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10月10日是一代巨星梅艳芳五十五岁冥寿,也适逢她逝世十五周年,其歌迷会「芳心荟」特别筹拍了一部纪念她的影片,名为《朝花夕拾.芳华绝代》(Dearest Anita,简称《拾芳》),共同执导该片的高志森、梁柏豪更凭此于第14届《中美电影节》中获颁「年度最佳导演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电影乃根据歌迷们的真人真事改编,灵感源自五年前的梅艳芳遗物拍卖会,当时,余下一些她所收藏的歌迷纪念品,被丢到垃圾站,一众歌迷不忍心之下,不理肮脏,努力在垃圾车斗上拾回偶像珍爱的遗物,并逐一将之物归原主。在归还的过程中,发现犹如电影五位主角的经历般,各人均有着自己成长的故事。影片正是透过这些故事,折射出偶像梅艳芳对他们的影响及令人永志难忘的生活细节。

在《拾芳》中,歌迷Edith(郭羡妮饰)自幼胆小怕事,却受到梅艳芳对人主动友善的作风而感悟,变得开朗积极,成为教导小朋友的戏剧老师;而梅艳芳的乐善好施则启发了Ken(林德信饰),他受惠于梅在2003年发起的「茁壮行动」,摆脱了家庭困境,成就了他的人生理想;Perry(黄荣杰饰)受梅艳芳的坚毅性格激励,重拾自信,坚定对理想的追求;Kiki(方惠盈饰)则有感梅艳芳对歌迷的不离不弃,重新相信人性真善美,并自立创业;而胡杏儿饰演的Amy与梅相识于微时,见证了偶像对友情的执着,以及巨星背后的真性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礼轻情重明星对粉丝很亲切

我不算是梅艳芳的粉丝,但在成长年代,身边却有不少朋友是她的迷哥迷姐,那年代,为买一张偶像演唱会门票而通宵排队绝不为奇,也不像今天,目的是为了炒卖。曾经跟过歌迷会成员去演唱会,原来晚上才开始的演唱会,大家从早上已经集合制作偶像名字的灯牌,那时一班少年人不晓得为何懂得去鸭寮街买会走动的灯管,还有充电池等,装嵌在纸牌上,几个组别的歌迷,各自费尽心思去制作愈加漂亮的灯牌。

最厉害的是每个歌迷都早已准备了自己私下制作的小礼物,有的是纸黏土的小公仔,有的是拼贴画,有的是合照的相册,也有人自制了心形蛋糕,而毛公仔与花束更加是最便捷买得到的常见礼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唱会前,偶像跟歌迷小聚会,大家送礼物给偶像,然后各人跟偶像合照,在还未有微博与脸书以前,粉丝真的写下一封封情书寄给偶像,其中一位歌迷更找我写了一首小诗,送予这位芳华绝代的歌后!

那些年,为了追星,要挨更抵夜、挨冻挨热,对歌迷来说,这些都是十分值得和享受的过程,因为辛苦过后,只要见到偶像一面,即使只是看到一眼这样小的回报,便已经心满意足!那时阿梅对粉丝们很亲切,像个大姐姐般,叫歌迷不要学她染发,平日等她,又不准超过凌晨两点。有次在山上拍戏到两点,更用保母车载小影迷回市区,她处处为歌迷设想,所有粉丝的小礼物都辟间房间珍藏着,这样的偶像怎不叫人心甘命抵地去追随。

相对于对歌后的钟爱,自己少年时代,倒是更迷谭咏麟(阿伦)。那时中学班上从大家的打扮已经可以分辨出哪几个是阿伦迷,哪几个是张国荣(Leslie)迷。后来则出现「四大天王」,比如梳郭富城头的。那年代,学期末音乐会就是《雾之恋》大战《爱慕》,再后来则是《遥远的她》(张学友)决斗《今夜妳会不会来》(黎明),偏偏几个留长头发的摇滚band友同学,唱着外国重金属乐队Led Zeppelin的摇滚乐,赢得最多女同学呼声,后来这四个长发band仔,真的去参加了伊馆举行的「嘉士伯流行音乐节」竞赛部分,还得了个优异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代的年度乐坛颁奖典礼,总出现阿伦迷跟Leslie迷对骂的场面,在忠实的乐迷心目中,所钟爱的偶像就是完美的典范,散发着熠熠星光,一举手一投足都魅力非凡,看得人神魂颠倒。看完演唱会回家,还要一边模仿着偶像台风,一边听着那张磨得很花的黑胶唱片,那时候买一张阿伦的《雾之恋》又或者有Leslie大热歌曲〈Monica〉的《张国荣LESLIE》黑胶唱片,是真的要节衣缩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张黑胶唱片大约卖三十元,平民阶层只有约一千元月薪。

据统计,阿伦的《爱情陷阱》(1985)和张学友《真情流露》(1992)是当年卖得最好的白金唱片,两碟合共销量100万张(《爱》60万张,《真》 40万张)。以1985年香港人口545万人计算,差不多每九个人就有一个人买了《爱情陷阱》唱片,街头巷尾由朝播到晚,这才真的能够称得上风靡万千歌迷。当然还未计没钱买黑胶唱片的人,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歌迷,惟有花五元在街边唱片档,录一盒卡式带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