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江南宜兴,绿水逶迤,沿河长堤,黛瓦白墙,吴语和风。小桥、流水、古镇、壶庄、茶香,这一切仿佛都在朦胧的梦境中……

“方家壶庄”就在蜀山老街附近的紫砂一厂里。清幽幽的古筝曲,明晃晃的太湖石,一盆盆的菖蒲草,一把把的紫砂壶,透着浓郁的艺术气息,让我沉醉。仿若在这里,穿越在宋词里,隔着流年,在茶气氤氲里坐化成一株白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人肩壶】

“天圆地方”,从大的角度说,天地就是由一个个圆、一个个方组成的。如果进入微观世界,在我们生活中,也是方方圆圆,无处不在。紫砂壶器型虽多,但归纳起来,无非不方即圆。壶里有乾坤,壶里灌人生,制壶的人呢,就在壶里壶外过上了这一辈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方神韵】

“没有规则不成方圆”,是人们在生活中归纳出来的一个十分实用的道理。它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做任何事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方小利制壶,不追逐奇形怪状,不故弄虚玄,但是在不离传统的基础上,竟然抟作出一系列有质感、有力度、有内涵的方壶来。这让我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朴方壶】

“圆则杌棿,方为吝啬。”方圆之间,宽心仁厚,才有安逸。方,是为人之道,需要具备优秀的品质;圆,就是处世哲学。正如人走路,直行不得,就得想办法绕过去,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就像真木一样,一折就很容易断;如果为人圆滑,工于心计,凡事总想占便宜,总喜欢耍心计,让自己从中得到好处,只计较个人得失,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就会被疏远。由此,方小利说,其实,做人与做壶一样,必须外圆内方,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天方地圆,无限广阔。人在其中,微如芥子。掌握方圆的大智慧,天地就会变得很小,人生会变得伟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竹四方壶】

制壶的工艺师们常说,宁做十圆不做一方,他们学徒开始时都是先从圆器开始,所以即使在当代后起之秀倍增、工艺师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一把全手工方器不仅耗时耗力,成品率也低。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专做方器的艺师总是少之又少。随着人们审美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美的要求也是越为苛刻,但方器的那种力度美独具魅力。方小利说自己姓的就是“方”,有“方”之灵魂,并洞悉方圆关系,懂得兼蓄并施,因此她在方圆的方寸之间,便拿捏得如此和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方神韵壶】

欣赏方小利的《六方神韵壶》,我惊叹于她对紫砂造型游刃有余的把控能力。该作品六方成型,由钮、盖、口、身以至圈足皆贯以六棱,线条明晰工整,转折合度,具备鲜明的几何元素。方圆相济,曲直和谐,浑若天成。骨与肉在对立统一中把握平衡,向来是紫砂壶创作的关键与难点。作者在二者之间巧妙地找准切入点,以骨撑其势,以肉生其韵。作者在这件造型简约的作品中低调的展现出自己对于文人审美的把控能力,促成了一件寓赏于用的雅器,值得珍而重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洋桶壶】

一说到《洋桶壶》,大家脑子里一定会蹦出来顾景舟先生圆直钢挺的洋桶壶的样子。但方小利的这把壶却给你一个全新的视图,那就是方中带圆的洋桶壶。四方的壶身,边角带四条筋纹,圆棱棱的,既不失洋桶壶的钢挺直拨的气韵,又具有布纹理的那种柔软质地感,尤其是壶盖,四方的线条从沿口慢慢丝滑下去,在盖底平平地舒展开来,让人怜惜得直唏嘘。这或许就是方小利女士所制方壶的魅力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捆竹壶】

这把《一捆竹壶》,椭圆圆的,一看见它,我就想起那个小时候弟弟睡过的竹摇篮,依稀我站在竹摇篮旁,轻轻地摇着,弟弟在安睡……圆滚滚的壶身,让一根坚韧的竹枝索紧了,那么安静地躺着,竹鞭的壶钮、壶把、壶嘴和谐在一条线上相处,边上滋蔓着生机勃勃的竹叶,顿时有一股说不出的亲切感。

为什么世界是美丽的,多姿多彩的?如果只有圆,没有方,世界就显得缺少阳刚之美。世界如此,一个人更是如此。什么是一个人的方?方小利是这样理解的,那就是有原则、有坚守、有所为,有所不为。方小利一直潜心于壶艺创作,除了外出比赛和必要的艺术交流外,很少与外界联系。这样潜心设计创作出来的壶,怎会不“动人心魄”?正是壶如其人,方小利不拘言笑,却心性柔和,属于外刚内柔,外圆内方的那一种。这些品性,或许你能从下面的这把“长方竹节”壶上得到了一种淋淋尽致的直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方竹节壶】

观其作品,你会发现她的作品器型非常经典,四方身筒,尽作骨力肉气,壶口盖合缝严密,线条挺括干练,点线面各元素和谐统一,贵在藏而不露,活儿不板。一件件方器,刚柔并济,法度和谐,恰恰是数千年来君子修身立世的原则写照。精英见其超拔,世俗见其朴拙,是赏用相宜的茗壶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风竹韵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心宋韵壶】

喜欢方小利,不单单是她穿简单朴素的衣服,更是她有简单纯粹的眼神。她把自己的艺术取向定位在“淡雅”、“清味”、“简单”上,善于把自然中的境界层面扩大写意,以天地、山水、奇石、松竹梅作为衬景,融渗到画面中去形成一定的立体时空维度。其作品《暗香》、《天地方圆》、《知音》等,平中有奇,俊朗又富有灵气,线条苍劲又老辣,整体看上去,超脱厚重而又严谨,张扬着时代的气息,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抒情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风竹节壶】

一把好的紫砂壶好比一个人干净的内心世界,壶是不上釉的泥本色,壶里装的更是纯朴干净的茶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像一张白纸,众生平等,是人性的贪痴嗔等各种欲望,随着年岁的增长外界环境所带给我们的改变,也是因为外界各种诱惑所导致迷失本性的改变。烟火,绚烂华美,但只是惊艳一瞬,便消匿无迹。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如烟花般美丽却太过快速,紫砂制壶艺人,在价高价低之间来回转,但高高低低的价值观并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观,我们应当秉持一颗清静之心。方小利表示,她会安安静静做壶,清清白白做人,期盼一种和谐,安静,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松竹梅壶】

青铜马车敲碎紫砂历史上,高高筑起的斑锈古朴的栅栏,阳羡红茶、铁观音,普洱茶,缓缓烙烫下残留于唇的香气,一团紫砂泥、一把泥搭子、一扇泥拍子,啪啪地敲击出一曲动听的美妙乐曲。每天重复的生活,每天不重复的创作,是我和方小利共同的追求,就让我们掬一捧蠡河水洗去铅华,持一团质朴传奇的紫砂泥,用灰素浅白的文字倾情邀约,再沏上一壶上好的茶,共诉并相互鼓励……(赵文华/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物链接:方小利,女, 1971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手工制陶辅导教师,本科函授学历,清华大学高研班结业。1988年开始从艺,师从大姐方玉琴。1993年进入紫砂工艺厂工作,专业从事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与制作,期间得到了紫砂工艺厂多位老艺人的敦促指导。2007年与丈夫吴卫平创办方家壶庄。2009年《六方神韵》壶获宜兴市第四届手工制陶大赛一等奖,2015年《清风竹韵》壶获宜兴市第十届手工制陶大赛一等奖,并获 “宜兴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2015年《清竹四方壶》在第八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景舟杯”制壶大赛中获金奖。2015年入围江苏代表队参加中国技能大赛——首届“古窑杯”陶瓷成型职业职业技能全国总决赛。2016年《紫韵方竹》壶获宜兴市第十一届手工制陶大赛二等奖,并被无锡市总工会评为“无锡市五一创新能手” , 2016年5月在第八届无锡市(市级)职工业技能大赛中,成绩显著,获“无锡市五一劳动奖章”。 2018《文心宋韵》获宜兴市第十三届手工制陶大赛一等奖。2018年参加第四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紫砂陶制作项目(制壶)现场比赛,顺利通过无锡市选拔赛、省级选拔赛、省决赛。2018年被紫砂原产地丁蜀镇人民政府遴选参加了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宜兴市档案局等8部门联合举办的《东坡诗情:百画百壶,翰墨紫玉》艺术交流活动,所制作品《清风伴佳茗》《春华秋实》《淡然》等四件,与中国著名书画家胡石、孙霖、刘宏、杨声等联袂创作文人壶,先后在苏州彬龙美术馆、北京大学展出。《金砂砖方壶》《高六方壶》等作品被洛阳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中国紫砂博物馆、香港大世界收藏中心收藏,《长方竹节》《松竹梅》《天地方圆》等5件作品获省、国家级陶艺类评比金、银奖。多件作品登载于《五色土新传》《茗壶赏析》。2018年8月作为宜兴陶文化代表团成员应邀赴日本参加了“运河陶·丝路情——中日陶艺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