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申鹤 国士无双影视工场 创始人&CEO

欢迎关注申鹤公众号“不在圈子里”

最近一直在思考公司的标准化招聘流程。也好好总结了过去公司在招聘中出现的问题,一股脑快速读了很多关于招聘的文章和书。

之所以花大心思放在思考招聘这件事上,是因为很多问题的源头其实都来源于招聘。一味的把招聘作为KPI对管理层进行考核,其实没有任何作用。可能还是招不到合适的人,还会出现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该走的人照样会走,留下的,很多都是本来该走的。所以,病急不能乱投医,不能拿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要去源头找问题。

因为周一要在公司做招聘培训,所以按照计划,要用周末这两天的时间,系统梳理一下公司在招聘方面的教训,以及从中我们总结出来的一定要遵守的重中之重的原则,还有基于这些原则,要如何进行标准化的招聘工作。

今天,我就结合自身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公司招聘一定要谨记的几大原则。

1、首要原则:不要过早下放招聘权力

在去年年底之前,我已经有接近一年多的时间没有亲自参与招聘工作。一方面,我在对自己的性格分析上,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短板,心太软,在判断人这件事情上不是我的长项;再加上我并没有把招聘这件事情作为我的工作计划的优先级,以至于很长时间,我都几乎没有太过问公司的招聘事宜。公司的招聘均是由人力资源部和各部门主管负责,且招聘流程简单,基本上就是一人两人一言堂,以至于公司去年的快速进人,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直到去年年底,我对于公司一直招不上合适的销售人员的情况非常不满意。关键岗位的到职率为零,让我很是发愁,问题到底出在哪?

我并没有对人力资源部大发雷霆,而是自己再次用起了boss直聘,我亲自上阵,亲自招人,我就看看,到底是不是真有那么难。

从12月中旬开始,我在线上沟通了100多个人,让人力资源部配合约视频面试十几个人,再到第二轮面试不到十个人,再到第三轮面试6个人,最后到今年1月中旬,敲定了四个人入职,直到过年后上班,四个人已全部到位,正式开工。

四个人是否合适的确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他们还需要用业绩说话。但至少,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我让人力资源部看到,这件事情,并非做不到。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一边招聘一边总结着招聘流程。更重要的,我清晰地认识到,不要过早下放招聘权利,是多么重要。

招聘从来不仅仅是人力部门的工作。创始人团队,至少要有一个人,要花大量时间跟进招聘工作。招聘必须是从创始人到有招聘需求的部门负责人的共同责任。

尤其是当公司成长速度快了,招聘权如果一级一级下放的话,就会出现一个部门负责人自己入职才一个多月,也不了解公司的文化价值观,甚至对岗位有什么要求都不清楚,就要去招聘面试。这就在招聘源头上出现了问题。结果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不把时间花在招聘上,就招不来对的人,因为招来的人不行,老板就要去替他们干他们本来该干的事。

所以,人力资源的改进要从源头开始,也就是从招聘开始。而改进招聘源头的首要原则就是,不要轻易下放招聘权。很多公司,人力资源开始出问题,就在于下放招聘权。

现在阿里巴巴的员工总数已经超过4万人。在公司只有400到500人的时候,每一个新招聘的员工,马云都会亲自面试,包括前台和保安。结果就是,今天阿里巴巴的高管里,出现了一些很传奇励志的人。

2、切忌快速进人

这也是我在反思公司过去存在的问题的时候,痛定思痛的一个错误,那就是着急招人、快速进人。可以说,着急招人是创业公司会犯的最糟糕的错误,也是创业公司最容易犯的错误。快速进人,是公司所有灾难的开始。

当公司稳步走上快车道,的确会出现人手不够的情况,所以,老板一声令下,“下周之前xx部门一定要招上来10个人,才能解决现在项目做不完的问题。”结果,招聘就变为了一场数字游戏。但结果很可能是项目不一定因为人员的迅速扩充就得到了完美执行,部门的新人比老人都多,文化得不到有效的传承,新的问题又会不断滋生。最后你会发现,整个部门都跟公司的价值观格格不入。

这是我自己的惨痛教训,一个部门快速进人的结果就是,再快速减人。

所以,“招聘过程必须慢慢来”这几个明晃晃的大字,必须时刻在创始人团队和公司管理层团队的脑海中回荡。管理者一定要给自己和团队足够时间,可能初期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但能够避免的是以后碰到令人头痛的大麻烦。

印象笔记(Evernote)CEO克里斯·奥尼尔(Chris O'Neill)在分享自己的招聘哲学的时候,就提到“我宁愿在招聘时多花些时间和精力,也不愿招聘过快,事后把表现不好的候选人筛掉。” 克里斯·奥尼尔曾经招聘过“优秀的混蛋”,这种人非常有才但是不尊重同事,当自私自利的个人进入团队后会引发团队的不信任和功能紊乱。

你必须抵抗快速扩张的冲动。

招人的时候永远别着急,也别妥协。记住,招聘团队是在给公司打根基。别为了短期的“成功”,而牺牲长期价值。

因此,作为公司管理者,必须要制定出来一套公司的标准化招聘流程,这一点,明天我们再具体来说。

时刻记住:招聘要慢,解雇要快。

3、善用比管理者自己更优秀的人

有的时候,之所以会出现快速进人的情况,一方面是领导和部门需求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就是在招聘过程中,出现了套娃现象——招的人都比自己差。中国有一句老话,武大郎开店,一个比一个矮,说的是一个道理。

招来的人,都比面试官水平要低,当然招的快了。面试官会认为这样的人我肯定能管住ta,后期容易沟通,所以更容易送出自己的晋级卡;而应聘者因为自身实力也没有非常过硬,好不容易得到offer,自然欣然应允。

然而,你要是永远都只任用比自己水平差的人,公司就会沦为侏儒;你要是敢起用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公司才能成长为巨人。

所以,作为CEO,要时刻反省自己:我是不是公司套娃现象中最大、最外面的那个套娃。

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标准规范——要设定选人标准,拟聘用人的能力水平必须超过团队的平均能力水平,才能予以正式录用。如果新进员工的水平都在团队垫底,那一定是标准出了问题。这一点,同样要落实到招聘流程里。

在中国历史上,最善于用人的人就是汉高祖刘邦。刘邦承认自己论谋略不如张良,论治国不如萧何,论打仗不如韩信。刘邦的专业能力都不如几个部下,但坐上龙椅的偏偏是他。

4、态度决定一切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于应聘者态度和能力的选择。

这是老生常谈了,态度和能力缺一不可,但是如果没有完美的选择呢?

原则就是——雇佣态度好的人,培养他们的能力。

因为,态度决定一切。改变态度的难度远大于改变能力。

我们能够通过培训来提升技能方面的水平,但是我们不能改变态度。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态度,比如他是否是个积极的人,是很难改变的。但如果他有很好的态度,比如刻苦、坚韧、自律、求知若渴,那么假以时日,还是有机会习得能力的。

尤其还要避免犯一个错误——只要能力够强,个性傲慢也没关系。事实上,在职场中,没有人会喜欢和脑袋聪明但性格奇怪的人共事。每周花40多小时和一个傲慢、自负或者有负面情绪的人相处,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在招聘时,应该寻找那些你愿意一起共事的人,招对团队有益、提升团队活力的人。讨人喜欢不代表一切,但很加分。

但还有的时候,态度是可以伪装的,我在面试中,就遇到过很多“面霸”,他们会充分利用面试官的几个心理缺陷,比如:

首因效应——也就是第一印象,他们会想方设法给你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让你有一个很好的心理倾向;

光环效应——是指对一个人的某种优点或确定产生深刻、突出的印象后,这种优点或缺点会像月晕的光环一样被夸大。比如,应聘者不经意间提到自己参加过创业大赛,并拿过第一名,这时,面试官眼中的他立刻闪烁光环,创新、坚韧、吃苦、领导力等标签拼命贴向他身上。

正是因为很多人深谙面试官的心理,所以成就了很多面霸。使得招聘者很难确保自己能充分判断,求职者展示出来的哪些方面是真实的,哪些可能是伪装的假象。

综上,我的建议是:

1)招聘者一定要在招聘流程里面,多花时间和精力,设计面试问题和谈话要点,并把态度和能力进行分拆,落实到一个个开放性的问题中去。比如在公司文化里提到应聘者需要具备哪些品质,就可以列出对应的问题;如对照岗位说明书里提到的该职位需要的10种能力,就做好相应的提问大纲,减少面试官的随机发挥。

2)要增加招聘轮次。有的公司,甚至采用马拉松式的招聘方法,一次招聘要进行3-5个小时,再能伪装的面霸都能把“本性”暴露无遗。当然,拉锯式的招聘并不鼓励,但确是可以从制度层面,通过增加面试次数的方式,更加接近一个人的真实状况。

5、一定要重视招聘培训

对招聘培训一定要上心。

公司必须经过考核,相关人员才可以担任公司的面试官,以提到面试质量。

包括人力部门,只要是会涉及到要面试应聘者的各部门负责人,都需要经过面试和招聘的培训。一本书上介绍说,印象笔记团队会通过培训教导团队——如何就公司的价值观进行沟通,如何进行面试,如何评估候选人,如何提供反馈,进行系统的定期培训。“重要的是要保证,面试者见到的所有团队成员传递出的公司和团队目标信息是一致的。”

6、如何对待面试失败者是公司文化的映照

我在招聘销售的过程中,一边招聘,一边把招聘的话术进行了标准化,同步给了人力部门,是因为我很在意所有来公司面试的人,对公司留下的印象。这些印象的好坏,对公司的未来,都可能造成相应的影响。

在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里,把这一条叫做面试公关。这是公司必须要重视的对外的公关工作。

刘润同样给出了怎么才能比较稳妥地拒绝应聘者的几点建议:
1、有面必答——一定不要告知应聘者回去等消息,结果再也没了消息;

2、尽量委婉——首先要表达感谢,其次要表达欣赏,再客观描述“很遗憾这次不能录用”的原因;

3、期待未来——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4、统一措辞——公司要把拒绝信当成一件正事认真对待,要形成统一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