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强硬作风是否还会持续,中国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2月14日回应表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环保治理的力度不会放宽、放松,更不能走回头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14日,国新办举行中国生态环境检察工作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共筛选了103个典型案例,表现为虚假整改、表面整改、敷衍整改。

记者:有消息称,中国在污染防治攻坚战过程中问责了上千名官员,请问在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强硬的作风是否还会持续,还将如何持续?

别涛:1月中旬,生态环境部召开了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这个会上,生态环境部李干杰部长对有关问题作了回应。

去年以来,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开展了对河北等20个省(区)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2016到2017两年间,中央环保督察完成对31个省市的全覆盖,推动解决了大概7万多个群众身边突出的环境问题。去年的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共筛选了103个典型案例,表现为虚假整改、表面整改、敷衍整改。

这些案例中间既有企业麻木,有地方政府怠于履责,也有行政主管部门配合协调不到位的问题。有些问题很典型、很恶劣。比如有一个城市对城市污水不进行处理,把管网一堵,污水蔓延到了城市的街道,这是极端恶劣的,是对公众极端的不负责任。所以这个案子我们公开点名,而且要求地方政府抓紧整改。

中央环保督察的主要对象和环保行政执法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在对象上,环保执法主要是解决企业的守法情况,中央环保督察这个制度设计是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行政部门依法履职、加强对企业监督的同时,补充增加对地方党委政府履职的监督,督察发现的这些问题,包括我们公布的这些典型案例,大部分是地方政府履职不到位,所以对这些典型问题要公开,还要约谈。

对去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发现的问题,约谈了32个地方党政领导,要求地方党委政府进行整改。此外还有另外一个制度,也是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配套制度,就是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党政领导没有尽到主管责任的,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党政、政纪处理,包括组织处理。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我们要坚守阵地、巩固成果,不能放宽,更不能走回头路。当前几十年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可能在几年之内解决,但是加强环境治理的大方向不能动摇,同时要统筹兼顾,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要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

所以,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环保治理的力度不会放宽、放松,更不能走回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