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相声,绝大对数观众首先会想到京津两地,毕竟相声的发源地在北京,而发祥之地在天津,这两座城市也因此有了“相声窝子”的美誉。但相声这门口头艺术绝不仅仅是供京津小众爱好者欣赏的曲艺形式。在河北、山东乃至关外东三省,相声都有着扎实的观众基础和历史渊源。像常氏家族就曾长期植根张家口献艺,孙少林在济南创办的晨光茶社与北京启明茶社并称为“南晨北启”。
相声在关外的发展历史更为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代相声艺人。1921年,北京相声老艺人冯昆治携子冯振声举家迁至关外。父子在沈阳登台献艺,不久后组建了冯家班。如果说冯昆治让相声在东北落地生根,那么其子冯振声的贡献则是让相声在这片黑土地上开枝散叶。
冯家班当年人才济济,像德淑珍是中国相声史上第一位女艺人,同时也是冯昆治的弟子。冯振声门下有赫赫有名的“四大荃”即:杨海荃、常福荃、祝景荃、冯大荃。其中,杨海荃就是解放后给小立本捧哏的搭档,在杨海荃众多弟子中还有两位享誉全国的相声名家,他们便是杨振华与金炳昶。从相声传承来看,老冯爷冯昆治门下弟子不管是高家兄弟还是吉坪三、常葆臣在日后也都成为相声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虽然冯家门的相声起源于北京,但从落脚在东北后开始逐渐形成风格体系。东北相声风格不同于京津两地,在表演上可占“热情、火爆、简练、干脆”八个字。这样的表演风格并不意味着铺纲粗糙,恰恰相反,冯家门的把杆活儿正是传统单口相声八大棍。懂行的观众都知道,使单口活难度较大,讲究的是铺平垫稳、人物开脸的手法,唯有丝丝入扣才能在表演包袱少的单口相声时拢住观众耳音不至于酥粘儿。
冯家门相声虽然久占关外,但却没有墨守成规,安于靠传统相声糊口。冯昆治曾告诫儿子冯振声:作艺之人不可陈陈相因,要勇闯新路,要借鉴并吸收各类曲艺之所长,融合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突破中不怕跌跤,不怕别人讥笑。冯振声和冯家门众弟子也谨遵祖训,这一点从宝字辈的徒孙杨振华身上就可见一斑。当年在相声舞台上,杨振华把西洋乐器吉他引入到相声表演中的惊人之举就曾引起不小轰动。有支持鼓励创新的,也有批驳其不伦不类的。总而言之,冯家门相声传人对创新变革有着过人的前瞻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