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对中国建筑文化与建筑艺术有着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因时代、地域及所流行的风水理论的不同而表现得复杂多样。对此,进行深入详细的研究,应是今后建筑史家和建筑文化学家一项长期性的任务。这里,只能选取为国内外建筑专家所注目的徽派建筑做点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徽派古建筑包括徽派古民居、古街巷、私家园林、亭阁楼台,还包括具有徽派艺术特色的古宗祠、古牌坊、古寺塔等。徽派古建筑主要在新安江流域的自然村落,分布在安徽徽州境内的歙县、绩溪、屯溪以及原属徽州辖制的江西省婺源县等地。徽派古建筑大都是明清两代的,元代的已属罕见,宋代的更是凤毛麟角。明清的徽派建筑虽然历经沧桑,但大都保存完好。具有代表性、蜚声中外的徽派建筑主要有屯溪的老街、歙县的古城、黟县的西递村、绩溪的胡氏宗祠、歙县的棠樾牌坊群和岩寺塔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美国一个建筑艺术考察团来徽州考察,认为徽州境内的徽派建筑艺术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独特、极有观赏价值与研究意义的审美文化系统,它在世界建筑艺术与建筑文化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比起其他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来,徽派建筑更表现出对山水、自然景观的依赖关系。无论村落民宅、私家园林、祠堂庙宇、亭阁牌坊,都力图同山水融为一体,保持一种天然和谐。徽派建筑艺人中素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徽州传统民居十有八九也确是和山光水色打成一片。或背山临水,或枕山面水,或依山跨水;直至“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含春傍槛流”,“山禽拂席起,溪水人庭流”,窗外是山,槛外是水,山山水水都到家了!溪水穿村而过的,有歙县的唐模、黟县的西递、溪水傍村而过的,有黟县的屏山,休宁的临溪;村落附近有较大溪水、小涧连于村落的,有黟县的碧山,歙县的潜口,等等。总起来看都是:山峦为溪水的骨架,溪水是村落的血脉,村镇顺溪水走向展开,其支流或人工沟渠在街巷中盘曲,好像微血管连接着一串串民居细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些古村古宅、大小园林、高低楼台亭阁,乍眼一看,建造得漫不经意,具有“亭台到处皆临水,屋宇虽多不碍山”,“几个楼台游不尽,一条流水乱相缠”的随意性。但是,这些建筑群“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将建筑和山野、草木、流水、行云等自然景观综合为一个艺术整体。远观:白墙灰瓦,色彩和谐,高墙飞檐,错落有致,依山傍水,简淡玄远;近观:居简院深,藏露适宜,高墙映水,低树临池,雪月风花,光景不败。这一切连同那飞檐翘角、突兀多姿、错落层叠的马头墙,和那装饰在门框门罩上的石雕,镶嵌在宅院墙壁上的砖雕,花窗板壁上的木雕,还有那蹬足有声,精心铺筑的青石板路,都是那样古色古香、如诗如画,从而给人以寻味无穷的美的享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徽派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它和徽州诸县山逼水激、人稠地隘的生态环境有关。《歙县志》载:全县“山十之六,地二焉,田塘亦仅其二也,人稠地隘。”生存环境既然如此紧张,故而取山前溪边之地构屋成居,似乎也是势在必行。

其次,它和历史上号称“无徽不成商”的徽商的发展有关。“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而商之通于徽者,取道有二:一从饶州、鄱、浮(均在江西),一从浙省杭严,皆壤地相邻,溪流一线,小舟如叶,鱼贯尾衔,昼夜不息。”换言之,水运是徽商的命脉,徽州山区的茶桑木竹要运出去,浙赣等地的盐米布匹要运进来,都离不开河溪。村镇沿河溪布置,即方便交通运输,又有利贸易集散。不仅如此,这些徽商发财致富后,纷纷回故里大兴土木。但当时商人政治地位卑微,封建制度不能容忍他们建造富丽堂皇的宅第(明代规定:庶民店舍不许超过三间,不许用斗拱彩色,民居宅院前后左右不许开池塘、构亭馆,以资远眺)。于是,巨商们不得不另辟蹊径,以真山真水为园林,通过大量使用花墙、花窗、天井、虚门这些极为普遍的建筑物,从而收到“山随宴座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的奇妙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次,它也和徽州地区的人文环境有关。徽人曾标榜“理学文章山水幽”。事实也如此。这里是着名哲学家朱熹、戴震、胡适的故乡,也是扬州八怪之中汪士慎、罗聘的老家,新安画派的大师直至近代的黄宾虹在这里“师造化”而闻名天下;黄山、南岳吸引着从李白到徐渭众多大师;此外一代代民间工匠艺人把砖雕、木雕、石雕、盆景、版画以及徽墨、龙尾砚、宣纸的艺技都推向极高的水平。这一切对徽派建筑艺术的形成,都不能没有影响。

然而,我认为,对徽派建筑艺术形成有着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因素,恐怕还得首推“风水”。

事实上,自元代以后,全国风水文化中心已由江西赣州转移到了安徽徽州。例如本书第八章所开列的明清时期的24位风水名流中,安徽人就占去10名,而其中又有7名为徽州婺源人。有如此多的专长于相山度水的风水名流集中诞生于这块土地,因而也难怪徽派建筑会独得山水灵气,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得那么和谐、那么融洽:

——徽州许多村落有着秀丽的外景,它的选址、方位、经营发展包含着风水先生的指点。为黟县宏村紧邻南湖旁边的月塘景色,为明代万历间信风水之说而开凿,与村溪连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初每一村落一里开外的溪边路旁都有一片丛林,此即“水口”。它如同影壁一样,将村内外两大自然空间分割开来。村落水口处总有某种建筑标志,构成人文景观。如唐模的路亭牌坊,休宁休村的牌坊,歙县棠樾的七牌坊群。黟县碧山的塔,宏村的桥,太平县崔村的六角楼等等。可惜多年来水口处的林木已砍伐殆尽。

——风水庭院组合理论认为,堂屋应布置在住宅的主要方位,而厨房则应布置在住宅的次要方位。这对徽州民居的具体影响是,使其平面结构呈现出如此一种序列:(气口)大门——天井——堂屋——左右厢房——堂屋屏风后楼梯间——厨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装点自然,这就是我们研究风水与徽派建筑艺术之关系所得到的最大启示!在风水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徽州民居,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认为地形复杂是坏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尽量追求背山靠水,在村落选址、环境建设、庭院布局等方面,用山水把文章做活了。“建筑上它着眼于千变万化的群体,这种群体既不是消极的受自然山水摆布的仆从,又不悖逆自然,好像什么地方都可以放置。”现在看到不少好端端的很有特色的地形、地貌被推土机像剃头似的夷为平地,道路筑成方格,建筑横平竖直,这究竟算建筑的“革命化”抑或建筑的“现代化”?对此,徽派建筑所展示的艺术魅力难道不是一种棒喝吗?徽州以及中国各地的民居那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迷人色彩,其部分原因就在于它们都创造性地、程度不同地接受了某种富有人情味的,以天人和谐为特色的建筑文化与建筑美学的指导。这种建筑文化与建筑美学不是别的,而正是风水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