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高二年级语文刚刚结束统考,有一道现代文阅读理解题,摘选自王亚的一篇散文《清明》,由于标准答案太难,有同学考后通过微博联系上了作者王亚,请她做题,王亚便做了阅读理解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几日,有一名自称是苏州的高二学生通过微博私信主动联系王亚,称做了她的散文《清明》的题,但是感觉很难写,就想来询问下王亚关于题目的解答思路。该名同学把阅读理解题发给了王亚,当时标准答案还没有出来。

“我也是觉得好玩!”,率性的王亚便将20题的阅读理解作答后将答题发给了该同学。没想到标准答案一出来,那位同学就照着答案给王亚打分,20分的题王亚只得了6分。“一切祸害都非我本意,向苏州全体高二学子致歉!”感到滑稽的王亚便在朋友圈调侃了下自己。身为原作者,却不明白自己的散文原来有这么大的深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原作者只能在20分中拿到6分,依据常理,原作者是最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及深刻意义的,问题的根源或许在于原作者不是出题人,不是答案的制定者,也不是改卷的执行者。这不免让人联想到教育是少数人的教育,以少数人的思维模式和解读方式来重塑大多数人的想法和认知。想到一起才是正确的回归,想不到的就是错误的迭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在语文的联系中,阅读理解没有固定的答案或许才是固定的答案。我们所培养的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而无创新意识的人才。原作者拥有自己的想法,出题人拥有自己的见解,而学生也拥有自己的看法。撞上了被称为天才,错过了被看做失败。生活不是一锤定音,百花齐放才最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