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网易桂林《有态度°桂林人》栏目组

编辑 | 莫显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玉山,南方电网广西桂林供电局退休职工,1964年元月16日参加工作,集训后被分配到供电所当一名外线工。当时供电所属桂林电厂管,整个供电所只有一辆日本产的汽车,六七个班组根据工作情况安排用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线路的最高电压是35千伏,电线杆全是木头的,木杆根部容易腐朽,换木根、为木根打挷椿,几乎是每天的工作。由于交通工具缺少,我们只能用板车装上木杆挷椿、导线及工具,一人撑车,其他十多人在板车上拉两条绳子拉,作业地点是市区的大街小巷,也经常到八里街,李家村等地工作,日晒雨淋是无法避免。打挷椿时,煮好防腐油的挷椿有三分之一木杆长,七八十斤重铁丝、洞锹及其它工具都是一个人背上就走,在农村通不了车,经常背上近百斤的东西走两、三公里,每天都是早上八点开工,下午三、四点钟结束,中午没有东西吃,干完活才回来。”

后来,发、供电分家,线路升压至10千伏,木杆也换成了水泥杆,但是刚开始时水泥杆是没有钱请人抬的,都是自己人抬。一条10米杆8个人抬,一条一条的抬到位,然后打洞,用人字架把水泥杆拉起,12米、15米也一样。18米的需要分两段抬,然后较正杆,焊接好,用人字架绞磨绞,每天也只能立三、四条杆。如果洞位在水田里,那就更辛苦了,每人都是泥、汗、水混合在一起,但从来没有人叫过苦和累。李玉山告诉小编:“当我们把线接好,供上电听到居民和工厂的工人喊‘来电了’,我们感到特自豪和满足。”

1972年,麻石至桂林的10千伏线路运行,直到这时,装备才有了改善,每班才有了工程车。巡线工经常巡视线路,逢山过山,有时巡一段线路,从这个山冲进去,另一个山冲走出来,走到停汽车的地方,一走就是一整天。“记得有一次,山里农民砍树把树压在了线路上造成短路,当时的考核要求是若24小时内不能解除故障就算事故。我们只有一个分段一个分段的把跳线头解开进行测试,从早上一直忙到下午,检查到信果、金竹坳下李宗仁老家处时,才发现故障点在山里面,时间已是下午四点了,为了消除故障,全局都动员了起来,老经理杜木生、唐新都同我们一起上阵,当时才参加工作的彭春荣书记也和我们一起往山里进军,谁也没有说没带衣服和吃的,进到山里就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找,要查清一段线路,就得走几个小时,天又黑,又下雨,大山里就靠手电照明,摔绞是常事,又冷又饿,衣服都湿了,大家还是一段线一段线的找事故点,经过一夜的辛苦,在天刚亮的时候,终于找到了故障点,消除了事故,保证了线路的正常运行,但从来就没有人讲怪话的。后来我们的线路等级不断提高,从原来的维一一条110千伏线路,上升到柳桂一回220千伏线路,我们的装备也更好了,一般的线路架设都包给了工程队完成,我们也轻松多了,但是巡视线路排除故障的工作没有变,随着各种检测设备的不断完善,线路的安全运行也更有了保证。”说起工作遇到的苦难,李玉山从来不曾埋怨。

2001年,李玉山退休了:“我想,现在在职的年轻朋友们一定要牢记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辛苦我一个,光明照万家的宗旨,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

桂林供电局退休职工-李玉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桂林供电局退休职工-李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