教师的教学要求非常宽松。在以往部分高校的教学评估中,发现了不少教师失职导致的大大小小的教学事故,其中有的直接影响到学校声誉。教师对教学要求不严,于是学生也形成了“高校是天堂”这样的共识,学生中混日子、混学分、混学位的大有人在。因为老师要求高管得严,学生评价低,而一旦学生评价低,老师不得不放松课程教学要求,于是形成“教师严-学生不爱学-教师不严-学生越不爱学”的循环。

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教学对高校和学生都是好事。这种教育管理上的转向,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极有益的。一方面,教学认真可以促使教师在本专业领域内深入钻研,有助于提高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严格的过程管理对学生是一种负责任的体现。这样,既可以大幅度减低“水课”的比例,也可以大幅度降低“水货”老师和“水货”学生的比例。

关于“水课”,如何评定一门课是“水课”,会有很大争议。来自学生的匿名评价,是否一种客观评价,恐怕也会引起争议。学生的评价究竟有多少是因为课程内容而不是外在观感,恐怕学生自己也说不清,也不公平。教师都经过资格培训,在缺乏客观性的基础上,不能因为学生评价低就简单化地认定该教师的教学水平低,更不能与职称、课题等挂钩。根据笔者所了解的国外高校教学情况,大部分高校都非常重视过程考核,每门课根据人数多少确定考核方式,小课一般采取课堂表现打分和课程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大课采取考勤加平时测验加平时作业的方式。国外大学课时量大概只有中国大学的二分之一,但学生的课程压力相当大。加强过程考核,才是减少“水课”、减少“水货”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