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牺牲都值得吗?值得,因为,那都是为了人类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片改编自刘慈欣的科幻短篇小说《流浪地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人类不得不飞向太空、流浪地球的故事。小说想象力丰富,基础理论扎实,硬科幻的内核带来一种冷峻、写实的风格,让读者印象深刻,但正是因为太过理性,读完之后很难让人引起太多的情感共鸣,而电影版《流浪地球》在原有故事构架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人性在灾难面前的抉择和对众生的刻画,终于让这个故事摆脱了纯粹的天文物理范畴,转而拓展到另外一个更加感性的空间,在末日来临之前,上演了一段可歌可泣、动人心魄的拯救传奇。自诞生以来,人类从一种懵懂的生灵,继而过渡到地球进化的顶端,靠的不是强壮的四肢身体,而是人类大脑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渴求,因为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让人类学会了利用工具、传播知识,并最终挣脱地球的束缚,飞向了太空,也许很多年以后,这种对新生事物的探索会被认为是一种幼稚的举动,犹如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一样,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点燃了这根火种,人类才有可能突破自己,走向一个更加远大、也更加宽广的斑斓宇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人在新时代的一个伟大尝试,长久以来,在科幻这个神秘领域,中国人往往都不知所措,过多的固有思维,让很多人都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科幻电影都是西方人的专利,东方人再怎么模仿,都不过是东施效颦,但这一次,郭帆导演和他的团队用成熟的制作和精致的细节,勇敢的向这种传统观念说了不,他让观众们看到,只要用心去努力,中国人一样可以拍出比肩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实际上,自古以来中国都不缺少科幻的土壤,古有嫦娥奔月、大闹天宫的传说,近代也出现了一大批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小说作家,他们在不同的时代,用自己瑰丽的想象,为中国科幻埋下了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后来人所要做的,只是在寒冬之后用一场春雨,让这些种子破土而出,进而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流浪地球》和传统的好莱坞电影相比,想象力和思想性并没有太大的突破,然而电影之所以能够感动观众,是因为他在中国传统道德和家庭观念的基础上,提炼出了所有人性的共通点,那就是不变的牺牲和付出,这种独有的的东西让人类有别于机器和计算机程序,不再是简单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理想的追逐,对未来的期望,尽管过程伤痕累累、甚至险象环生,却从不妥协,永不言弃,对希望和未知的渴求,让人类跨越了一般动物的思维,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全新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创造了一个拥有一切天赋的女人潘多拉,并把她嫁给了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同时送给了她一个密封的盒子,潘多拉没有抵抗住诱惑,将这个神秘的盒子打开,从此,人类就有了灾难、瘟疫和祸害,然而庆幸的是,希望被保留到了最后,虽然它依然没有从盒中飞出,却让人类有了对抗灾祸的勇气。当希望之光被点燃后,这种勇气瞬间照亮了阴霾的夜空,让人类在艰难而崎岖的前行道路中,找到了回家的路。电影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站在木星前仰望这颗太阳系最大的行星,在人类的已知历史中,这种对灭顶之灾的恐惧,已经牢牢的浸入了大部分人的血液,那只血红的风暴眼,仿佛像神灵一样,俯视着这个孤独的世界,有些人在它的注视下绝望了,放弃了抵抗,然而还有些人没有屈服,在地球和木星即将亲密接触时,他们奋不顾身的选择牺牲自己,在绝望中为人类寻找到希望,并打开了逃生之门,这些先行者,肉体虽然已经死亡,精神却幻化成天空中最亮的那颗星,静静地守护着他的家人,守护着他们共同的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人类而言,没有人的文明,将毫无意义。《流浪地球》是对人性的讴歌和赞颂,尽管前方的旅程还很遥远,二千五百年的光阴,一百代人的努力,注定这辈子都没有人能够看到结局,但是,当有了希望和寄托后,这段漫长的历史将不再寂寞,当二千五百年后的太阳再次照射到这个蔚蓝的星球时,当贝加尔湖的寒冰终于解冻成水后,那些曾经战斗和奋斗过的灵魂,一定可以手牵着手,一起垂钓在贝加尔湖畔,这,才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