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货币发行不仅包括现金发行,也包括存款等广义货币的创造。在信用货币体系下,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等资产扩张创造广义货币,中央银行则通过资产扩张创造基础货币,并通过调节基础货币来调控商业银行创造广义货币的能力。

国际上看,各经济体一般都是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调控需要,主动选择相应的货币发行机制。例如,美联储主要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支持其发行货币的基础实际上是美国财政的信用。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美国银行体系持有的准备金较少,绝大部分基础货币都是现金,因此美联储购买国债的数量与其现金投放的数量基本上是挂钩的。货币发行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8 年以来,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先后实施量化宽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通过购买国债、高等级信用债、交易所指数基金(ETF)等,向市场大量投放基础货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的货币发行机制亦主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需要,并根据不同阶段需要适时进行调整。进入新世纪以来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国际收支持续大额双顺差和外汇储备的积累。为适应形势需要,在启动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同时,人民银行主要通过在市场上买入外汇相应投放基础货币。虽然这个阶段我国主要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发行和信用扩张受制于美元等其他国家货币。

实际上,外汇储备是由我国出口货物等换回来的,随时可用来从国际上购买物资,因此人民币发行的基础本质上是国家掌握的物资。人民银行在买入外汇、投放人民币的同时,还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进行了大规模的流动性对冲,加上提高人民币汇率灵活性,有效应对了双顺差带来的挑战和问题,保持了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增长,并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较为适宜的货币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更趋平衡,人民银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并为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有力支持。中央银行主动供给和调节流动性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国基础货币发行机制的改变,不仅适应了经济金融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有效地满足了银行体系创造广义货币的需要,也为加快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变创造了条件。

总的来看,人民币发行机制安排及其调整过程,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阶段基本适应,体现了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和主动性。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货币政策传导的中枢在银行,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的市场化方式,激励和调节银行贷款创造存款货币的行为是有效的,货币政策仍有很大空间,央行大规模从金融市场上购买国债等资产意义不大,没有必要实施所谓量化宽松(QE)政策。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根据经济金融发展和金融宏观调控需要,不断完善人民币发行机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并以此促进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来自《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