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也许不认识Keith Haring,但你一定见过他的作品。他为街头巷尾的普罗大众作画,却因此进入艺术的堂奥,被追随崇拜,被大牌们奉为创作源泉,竞相将其涂鸦印于T恤、外套、包袋之上。

80年代的纽约街头,他笔下的跳舞小人、吠叫的狗、发光婴儿和迷宫般曲折的线条,记录了当时街头文化的日新月异,也加速着城市的新陈代谢。

看似不经意的涂抹,充满童趣的画面,探讨的却是彼时严肃的社会问题,战争、核辐射、种族主义和LGBTQ......而这层层交错的表达之下,Keith Haring对爱与和平的呼唤,以及一颗“art for everyone”的赤子之心,时至今日也依然振聋发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月8日起,我们将在情绪美术馆举办「大儿童-波普艺术大师Keith Haring主题快闪店」,这位大儿童如今已经61岁了,你还愿意陪他一起做梦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去纽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19岁的Keith Haring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要去纽约。

此前的19年小镇人生,Haring过得还算顺利,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无趣,他听父母和老师话,“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名艺术家,就应该要有一些商业艺术的背景”,但仅仅两个学期后,他就从匹兹堡的Ivy School of Professional Art退学了,他对成为一位插画师或平面设计师不感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merican Music Festival New York City Ballet 1988

第一缕光照进Keith Haring的艺术世界,是他在卡内基美术馆欣赏到Pierre Alechinsky的创作,“我头一回看到比我年长的人,在做着和我类似的抽象画创作,这给了我信心”。

与此同时,大地艺术家Christo和Jeanne Claude的作品「Running Fence」,给了Haring另一个层面的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ierre Alechinsky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Running Fence」(奔跑的篱笆),长39.4公里的白色帷幔,从旧金山北部的101号高速公路起,穿过59名牧场主的私人财产和14条公路,最终没入太平洋。

他回忆起同名纪录片里,那些原本态度激烈的农民们,却在“篱笆”搭成后,特意早起跑去地里欣赏,并由衷地赞美,Haring被这种转变打动了,一个关于「艺术并非高高在上,只属于精英阶层,而可以触及任何人」的念头在他的心里萌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Keith Haring早期作品

前人的实践和经验,催促着Haring的创作脚步。1978年,因为某位艺术家的临时取消,他得到了在匹兹堡工艺美术中心举办展览的机会,这里是市博物馆以外,城里最好的艺术场所。

从那时起,他就知道他再也不能满足于匹兹堡和那里的生活了。

02.

从地铁站走向全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Keith Haring在纽约

80年代的纽约,是一个混乱而迷人的试验场。

以SoHo区为中心的当代艺术圈之外,一个崭新的、颠覆传统的东村社区出现了——它由不同群体里的先锋人物组成,包括涂鸦艺术家Jean-Michel Basquiat、Kenny Scharf、日后影响歌坛的麦当娜,以及离开小城,来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进修的Keith Harin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Keith Haring与朋友们在Club 57的合影

他们每晚出没于Club 57或是Mudd Club,喝酒、聊天、跳舞,尽情享受着城市的活力与慷慨(在最初不被主流所接受的时期,他们甚至会在俱乐部里办展);而白天,Haring则与朋友们走上街头,快速激烈地落笔,用涂鸦来反映内心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突然之间,脏乱的纽约地铁系统里,出现了一些线条清晰,形象鲜明生动的创作——这很难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Haring在空置的海报栏里,用粉笔添上小人、吠叫的狗、发光婴儿、十字架、电脑、天使.....有时配有明确的口号标语,有时只有图像,但人们总能给出自己的见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趣的是,Haring虽要隐姓埋名,躲避抓捕,但却喜欢与观看他涂鸦的人保持密切互动,“从各种各样的人那里得到反馈,他们的观察、评论或提出疑问,是让我坚持到今天的动力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Vivienne Westwood合作的服装系列;为伏特加设计的宣传海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安迪·沃霍尔为原型创作的Andy Mouse

而直到1982年,美国CBS电视台跟拍Haring作画时,警察突然冲出将其逮捕,人们才知道这位神秘创作者的真实身份。他开始亮相SoHo区,成为安迪·沃霍尔“工厂”的坐上宾,与Vivienne Westwood联名。仅在1986年,他就成为40多份报纸和杂志文章的标题人物,而这时距离他第一次拿起粉笔在地铁里画画,仅仅过去了六年。

03.

“Art is for everyon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意大利Pisa的壁画「Tuttomondo」

虽然Keith Haring作为涂鸦艺术家的身份如雷贯耳,但在过去创作生涯里,他曾尝试过表演、拼贴、装置、影像等许多形式,直到他找到了与公众最亲密的创作媒介——涂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Haring为柏林墙创作的壁画

"公众需要艺术,一个自称艺术家的人有责任认识到公众需要艺术,而不是为少数人创造精英阶层艺术。"

在经历从地下到地上的成名之路后,Haring的作品渐渐卖上了高价,甚至在地铁站里刚画完的画,没一会儿就被人偷走转卖。然而他很快做出了“反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6年春天,一家名为「Pop Shop」的商店在SoHo区开业,出售印有Haring涂鸦的T恤、海报、印刷品,再一次将他的艺术推向公众。尽管「Pop Shop」因为破坏了某些“游戏规则”,遭到许多艺术圈人士的批评,但Haring一直坚持开到了他病逝前的最后一年。(Keith Haring因患艾滋离世于1990年,Pop Shop于2005年关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艾滋病公益海报,“沉默=死亡和,愚昧=恐惧”

「Pop Shop」被Haring视为一种“art for everyone”的宣言或另一种形式的公共艺术。而在他的涂鸦创作中,那些明亮的色彩,充满童趣的表达,具有普世意义的主题,同样有着拂去阶级、文化与世代差距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南非」涂鸦

在一次采访中,Haring被问及作品想要传达的价值观,他说道:"一种将艺术融入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理念,不那么自我为中心,更自然一些。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大概是把它从神坛拿下来,还给人们吧。"

纽约涂鸦地标「Crack is Wack」(吸毒很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纽约涂鸦地标「Crack is Wack」(吸毒很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念Keith Haring的雕塑,纽约中央公园,1997年

与阳光下生气勃勃的涂鸦比起来,那些博物馆里装裱精致的画作显得黯然失色。

Haring的画并非画给华裙艳服的上层社会,而是画给街头巷尾的普罗大众,却因此被收藏,被追随造访,被大牌们竞相印在T恤、外套、包袋之上,即便他离开我们已有三十年之久——如同那句赤子般的宣言“Art is for everyone”的余音,持续在今天的生活里回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