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占春:心理哲学家——解析——毕加索——怪诞背后的难言之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撰稿为《之我精神导论》作者

(注:之我或灵魂之我——灵魂之王、灵魂的主宰、灵魂的主人、哲学之我或哲学层次的我。之我里的‘之’是助词,起增强语气作用。)

毕加索是位画家,他的画以怪诞著称。毕加索是幸运的,他的一生畅享了一流画家的美誉和实惠,而且他风流成性,睡过的女人数不胜数。话说,毕加索的画好在哪儿呢?画的怪诞里蕴含什么,其实世人也好、画家本人也好,至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说起来叫人意料不到,毕加索的幸运以及画家当时就为世人认可,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梵高。

资料是这样表述的——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1890),中文又称"凡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在梵高去世之后,梵高的作品,《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梵高的作品目前主要收纳在法国的奥赛美术馆,以及苏黎世的kunshaus美术馆。

至于毕加索,简介里这样说——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竟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还波及到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等其他领域。《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与勃拉克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

两相对比。毕加索比梵高小二十八岁,梵高死的时候,毕加索才刚好十岁。梵高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而毕加索则是大半生都陶冶在风花雪月当中,两人的艺术生涯都与巴黎息息相关。那么,在同样的天空下,他们的境遇为何如此迥异呢?

笔者在《之我精神导论》<梵高之谜>里这样叙述——遗憾的在于,梵高在与时间赛跑中提前退场了!庆幸的在于,梵高拯救了许多观赏其作品的芸芸众生。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其实,这正是梵高被推崇和伟大的所在。梵高谈到创作感情这样总结说: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一般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梵高绘画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梵高深知仅用线条难以表达内心要表达的东西,而只有重用色彩才能够表达出这件东西——“我”或“之我”,因为色彩是无形的但却又是实在的存在!在梵高代表作《夜晚的咖啡馆》、《星夜》、《乌鸦群飞的麦田》、《十四朵向日葵》等作品里,我们与其说用眼睛不如讲用大脑读出了“之我”游荡的、孤独的、挣扎的影子。由此引发观赏者之我共鸣,而这也是此前无人能令人信服解读的原因所在。梵高作品其实给人大多数以暗示,于是产生灵魂上的共鸣——梵高的痛苦也就是人类的共同困惑,梵高将生活与生命的压抑通过色彩抽象成不可言传的“我”的造型,而这个“我”不正是能让人喜怒哀乐、也能让人超然物外的“之我”?

据历史资料,梵高1889年5月自愿来到圣保罗精神病院进行治疗。这时的梵高已陷入对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他每隔几个月发一次病,但事后却非常清醒,并且经常到户外作画。在这样情形下,梵高并没有颓废而是画出了一幅幅更加成熟,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其实,正如梵高所说: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事实是,梵高是拿自己的精神体验与感悟在绘画,而且梵高潜游进灵魂深处在探险,并把从“海底”拾到的绚丽的贝壳呈现给世人。梵高在间接告诉世人,痛苦虽不一样,但痛苦的根源是一样的,读梵高的画便会对此有所感悟或启发。梵高自杀,看起来是抑郁的结果;实则是梵高在“抽象”地宣泄、张扬“之我”——梵高用枪燃着了自己的“之我”,给自己视为高于生命的艺术画上了句号加感叹号;而死了的梵高却最终靠他的画,在不经意里撩动了别人的“之我”。梵高画所折射的之我,于人们心灵深处擦出了共鸣的火花,因此大受欣赏。要说梵高所谓“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不如说梵高为了它,是用自己的生命进行了牺牲式的之我演绎实践!值得一提,梵高家庭是牧师世家,梵高曾做过助理牧师,投考过神学院,从事过一段时间非正式传教,梵高对人精神世界的洞察绝非寻常,因此梵高的“诞生”有其历史与客观之必然!

众所周知,梵高死之后才逐渐被世界认可并推崇,如上笔者所议,大家现在知道了这与他的画——【撩动了别人的“之我”】有关,那么毕加索呢,其实也是如此,他用线条杜撰造型,取得了梵高用色彩表达之我同样的效果,那就是触动了人们的灵魂之我。因为有了梵高画的启示,世人对毕加索画的理解没费多大周折,算是一步到位了,尽管人们不知道所以然,但却能够感应到被感动、被感染,即便如此,世人还是没有把他与梵高直接明朗地联系在一起,也难怪因为‘之我’的概念至今才刚刚被笔者提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言归正传。我们还是来看看毕加索的画以及对其画的解读。资料披露,心理学大师荣格对毕加索的作品进行过深入分析,认为他的作品不是来源于外部世界和外在的经验,毕加索的作品并不是写实的,而是来自于他自己内心的经验和幻觉。以下是毕加索的这两幅作品,一个叫做《镜子前的少女》,一个叫做《坐着的女人》。这两副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断裂,整个画面都布满了断断续续的线条,荣格认为这种线条象征着一系列的心理层面的断层。荣格接触过很多精神分裂症的例子,这些例子都反映了这样一个现象——很多精神病人都会创作出类似于这种断裂的感觉,在画面中布满断断续续的零碎的线条,这象征着一种无意识的断裂,而毕加索的很多作品都有这种断层存在。为什么精神分裂症病人会创作出这种断裂的这种作品呢?荣格认为主要是因为现代人对“完整的人”的向往。荣格认为:“人类精神史的历程,便是要唤醒流淌在人类血液中的记忆而达到向完整的人的复归……这个‘完整的人’由于当代人在他们的单面性中迷失了自身而被遗忘,但却正是这个完整的人在所有动荡、激变的时代曾经并将继续引起震动。”荣格的这句话说的非常抽象,暂且不去深究。在此,从‘之我论’看来,所谓对立、断裂均是之我的扭曲动荡表现或表象而已,同时也是画家自己灵魂之我的展现及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刚

在《广州日报》题为<精神病男子创作抽象画 风格酷似毕加索获赞>一文里这样写道:阿刚在画什么?没人能说清楚,但大家都知道他画得好。看他那些抽象的画作,很多人会想到大名鼎鼎的毕加索。精神病院把他的画送到香港、德国等地参展,观众看了纷纷赞叹。在这个特殊的画室里,你会感叹精神病人的艺术创造力。精致的水墨山水,绚烂的油彩,是病人们一点点勾画出来的,表达着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医护人员介绍说,现在画室已经有近十名绘画爱好者,大家每天乐在其中,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窗外,阳光明媚,绿草如茵,但阿刚很少抬头往外看。在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职业治疗部的绘画室,49岁的阿刚有一张专属于自己的画桌。他常常纹丝不动地坐在桌前,低头凝视画纸,慢慢用钢笔在上面画画。他在画什么?大家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绝对不是在随意乱画。大家认为那是抽象画,但阿刚自称是“理象派”。说来话去,一个事实不得不承认,精神病患者的语言、眼神或画作,让常人感觉时不时会有震撼,其实那是触动了人们的灵魂之我,他们那异样的之我蠢动显身了,作为人的同类我们当然会有感应,就如同站在梵高的画前一样。

话说,毕加索是不是精神病患者呢?从至今资料给出的答案还是疑问,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这就是毕加索有精神病倾向,他的情人弗朗索瓦丝·吉洛在《自传》里披露,在她怀孕的时候毕加索为她找的医生是精神病医生,在她快临产的时候毕加索为她找的依然是这位精神病医生,这位医生万分惊讶,不得不督促并帮助他们赶快转院找产科大夫。由于情人写《自传》,毕加索决绝地永远断绝了与情人及两个亲生孩子的关系。另外,毕加索有数钱习惯,一数就要数许多遍,还觉得不能确定;出门旅行则要在房间里祷告,受不得丝毫打扰,否则要重来数次才能罢休。对情人《自传》,毕加索究竟最忌讳什么啊,看来与他的“精神病”真实面目大有关联。《自传》披露,毕加索在夜里要反复起床看孩子们房间的门关没关好,由此而常常影响吉洛的睡眠。

显见,毕加索之我在“肯定”上出了问题,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其之我是常态的动荡不宁。所谓反复起床,是因为觉得必须关好,而不关好门是不应该的;而反复做这件事情,是因为反复觉得没做好,所以反复地折腾自己。也就是说,其之我肯定难以达成。《之我精神导论》<我之肯定> 篇指出——人生经验告诉大家,人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很多事情、面对很多事情,同时也会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反应。注意,在各种反应当中或之后,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心里其实都会有种种理由,有些稍纵即逝,有些牵强附会,有些则耿耿于怀,但最终也会想尽办法和理由去尽力“释怀”。在此,所谓种种理由及其产生,或油然而生、或牵强附会、或极力搜寻,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之我的肯定过程……需要提醒的在于,如果肯定不能够达成,之我就会紊乱游离,心理与精神便会出现问题和障碍,在道德层面有可能出现所谓‘丧尽天良’,在刑事案件里那些连环杀人恶魔就属此列,冷酷残酷的背后便是之我肯定的沦陷。所谓暂时的自欺性、强制性之我肯定,随时间流逝或被重新‘否定’,之我将被逼或被迫走上寻觅‘肯定’之途。在这里,对毕加索来说,画画和女人帮助他化解了之我动荡扭曲变态及之我肯定的障碍危机。

情人吉洛在《自传》里还披露,毕加索说:我小时候,常做噩梦。梦中的我胳臂和腿先是突然变大,接着又缩小,缩得极小。在我周围,其他人也发生同样的变形,变成巨人或侏儒,这种梦总是带给人以恐惧……他就是这样利用对梦的记忆来破坏人体传统形象的单调感。毕加索说:一张画从来不是一篇散文。画是根据诗歌创作出来的,富于造型的韵律。他还说:我无能为力,画家不能选择,有的形象老是缠绕着。它们有时候来自遥远年代的动物生命的遗传,很神秘,令人烦恼透了……我画画就像别人写自传。我的画不论完成与否,都是我的一页日记。正因为如此,它们才有价值。未来将选择它所喜爱的篇章,而不是由我来选择……对于我来说,重要的是存在,是留下我的足迹。在这里,所谓足迹就是灵魂之我。而令人烦恼透了的“东西”是什么呢?也就是画家的之我,而且是动荡变形的之我,而所谓噩梦也说明其童年时候之我的环境就已经存在问题了。《之我精神导论》指出——从客观来看,之我的物质形式是指人体,尤其是指神经组织器官,因发生生理性、化学性、物理性、心理性反应,而产生所谓的生物能量场,而围绕人体尤其集中在大脑部位,并处在其周边的这种能量场的聚集,其核心位置盘踞的是所谓灵魂,灵魂的顶端才是之我,灵魂是之我的载体或外壳。而从孩提时期,毕加索其之我的畸态就已经显露了,而所谓遗传和神秘,说明这种畸态已经根深蒂固、挥之不去了,以致无能为力、不能选择。

那么,这种畸态的之我,究竟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导论》<短路的之我>指出:人生是经历累积而成的,而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如果一个人忆出了问题,之我就会发生自身内部短路——例如,老年痴呆症者或失忆者,在精神世界里往往把之我弄丢了——之我不能正常启动或濒临熄火。当然,人如果遭受重大刺激或惊吓或意外击打,这样的情况也可能随时发生。另外,因生活事业或生理等问题而长期情绪低迷,身处环境压抑或恶劣而遭受精神压迫打击,这些都可能造成之我自身内部短路,其结果是之我或濒临坍塌、或疯癫游离及至拼死挣扎,对外则表现为抑郁症常见现象,但一些反社会、反人类、反常规的举止却常被另类解读,实则是之我活的意志畸形化反抗的结果。就毕加索来说,其婴幼或童年时期究竟遭遇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其生物遗传或器质性损伤是否缠身,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毕加索其之我扭曲畸形,从其记事起就开始发生了,而且伴随了终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上所述——画画和女人是其解药,可解药又转化了毒药,毕加索一辈子都在与女人战斗。

毕加索承认,他从孩童时代一下子就过渡到性成熟,无论是他的生活还是他的作品,都没有经历过少年时代。毕加索很小就表现出对女人早熟的兴趣。13岁画下了《小驴与母驴》,是它们交媾的画面。资料披露,1895年,毕加索的父亲到巴塞罗那美术学院任教,全家迁到了加泰罗尼亚的首府。毕加索在一所美术中学就读,1897年考进西班牙皇家美术学院。这几年内,毕加索结识了一批比他年长的朋友,同他们一起出入酒吧、赌场、妓院,他把在那里的所见都画进了他的速写本。这一时间,他也发现了绘画大师戈雅的情爱作品,还读了费尔南多·德·罗哈斯的文学名著《塞莱斯蒂娜》,这部小说发表于1499年,主人公是一个拉皮条的老女人。这些阅历,影响着毕加索一生的创作。1907年,毕加索开始创作立体时期的代表作:《亚威农的少女》,亚威农(AVIGNON)是巴塞罗那一条妓女街的名称,这幅画就是画家根据那一段生活的积累酝酿而作成的。所以有人说,巴塞罗那的妓院是毕加索学美术的第一个课堂。在此,如果要深究,《小驴与母驴》其中大有文章,可惜的是少年的毕加索与其母亲是怎样一种境况已经无从知晓了,而毕加索的《人生》则包含了很多信息,而《母亲与孩子》却又是那样眼熟。

人生 19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与孩子 1902

以上两幅画的背景是这样的——流行的描述写道:纵情声色,仿佛是每个处在巴黎的艺术家们都会经历的一段青葱岁月。毕加索和朋友卡萨吉玛斯也不例外。1900年10月,两人在巴黎定居下来。杰曼(Germaine Gargallo)和她的姐姐奥德特(Odette)进入了他们的生活--卡萨吉玛斯疯狂地爱上了杰曼,而奥德特则成了毕加索的情妇。卡萨吉玛斯不断和杰曼示爱,却由于生理的缺陷而迟迟无法迈入下一步。杰曼拒绝了,卡萨吉玛斯陷入了酗酒和自杀的怪圈。1900年12月,毕加索回到了西班牙。这一次,卡萨吉玛斯没有全程陪同,自顾自回了巴黎。仅仅两个月过后,卡萨吉玛斯便自杀身亡了。这个消息宛如晴天霹雳,震惊了还在西班牙的毕加索。最好的朋友去世了,在友情胜过一切的年纪。1903年,毕加索画下了这幅《人生》。这幅画左边站着的两个人,就是卡萨吉玛斯和杰曼。右边站着一个抱着孩子的女人。整个画面充盈着让人窒息的蓝。可是通过现代X光照射,研究者们发现,左边站着的男人原先画的是毕加索自己。1901年5月,在卡萨吉玛斯死后三个月,毕加索回到巴黎,他和杰曼,成为了情人。他们的这段“情史”一直延续到1901年末而告终。毕加索占有了杰曼,占有了他挚友的所爱。他成全了卡萨吉玛斯的爱欲,却有着挥之不去的罪恶感。她把他最好的朋友毁了,那他也要她有所补偿。甚至,毕加索此后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占有更多女人,但总是无法填补那个空洞。事实上,情况也非完全如此,《人生》是毕加索1902年《母亲与孩子》及1901年《母性》的继续或组合,也是毕加索之我肯定挫折的叠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 1896

毕加索与其母亲是什么样一种境况呢?他的母亲经常说:“他漂亮得既像天使,又像魔鬼,任谁都忍不住想多看他两眼。”可是,吉洛在回忆录中透露,毕加索的母亲曾告诫年轻的奥尔嘉·科克洛娃(首任妻子):“可怜的姑娘,你不知道自己在与谁交往。假如我是你的朋友,我会请求你不要结婚。我不相信有某个女人与我的儿子在一起会幸福,他只为自己而从不为别人着想。”于此,其母亲的话固然是对的,但出自一个母亲之口,而且还是对着儿子的未婚妻,真的难以想象。话说,这个难以想象里面,必定暗藏母子之间的迷雾般的瓜葛。难道,毕加索与母亲之间有不伦之恋?如果这样,毕加索在其《人生》里则透露了至少两大纠结——其一是占有朋友恋人之纠结,其二是与母亲的不伦之纠结。由此,毕加索彻底陷入了肯定障碍的叠加——不应该如此,却如此了;应该那样,却没有那样。于是,毕加索破罐子破摔,以致荒淫无度一生。

与毕加索极为亲近的人对他这样评价——“他爱得很深,他总是要毁灭掉自己心爱的。”“这人像是中了什么邪。他身上有着人性中某种残酷、阴暗,甚至是险恶的一面。”“他不容置疑的才华正表达了可爱与可怕,精致与下流的融合。” 在《毕加索其实是个妈宝男》一文里,我们可以窥见毕加索与母亲的玄妙关系——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怒吼着闯入人间。自一出世起,他身边便环绕着女人。除了女仆,还有他的妈妈、胖胖的外婆和两个待嫁的姨妈这五个女人宠溺着他。毕加索的母亲玛丽亚曾有过灿烂的梦想,却只能过平庸的生活。因此,“拥有天使和魔鬼的俊美”的毕加索成了她的全部安慰。因为她至少生了可以炫耀的漂亮儿子。玛丽亚总说:“大家一看见他就舍不得转移视线。”小毕加索被送到全城最好的私立学校读书,他却成了校长太太的跟屁虫。厌学、不听课,还总是装病不去学校。装的太像了,玛丽亚干脆给他办了休学,又在家请了个家教。玛丽亚对儿子迷之自信:“要是你当兵的话,肯定会当将军。要是你出家修行,你肯定会做到教皇!”毕加索的父亲才是栽培他走向绘画道路的人。就因为父亲偶尔批评他,他就开始厌烦和蔑视父亲;对盲目崇拜自己的母亲,则是无限亲近。他最终采用的名字“毕加索”也是母亲的姓氏。玛丽亚去世时,毕加索没有去参加葬礼。他虽然痛苦却不哀悼,“他爱的人死了之后,他喜欢从此对那人缄默不言。”

毕加索不到13岁就早恋了,不满15岁就在妓院初次学会了云雨之道,而在他之后的生命中,发生过关系的女人应该双手双脚都数不过来。他身边无数仰慕者为了爱他而付出代价:重则一命呜呼,轻则精神失常,家庭破裂这种就更多了,她们几乎都无力逃脱毕加索的魅力。讽刺的是,毕加索说:“我想,我可能到死都没有得到过爱情。”其实,其母即是他骨子里的情人,其之我一直踯躅在与母的不伦之爱里,同时之我肯定也一直深陷受挫的泥潭。《导论》<爱——我之摇篮>是这样叙述的——究其根本来讲,爱是之我的摇篮,之我藏于其中可以得到舒逸和安详,如同婴儿依偎母亲的怀抱。那么,这个摇篮是怎样编制的呢?是之我,双方之我共同编就的,摇篮实则是个虚拟,对外叫作‘爱’,爱的体现要靠双方的感应来表达。说的明晰点,爱也不算是虚拟,爱的前提是思维为之我编织环境和状态,双方的环境和状态相吻合,在条件与机缘配合下,之我才能相互交融编就爱——我之摇篮……之我需要爱的滋养,失去了爱,打翻摇篮的之我,会令人异常痛苦……特别注意,一个人,如果之我连爱都排斥,那么这人之我必是阴暗扭曲的,性格性情如同冷血动物,在某些情况下对社会和他人危害极大。

另一段文字是这样记载的——毕加索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他会做惟妙惟肖的剪纸,还创作了许多惊人的绘画作品。左邻右舍都称叹不已,称他为天才。然而,这个“天才”却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上课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看着窗外的大树和鸟儿。毕加索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他们喜欢跑到他的课桌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然后看着毕加索呆呆的样子哈哈大笑。就连老师也经常在毕加索父母面前,绘声绘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毕加索的母亲听了觉得无脸见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只有毕加索的父亲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绘画既有天赋的。作为坏学生,在学校关禁闭已成了毕加索的家常便饭,禁闭室里只有板凳和空空的墙壁,可是毕加索却很高兴。因为他可以带上一叠纸,在那里自由地绘画。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每天都沉浸在想象的天地里,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显见,毕加索自小就异于常人,他的天才来自——漫无边际地幻想或想象。而期间他的母亲又充当了怎么的推手呢?过度的幻想或白日梦,显示其之我的游离特别严重,要么是先天或器质性问题,要么是深受刺激或生理性问题。而毕加索之所以成就毕加索,在此时此刻就铸锭了命运和结局。

《之我精神导论》里有几段点评——1、幻想是因为之我需要幻想里的东西刺激,这也不是你不愿就不愿的,但幻想的程度与时间,则可以也必须通过转移注意等方式调节。总之,这是思维精神所设计的家常游戏,目的是让之我安静安逸。2、这样的幻想是发生在所谓“心情特别哀伤的时候”,这个幻想会让之我更灰暗,是否在用所爱人之死来发泄“特别哀伤”,这个哀伤是什么?难以克服还是一时不能?用此灰暗转移彼灰暗吗?最终,这个转移或转嫁成了一个游戏,刺激了之我,之我也在无奈里闪烁了几下,暂且缓解了压抑。但要知道,这是一个不健康的游戏,之我和思维长此下去会扭曲变形的,届时将会招致更大麻烦与不幸!3、这些幻想只会加重之我的昏暗,而真正导致之我如此状态的原因其实是在自己身上,回避、逃避自身矛盾只会陷入幻想症泥潭,最终导致精神障碍,所以要正视情绪低迷的真实原因,这样才能够克服悲情幻想。幻想通过置换游戏,刺激之我求得片刻安逸,长期下去的结果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色情和艺术是有区别的。但不断征逐女色的毕加索却认为:“那根本是同一件事。” 爱情和性欲,刺激着毕加索,成为他生命的动力和创作的源泉。女人是毕加索一生追求的创作主题,却不是他崇尚的对象。她们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延长他的青春,滋养他的艺术,丰富他的生命。然而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毕加索却视她们为玩物,从来没有给任何一个女人作为人所应有的平等地位。有人说,这位赫赫有名的大画家无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淫徒、专门吃嫩草的色狼。毕加索早就看透了自己,他曾说过:“艺术家,只不过是一个感情的容器。”事实上,这些说辞都是毕加索的遮掩,他的内心空虚孤独彷徨。他追逐征服女人,是为了画她们,进而画她们的灵魂,乃至她们灵魂之我,进而将自己畸形的之我投影到她们身体之上,以致将自己的之我呈现出来,一如他所说的——我的画不论完成与否,都是我的一页日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情人吉洛在《自传》里有这样一段:他于是发出呻吟,哀叹:“唉,你不理解我,我是多么不幸!任何人也没有我倒霉。我有病,上帝呀!你该知道我遭受了多少痛苦!”“我心灵有创伤,没人理解我……好在我总算还有绘画。我的画呀!”“我差不多觉悟了,总有一天我爬不起来,为什么还要画画呢?为什么还要继续活着呢?这样的生活简直让我不堪忍受。”1930年代中期毕加索画了‘牛头人’,表达了饱受生活磨难的受难者对爱的追求, 这只公牛在这个被蒙蔽的世界里,伤痕累累,血迹斑斑。其实,牠便是毕加索伤痕累累的之我缩影罢了。毕加索曾说:那年我最好的朋友自杀了,从此我选择自私和强大。实际上呢,毕加索只获取了自私,并没有强大起来,陷进女人的泥潭做尽了龌龊,也出尽了洋相。与其同时,他也把其呻吟挣扎着的作品丢给了世界,一如他说的——对于我来说,重要的是存在,是留下我的足迹。显见,毕加索终其一生,都在寻觅其之我,也在勤奋地将自己的之我画下来以期流传于世。事实如他所愿,但如果世人至今还不知晓之我是怎么回事,这个如愿是要大打折扣的。毕加索说:一张画从来不是一篇散文。画是根据诗歌创作出来的,富于造型的韵律。最后,我们用一段诗结束我们对毕加索故事的畅想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性 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