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公开课出品,更多内容下载网易公开课APP。

发现自己变老有多容易?

强行跟风朋友圈流行,却发现话题已经不感兴趣。

微博话题“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老了”,有7.8万的讨论。

在路边被突然叫“阿姨”,熬一天夜半月缓不过来,吃太多容易积食,运动几下又累个半死……

意识到衰老,是一瞬间的事情。

之前的神仙综艺《圆桌派》以9.1分回归,这最新番外《圆桌时光派》就探讨了这个话题。

作家马家辉谈及自己的那个时刻。

晚上睡到半夜醒来,一回头看到一个大妈。

这个大妈是自己的老婆。

变老,最直观的表现,莫非容貌变化。

皱纹出现,白发肆虐,皮肤松弛,甚至味蕾也开始退化……

但,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老了,真的是老了吗?

也许,你只是被推锅给了年纪。

“假如你感觉自己老了,你不是老了,你是恐惧老,恐惧自己能力不足够,你有焦虑。“

过了某个分界点,我们开始抗拒接受真实的年龄。

公司有年轻的同事入职,总会感叹“年轻真好”。

看怀旧电影,也会自嘲“青春已逝“……

为了跟”变老“的恐惧对抗,保健品当成日用品,泡脚桶按摩仪成为生活必备,告别蹦迪夜生活早早回家”躺尸“……

罗兰贝格报告显示,中国保健市场已达千亿,免疫提升、美容养颜、抗疲劳/减压的市场规模和增速都位于最高区间。

保健品市场的主力军,年龄段在25-45岁

日常生活中的吴昕,就常把十几种保健品不要命地塞。

36岁的吴昕每天狂吃保健品,几乎把保健品当成了日用品 /《我家那闺女》

这种对年龄的畏惧,其实发生在不少人身上。

而很多时候,拒绝面对真实的年纪,看似是对衰老的恐惧,可能更多源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

“与年龄不相匹敌的能力和发展前景”。

《2018年白领生活状况调研报告》显示,焦虑已经成了白领生活的一部分。

被调查对象中,只有不超过5%的人不焦虑。

工作多年,高不成低不就;

取得了些进步,但距离目标遥遥无期;

父母的身体日渐变差,自己一人外出奋斗,想照顾心有余力不足;

……

蒋方舟在节目中谈到了一个让她感到恐怖的细节: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招聘广告,已经以90后为主要招聘对象。

而哲学家 Kierkegaard 认为:

“焦虑是在说明我们存在实现某种可能性的可能,但是也可能无法实现这种可能性。”

因为太多未知、冲击和压力,自身能力不足以支撑人去应付随之而来的问题,没有了无所畏惧的底气。

想要冲破发展的天花板,又缺乏自信。

“被淘汰感”,直接为恐慌加码。

一首美国小诗曾红遍网络,其中有两句让人记忆犹新: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

有人22岁就毕业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只做思想的巨人,而不付诸行动,一屋不扫却终日梦想荡平天下,早成为负面情绪来源之一。

知酱有个朋友,和他聊天才发现,当初激情满满的工作规划早已成为泡影:

想着学PS给工作加分,却因不愿磨细节一次次搁置;想着把excel做好,却苦于函数法则,练习几遍就放弃。

念念不忘,没有回响。

这样的小事,没一次走到终点。

常见到这样的问题:下班后的时间可以做什么来提升自己?

不少人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也有人为自己辩解。

人们总说,选择要比努力更重要,殊不知,努力才是做出正确选择的基础。

特别是在蛰伏期的累积。

之前因某档综艺节目而火的蓝盈莹,翻看她的微博就知道,原来每个人的出彩都有因可循。

学英语、做读书笔记、健身、学音乐……样样不落。

定期充电,在为她提供了更多生活感悟的同时,也丰富了每一次的角色扮演的厚度,延长自己的演艺生涯。

你做的每一件小事,都造就了后续的你。

与金庸齐名的才子蔡澜,至今仍记得母亲的教诲:

“求生本领越高,你的自信心越强。因为人总是怕又老、又穷、又病,但你有很多求生本领的话,你不怕的。

李敖也曾说:“我不羡慕明天的你们,我只羡慕昨天的自己。”

自信与从容,足以击退优胜劣汰下的焦虑,岁月流逝下的不安。

如马家辉所说,若你有能力,有自己有别人没有的东西,那感觉的不会是老,而是成熟。

若跟不上新的时代,又没有旧的累积,焦虑自然而然会产生。

人容易被“比较”给打败。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冒牌者症候群”:即客观上你有足够的能力做好这件事,自己却并不觉得如此,也不敢接受别人的称赞,害怕别人揭穿你能力不够。

继而致使自我怀疑、恐惧失败,怀疑目前的成功全是幸运所得,对即将到来的未来,毫无准备。

这种看似无解的情况,解决起来也容易。

1、意识到自己好的一面。

2、保持学习者心态,成长型思维,不害怕丢脸,知不足知短板,接着去弥补去加强。

如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所提倡的那样:明白“The Power of YET”,相信“还没”的力量。

如果承认over,那等于失败;如果想成“没过”,那暗示着还有机会,你还在学习中。

“还没”意味着,你还在学习中,一切还有可能;这会给焦虑的你一条生路 / TED《The Power of YET》

拥有这种成长型思维的人“喜欢挑战” ,能接受失败,同时了解自身能力可以培养。

这会直接拯救人的恐慌。

成都63岁大爷徐智林,因为一身硬朗的肌肉爆红网络。

“1998年,我40多岁的时候,因为喝酒、熬夜、做生意应酬,开始变胖,顶起大肚子走路上楼梯都成问题,这让我意识到应该为健康做些事了。”

“应该”意味着还没,而不是放弃,推脱给年龄带来的必然。

徐智林一坚持就是19年。

中年才步入健身路,刚开始时他处处吃力,体能不足、恢复缓慢。

但他没放弃,健身房里的年轻人做什么,他就跟着做什么。

从小重量开始,慢慢增加。

向上攀爬,而不是向下比较。

到现在,和年轻人比肌肉,他也毫不逊色。

约什·普拉格尔的《用书籍记录生命每一年的影子》中,分别用一句话评价了一个年龄:

“人在20岁的时候,总是看不清自己;30岁出头,‘总算从荒芜闯出精彩纷呈’;86个年头,‘正是成熟和昇华之时’ 。”

马斯洛需求理论也将“自我实现”,看成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

这往往需要阅历和岁月沉淀。

如此来看,年龄的增长,一点都不糟。

“我有自己的、其他的东西,所以就算跟不上年轻人也没关系;我有知识有自信,为什么要迎合你们的眼光。”

不要害怕“初老”,你可以做年龄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