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是著名的华侨之乡,500多万梅州籍(祖籍)华侨华人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汕头出海七洋洲,七日七夜渺茫茫。行船三日吾食饭,记妹言语当干粮。”一首山歌,唱出了当年客家人漂洋过海的心酸。

祖祖辈辈的客家人一直在迁徙的路途上,从北往南,从山的这边走到海的那边。在海外,客家人的足迹是一条怎样的路线,到了异国他乡,勤劳的客家人又是以什么为生,我们将一一为你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侨乘船出海的必经之处

顺水而下,从梅江出发走向大海

一个背着竹筐的工人弯着腰一步一步在台阶上走着,旁边一位戴着高筒礼帽、拄着拐杖的绅士深情地朝老街里面张望,这是旧时松口镇火船码头平常的一幕。如今,人们用雕塑重现了当年的情景。

梅州地处山区,距离出海口较远。客家人要出海,需先乘船去汕头。

松口码头斑驳的台阶烙印着光阴的足迹,拾级而下,奔流不息的梅江水向东流入韩江,韩江则南奔而去汇入辽阔的大海。顺着水流漂泊的客家人,也随之到了世界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松口镇火船码头重新竖立了许多当年的人物雕塑,

仿佛曾经繁华的景象再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船码头边的梅江向东通往韩江

梅县区博物馆馆长朱迪光说,松口港曾是广东内河第二大港,“明末清初期间,梅州地区的客家人出南洋,都要到这里来搭乘电轮至汕头,然后转乘大轮船到南洋国家。”松口因此成了客家人下南洋挥泪相别的第一站。

由于水路发达,梅江沿岸在梅城段产生了几个大的码头:油萝街码头、圣母宫码头、水打伯公码头等。

“从日本、南洋过来的进口产品会到这里下船,有海鲜、洋布、洋灰(水泥)、洋油等等,然后再运到陆上的其他地方,而当地和江西等地的土特产例如煤、炭、木材、茶叶等会在这里运出去,这里的搬运工人特别多。”居住在油萝街一带的老人钟廷允说。

码头不仅流通货物,也搭载人。因此,也有不少的客家人从这些码头坐船到松口港,再换乘通往汕头的船只,再由汕头海港乘木船、舢板、帆船等交通工具,一路颠簸,随风漂流到哪里就到哪里上岸,定居谋生。

有一本《国民政府外交部护照》在梅城被发现,这本护照是用白纸印刷的,由时任汕头市长许锡清在1929年12月31日签署、颁发。持照人是熊如淡(印度尼西亚华人社团和企业界知名人士、社会活动家、梅州市荣誉市民熊德龙的养父)。梅州和潮汕山水相连,两地人员往来频繁。这本护照也是客家人途经汕头出海最直接的证据。

客家人顺流而下,沿河出海,继而抵达环印度洋的毛里求斯、留尼旺、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和地区,为当地发展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教授认为,松口是梅州客家人走向印度洋的第一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松口古镇的松江大酒店

旅居海外,凭“三把刀”异国谋生

旅外客家人在侨居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职业,在异国他乡谋生的渠道也不同。

“‘三把刀’,剃刀、剪刀、菜刀,是华侨华人初到异国谋生的主要方式。”《梅州华侨华人史》作者邓锐介绍。早年,梅州华侨华人中绝大部分是来自贫苦的农民、小商人和小手工业者。他们既无资金,也没有专业技术,只能从事诸如小商贩、店员、洗衣、种植、捕鱼、做菜之类的职业。

在东南亚居住着较多的华人华侨,他们开始时多为种烟、割橡胶、捕鱼、烧炭,理发、裁缝、鞋匠、铁匠、金匠等手工业工人,或当小杂货店、饮食店、平价职业洋货店、小五金店店员。当时华侨中流传一首山歌“千辛万苦出南洋,一片大海水茫茫。敲锡屎来割橡胶,积存些钱寄家乡”。著名的侨商潘祥初曾经就是杂货铺的学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锐著的《梅州华侨华人史》

勤劳肯干的客家人很快在当地扎根下来,若干年后,他们有些积蓄,再转向采矿、石油、皮革、种植、农副产品加工、印刷、制衣、建筑、房地产、器材、家私、饮食、服装、化学、电器、旅游、航运、金融等各个领域,还出现了一些跨国公司。

在松口的南下村,曾走出不少令乡亲骄傲的华侨实业家,张榕轩、张耀轩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对兄弟。“张榕轩年少时只身往南洋荷属苏门答腊谋生,就是今天的印尼。一开始是投在大埔籍的华侨巨商张弼士门下任职员,后自立门户,在棉兰经营商业、垦殖业及开办银行等企业,并把他的弟弟耀轩叫到了国外,协助发展事业。”村里的老人伍航新娓娓道来。

清光绪四年(1878年),张榕轩投巨资与张弼士在爪哇日惹合办笠旺垦殖公司,经营橡胶、椰子、咖啡和茶叶,地广百余里,拥有职工数千人。后又与张弼士合资创办一家日里银行,以调剂全埠金融。荷兰殖民当局以张氏兄弟开埠有功,授予他们兄弟为雷珍兰、甲必丹之职。张榕轩还被提任为华人玛腰职务后,尽力维护华侨利益,深为侨众称道。

而在欧洲的梅州华侨华人主要从事服务行业,小部分经营超市、进出口贸易等。西欧的华侨华人原先大部分从事中餐馆业,多是小本经营。

分布在美洲的早期华侨华人,多不识字,主要以开矿、筑路、开河、务农、捕鱼为业,经济状况低下。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有了点积蓄,便开餐馆、售杂货、洗衣、理发,年轻一代进入了当地学校接受教育,就业范围更加扩大。虽然传统的餐馆业、杂货业、制衣业仍是美洲华侨华人重要的谋生手段,但进出口业、房地产业、银行、律师、医务、财会、科技及高等教育等领域,华侨华人的数量明显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县区松口镇移民纪念广场

本文来自南方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