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上面的《河津风情》加入进来,我们是一个快乐的团队!

龙门村地处河津市西北隅,西傍滔滔黄河,东有遮马峪涧水,北依吕梁山脉,南接清涧湾,境内有秦晋交通要塞禹门口,全村现有3600口人,境域面积20平方公里,现隶属清涧街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门村因境内黄河龙门而得名。龙门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晋陕大峡谷的出口,这里两山对峙,壁立万仞,河流其中,形如门阙。相传每年阳春三月,鲤鱼逆水而上,越过其门便化而为龙,故称龙门。据《水经注》载:“龙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际尚存”,又据《吕氏春秋》《淮南子》记“昔大禹,北劈龙门而终事于梁山”。汉贾让奏疏曰:“昔日大禹治水。山陵挡路之毁之,故凿龙门……”。《释水》云:“龙门地势险,河率破山人行,禹功于此最难,至是山断河出,两壁俨立,水势险急”。《太平御览》引《辛氏三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而下,两岸车马不通,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水而上,得过者化而为龙。”宋陆佃《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由于这里是大禹凿山治水,鲤鱼跃龙门故事发生地,国人称其为龙门,龙门村名也由此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门村又因村后有大夏禹庙、关帝庙等庙宇而又称其为“神前村”。也有许多史料上记载称“禹门村”,大夏禹门庙是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所建,最早建于何时,已无证可考,据传始建于汉代。明嘉庆版《龙门志》记载:“禹王庙在龙门山,古所建。今庙因其遗迹,更极宏大,岩际之上有翼、翼之壮焉。”光绪版《河津县志》记载:“北魏文帝太和二十一年夏四月,幸龙门,以太牢祭夏禹,命修其庙”。元朝初年大夏禹门庙在靖应真人姜善信的主持下被大规模重修扩建。(大禹庙碑)记载:“大禹庙者,国家祭祀之所……普化远近,官豪士庶,无问贵老,貧施其力,巧献其能,皆乐为之助。不纪之年,凿山数十余亩,逐建大殿。左右周回,云房丈宝,凡百俱美,焕然一新…….”。《元史<祭祀志,古帝王庙>》记载:“禹庙在河中府龙门,至元元年七月,龙门禹庙成,命臣持香致敬”。此后,明嘉靖、崇祯,清顺治、康熈、乾隆、嘉庆年间都进行了维修和扩建,是以东、西禹庙为主体,亭台楼阁30余处的宏伟建筑群,巍然屹立于古龙门山崖之上,形成了驰名全国的龙门景观。清光绪版《河津县志》记载:著名的龙门八景有:曲栈连云、层楼倚汉、飞阁流丹、鸣泉漱玉、悬崖挂月、空谷惊雷、秋水归船、春鳞汲浪。另外还有三柏玉石桥、鸽子庵、梯子崖、禹王洞等自然风景名胜。龙门村后除大夏禹门庙外,还有云中寺,位于龙门山上,为旧时河津著名八景之一,1938年被日寇炮击摧毁。老爷庙,位于108国道北侧,主要供奉关老爷,后被黄河洪水所淹。娘娘庙,在村西阮家坡土崖上,为妇女求子之庙。祖师庙,原在堡子崖南头,供奉真武大帝。此两处庙宇均在日寇占领期间被毁。地母庙,在地母庙沟西半崖上土窑内,为村人吃斋行善的地方,解放后改为村办小学,后村里小学建成后搬迁。

龙门因大禹治水、鱼跃龙门而名扬天下,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纷纷到此游览观光,祭祀大禹,留下许多历史足迹和不朽诗篇。前秦世祖永兴年间(公元357~358年),昭宣帝符坚登龙门,顾谓其群臣曰:“美哉!山河之固。类敬有言,关中四塞之固,真不虚也。”(见晋书)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太武帝巡狩至此,改皮氏为龙门县。唐·延载年间,武则天称帝后御驾游龙门,顾视山河之胜,命群臣赋诗以诗志盛(隋唐传说)。元太宗元年(公元1229年)太宗窝阔台由龙门西渡。元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世祖忽必烈命重修大禹庙,庙成,命臣阿脫合代祀。唐代大诗人李白安史之乱前过龙门幽州,作《公无渡河》一诗:“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隋大业元年大儒王通携门人贾琼登龙门山,望龙门关感叹“壮哉,山河之固”。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大诗人杜甫,唐宋八大家苏轼、欧阳修,史学家司马光,薛瑄、顾炎武等学者文豪都曾登龙门吟诗作赋,留下不少有关龙门的诗篇。明清时期,达官文士到此观光游览者更是络绎不绝。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胡耀邦、郭沫若、谢觉哉等先后到龙门视察,并留有笔迹纪念。

龙门占时称龙门关,元王思诚《河津总图记》记载:“禹门渡,在县西二十五里,即古龙门关也。”历史上这里发生过许多重要战事。公元前646年,秦穆公从龙门东渡伐晋,在龙门大地发生了秦晋韩原之战。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冯翊人孙华举兵反隋,李渊派任环等率步六干:从龙门西渡,取韩城,逼合阳以招抚,孙华遂归。隋大业十三年九月,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从龙门西渡直取关中,十一月攻克长安,次年五月建立唐王朝,改元武德。唐武德五年(622年),李世民平定中原后,率军从龙门东渡,兵进河北,击溃刘黑闼部。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十三,金将类宿到河津,丙宋军拒于河西,乃自龙门西渡以攻长安。金哀宗正大元年(1229年)十二月,元兵自龙门西渡攻韩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率义军自龙门东渡,直捣幽燕,三月十八日进军北京,同年六月,李自成兵败,由龙门西渡,再入长安。明清时期,

朝廷在龙门渡口(禹门口)设巡检衙门,派兵把手。清乾隆二十八年,于禹门口建营房十间,墩台一座。同治四年,(1865年)冬,河津知县汪和捐铸大炮,重1600斤,存放禹庙,并捐造炮船两支,每只船上装台枪四杆,试放时声震黄河两岸。同治七年(1867年),山西按察使陈湜督办龙门渡(禹门口)河防,依山临水垒筑碉墙,傍有碑记,月城门额镌“龙门保障”。抗日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八师预备一师团坚守禹门口,抗击日军侵略者,使日军从龙门渡口西进的企图一直未能得逞。解放战争期间,王震、杨得志将军率部从此西渡,解放了大西北。

龙门村是禹门口第一村,又因境内有渡口码头,民间称“口头村”。旧时这里曾是西北与华北商品交易重镇,航运业发达。民国时,神前村陆路运输有一大道,经滑套坡,往南直通县城,往东直达樊村。水路由禹门口上行可至陕北、甘肃、内蒙古,下行到潼关,并往东到河南灵宝,往西至陕西咸阳、草滩等。往来船只一千多条。清康熙年间设龙门镇。抗战前,龙门街从西沟到渡口长达数里,两旁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著名商号有“东公司”“西公司”“久福盛”“广盛和”等十几家;商家店铺有“大丰店”“大公店”“裕庆店”“庆裕店”“悦成店”“新盛店”“四盛店”“永兴源”等和银匠、铁匠、饭店、杂货行、药材行、京货行等百余家,生意兴隆,市面红火,年交易额均高于县城。据1929年《山西省第九次经济统计》,当年县城购进总额311586元(银元),禹门口购进总额440233银元,县城销售总额154866银元,禹门口销售总额244940银元。禹门口购销总额均高于县城。禹门口每年春秋两季都有庙会,春季从农历三月二十二日到三月二十四日,秋季从农历九月初一到十月二十日,届时东西禹庙对台戏开唱,村民敲锣打鼓抬着“禹王”像搞迎神祭祀活动,四方客商云集这里,洽谈生意,黄河滩上人潮涌动,热闹非凡。1938年3月,日寇侵占河津,龙门街建筑被日军炮火摧毁,商人四散逃离,渡口码头从此凋零。解放后,政府在龙门渡口先后架起了铁索桥和公路、铁路大桥,从此天堑变通途。

龙门村明代隶属河津县太史乡称“神前村”。清代隶属河津县连里称“龙门镇”(神前村)。后隶属河津县第一区称“神前村”(又称禹门镇)。1953年划乡,龙门村属何家庄乡。1956年,何家庄乡与清涧乡合并属清涧乡。1956年村高级社成立,取名为龙门社,后为村名,1958年属龙门公社(治樊村)称龙门管理区,1961年属禹门公社,称龙门大队,1983年属清润公社,称龙门大队:1984年4月属清润镇,称龙门村委会,1985年属清涧镇,称龙门村委会,2001年属清涧街道办,称龙门村委会,一直沿用至今。

建置沿革

明代一下停里神前村。

清代—连亭里龙门镇

民国(1919年)—第一区神前村。

1953年全县划为41个乡一何家庄乡神前村。

1956年,全县合并为17个乡一清涧乡神前村

1961年—禹门公社龙门大队。

1983年—清涧公社龙门大队

1984年4月—清涧镇龙门村委会。

2001年至今—清涧街道龙门村委会。

此处风情万种,你岂能无动于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

觉得好就点下面的好看。

转发出去朋友会感谢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