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文庙的前身是崇善寺,为明太祖朱元璋三子为纪念马皇后所建造,后在清同治年间被毁,后于光绪八年由山西巡抚张之洞重建,新建的文庙,占地13000多平方米,由亭、殿、门、庑、祠,组成三进院落,使用前崇善寺末毁的零星建筑的基础上修建而成,较之原庙更为恢宏、庄重 、婉雅、俊逸。

山西太原文庙当中的棂星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建筑,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曲星,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以棂星命名,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施行教化、广育英才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棂星门檐下为典型的清代斗栱,设置复杂,小巧而繁密,出檐短,出11踩,如意头下昂,檐口平直,翼角飞起,端庄凝重。随着斗栱体量缩小,斗栱设置组数增多,斗拱发展到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仅作为营建制度被保存下来。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棂星门分成三间,装饰有四面琉璃龙壁,龙壁一般用作建筑物的照壁,多建于皇宫、王府、庙宇门前。既可作为院落建筑的屏障,又能烘托建筑物,使其展现出更加肃穆、壮丽的风貌。

龙这种臆想中的神物,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数千年来,龙成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古老文明的象征。

在佛教的经典里,龙为天龙八部众之一,有神力,能护持佛法,于是就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因此,在寺院门前,也往往用龙的图案来镶嵌照壁。从雕塑风格看,此壁应为清代遗物。

这座龙壁为单面龙壁,蓝色琉璃龙图案镶于砖壁中央。下设壁座,中为壁身,上为屋檐式的壁顶。壁身四角为彩云图案。图案规整对称,龙体雕刻雄健苍劲,精致而优雅,修长而苗条。

中央镶嵌着直径约一米的孔雀蓝琉璃团龙,精雕细镂的龙头高昂于上,眼睛下视,仿佛云雾中飞腾,呈飞龙戏珠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狮子这种动物是在东汉时由西域传入我国的,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后,对狮子大为推崇,也被人们看做镇宅挡煞的吉兽。狮子为"百兽之王",给人们心灵上的安慰,是压邪安吉的象征。

棂星门前有四只铜狮子,上有铭文,分别铸于明洪武年及万历年间,狮子一公一母,为两对,雄左雌右。几百年来没有锈蚀,在太阳光下闪闪发光,狮子是很威武的,尤其是雄狮,它的头宽大而浑圆,炯炯有神的眼睛射出犀利而威严的光芒。怒目圆睁,显出威武 、浑圆的精神面貌,双目炯炯有神 ,张开嘴巴,一声长吼 ,威风凛凛。小狮子憨态可掬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