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平静了许久了武汉商业圈再次平地惊雷,两家国字号商企正在相继迎来民营实际控制人。

在有关控股权的问题上,曾经最常听见的一个词,那就是:捍卫!每当有资本来举牌,有关方面就出来表态,坚决捍卫控股权。鄂武商遭遇银泰如此,中百碰到永辉超市如此,汉商相逢卓尔时也是如此。

最近几天,武汉国资方面代表罕见在《长江日报》表态,武汉商联与居然控股就武汉中商的股权变更交易,是为解决同业竞争,“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助力武汉商贸零售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

捍卫是保护、防卫的意思,常常指十分宝贵、值得珍视的东西,比如真理、疆域、自由等。伴随着时代浪潮的涌动,对于某些执念,过去我们曾奋力相护,几天终于不再执着。

传奇的落幕

一度叱咤风云的武汉中商,终于要“嫁人”了。英雄迟暮,光环褪尽,从辉煌到落寞,不禁令人叹息。

如果说汉口是从500年前汉江畔的芦苇荡里生长起来的,武汉商业则是从菜地上诞生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武昌中南路就还是一片绿油油的菜地。从这里长大的中南商业大楼,1997年上市,成为武汉第四家商业上市公司。当年,徐东平价在徐东村的一片菜地旁开业,成为继武商百盛量贩店后全城市第二家大型超市,一时震动全城,每天商场里人头攒动、水泄不通。

生意好得一塌糊涂,让人看不懂,甩了先开业的百盛量贩店几条街,成为世纪末武汉难以逾越的商业传奇。徐东平价的业态很奇怪,是超市+家电卖场+百货的综合模式,有点像后来的购物中心的雏形,这一创举时人称之为“四不像”模式,也为中商内部人士所津津乐道。

随后,中商在小东门开出第二家平价超市,可能是人们失去了新鲜感,生意欠佳,生意并不太好。也或许是这种四不像的模式无法轻易被复制,中商并未抓住连锁超市大爆发的机遇,大踏步开设连锁超市。中商本来以超市业态先发制人,而被后来以金边银角战略大举开设仓储超市的中百集团超越,并赢得武汉“超市王”之名。

武汉中商在徐东开设的销品茂几经沉浮,当前人气尚可,但无法支撑中商走出业绩平平的困局。事业增长乏力,加之人才大量流失,甚至核心团队集体出走,武汉中商近年来发展乏善可陈。多年前,新任董事长曾豪言通过改造升级,提升徐东商圈的时尚度,走高端化路线,但似乎变化不大,二十年的“平价”烙印,岂能轻易撼动。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非独中商,曾蜚声全国的武汉四大商业国企,早不再成为舆论瞩目的焦点。往日稍有响动,便见诸报端的宠儿般待遇,已化为发黄的旧报纸。有了代购、海淘、外卖,即便当年最红的商场,也勾不起人们的思念。老一辈商业大佬逐渐退隐,新一代领军人物无人相识。这其间,既是互联网冲击的结果,也是商圈分化、消费方式多样化的必然。

既然这样,爱咋咋地。似乎就没有劳心费神,死命去“捍卫”的必要了。

市场的浪潮

对面国有商业企业的混改,有人点评说,武汉商界不缺敢闯敢式基因,这是武汉商业第三轮改革的破冰。第一轮是汉正街新生与复兴,第二轮则是“中国商业第一股”的上市。

沉寂多少年,我们终于迎来了武汉商业发展史上的大事件。这三件事,确实值得在中国商业历史上留下一些印记。如果说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联系,那么其本质就是市场化。

汉正街复兴的第一次市场化,是市场主体的市场化,解放了小型流通从业者从事商品贩卖的权利,开启了中国内地商品经济的潮流。

商业国企集体上市的第二次市场化,是股权的部分市场化。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使股权公开流通,或者资金注入,同时一定程度激发了管理活力。让四大国有上市公司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混改并允许民企获得控股地位的第三次市场化,是企业产权的真正市场化。这是国有商业上市公司机制的全新变革。公司决策权发生变化,内在驱动力彻底市场化。一个产权清晰、所有者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能够真正得以建立。企业有了能够真正自负盈亏、负责到底的产权主体,破解了所有者缺位的企业市场化改革难题。

武汉商业的每一次传奇,都是思想解放和不断市场化的结果。总结这三轮改革,似乎可以说,每当市场化受到受到管制、禁锢,武汉商业就会萎缩凋零。每当市场化迈出新的步伐,就会焕发出巨大的活力。在完全竞争的商业领域,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优方式。

未来的期待

国有商业企业的混改,诞生于国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打造强大国内市场的政策背景中。

以新一线城市身份赢得全国更多聚光灯的武汉,具有与生俱来的浓烈的商业基因、良好的商业发展基础,商业才俊英豪辈出,即便是在互联网大潮的席卷下,这些优势也不曾逊色。此次领先于全国的商业领域的机制创新,会将这些一一唤醒。潜龙腾渊,蛟龙飞天。我们相信,这一次非同寻常的混改,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让我们祝福武汉商业走得更远,创造更大的时代辉煌!